APP下载

让教育在扬弃与创新中前行

2019-09-10感钟琼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国子监教育者办学

感钟琼

历史上,中西文化对“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孟子 尽心上》一文这样写道:“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这里,教育者将教育与家国兴盛、个体人格坚守并称,尽管局限于英才教育,但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三大乐趣之一,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古人对教育所给予的厚望。《说文》也说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对教育者怎么教、教什么,受教育者怎么学、学什么作了高屋建瓴的阐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人人向善,更是强调了教育者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养育、引出、发挥或发展,指通过教育(教养)活动引导儿童,使其固有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从最初的“教育”定义,古代中西方之间对“教育”的终极目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都强调通过教育实现人的高度发展,只不过一个更强调德性,一个更强调能力。

北京国子监,源于西周太学,作为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强调德性培养的传统教育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积淀、提升,使得这座古老学府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亭一阁无不书香扑鼻。浓烈的行政化意识、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严谨的治学精神犹如那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老槐树和那190多座十三经刻石碑,古色古香,令人沉醉又令人深思。

穿行在国子监,我们不禁要问,时过境迁,当今的教育改革何去何从;景仰过国子监的大师们,该如何在当代学子们的心中重新树起师德的丰碑;一边神往以碑刻的方式将教育植入历史传承的骨髓,一边又感慨如何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家长的目光从高考场中拉回,克服教育的功利短视,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走出了国子监,又如何走出英才教育的误区,真正推行教育公平。

历史的拷问必须通过反思历史来回答。教育是现代的更是历史的,国家、民族在文明进程中不断积淀、传承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内化为代代成长必不可少的文化基因。“持志养气”、“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教亦多术”等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天地君师亲”,尊教师、教育为上位的尊师重教认识;从孔子“士”的培养,到孟子“君子”的呼唤,再到董仲舒治术人才的锻造的服务社会人才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折射出的公平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倡导的修齐治平的担当,家国天下的情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坚守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正能量至今熠熠生辉,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在自觉传承中坚守和提升。

2013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活动一开始,与会者观看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活动发来的视频贺词。习近平对“教育第一”的倡议表示坚定支持,并提出努力让中国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这一年,中国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时期。特别是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天宫一号里,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为全国学生授课,第一次尝试利用航天飞行开展科普教育更是生动地展现了教育改革的全新方式,私立、公有民办、在线教育等新的办学途径层出不穷。2014年高校招生改革全国瞩目,教育改革的窗口一页页打开,教育的缕缕阳光能不能透过改革的窗口洒向亿万民众的心灵,教育的春风能不能穿窗而过,穿越历史,在将来若干年后吹动国子监的老槐树,关键还得看我们能不能在以扬弃而不是摒弃的精神推动改革。办学理念可以更新,办学途径可以更多,办学目的可以更贴近实际,办学思想可以与时俱进,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个时代的教育既要确保其服务一个时代的需要,又要确保其超越一个时代、沿着人类先进文明的发展方向前行,国子监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走向寂寞,从一时的欣欣向荣到最终成为历史景观,从其根本原因在于办学思想的腐朽落后,在于历代统治者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从繁盛到衰败往往伴随着媚俗与腐朽,国子监的办学历史不可谓不长,历代政府对国子监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在国子监里就读、从教的不可谓不优秀,但国子监最终走进历史的博物馆,不可谓不令人感慨万千。

纵观国子监的办学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国子监有改革,但多是办学形式的改革,名号多易;國子监有传承,但多是相对固化的教学内容的传承,儒学独尊。扬弃、摒弃似乎离这里太远,这里仿佛永远有着一道歧视的门槛,注定是官二代、富二代的走向仕途的跳板,贫民子弟只能望“监”兴叹。

其实,国子监里如祖冲之在当时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第七位的治学精神,国子监将十三经镌刻在风雨难蚀的石碑上的对知识的膜拜,国子监里如 “学海节观”的琉璃牌坊所展现的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等等,至今仍有其借鉴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什么是素质,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在国子监,大概学会四书五经六艺就是素质;在现今的衡水中学,以工业规模集成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让多得不能再多的中学生顺利流进大专院校就是素质;而在东莞的蒙正国学“女德班”则又变成了让女子学会“三从四德”就是素质……这种教育上的功利短视,古今一脉相承,短视不除,远见难现,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任重道远。但不管如何,教育只能在扬弃与创新中才能前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教育,教育才有希望;以这样的态度发展教育,教育才有前途;以这样的态度推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猜你喜欢

国子监教育者办学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参观国子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