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魏家庄遗址出代铁器保护修复之我见

2019-09-10昝金国

锦绣·中旬刊 2019年7期

昝金国

摘 要:济南考古研究所于2009-2010年,对魏家庄存在的160座葬墓进行考古清理工作,出土铁器约40件,西汉中晚期为主。此次铁器文物出土数量众多,国内罕见,为汉代历史的研究提供的支撑。本文主要探究济南魏家庄遗址出代铁器保护修复措施。以济南魏家庄汉代葬墓遗址概述为出发点,分析汉代墓葬概况及铁器出土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以铁容器为例,通过除锈、脱盐、缓释、封户、修复的方法,达到保护修复铁器的效果,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魏家庄遗址;出代铁器;保护修复

一、济南魏家庄汉代葬墓遗址概述

魏家庄遗址位于孟津河西岸的第一级台阶上,约高出河床5m,南北200m,东西300m,总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共有2-3m左右的文化堆积层。在此遗址中,考古发现大量器具,陶器有器耳、鼎足、钵底等,多数为夹砂灰陶、磨光黑陶与少量白陶和红陶;石器多为砺石、斧、石铲等。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2009-2010年,对葬墓实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出土汉代铁器共38件,有炉剑、釜、鼎等,数量众多,国内罕见,对于汉代及山东区域的历史、科技、冶铁等研究意义重大[1]。

魏家庄遗址以地理位置环境为依据,整体发掘区可分为A、B、C、D、E区及商业东西区,发现墓葬时期可从汉代至明清,共有168座,汉代墓葬最多,为95座,以下将简介汉代墓葬。

1.概况

汉代墓葬主要在大商业东西区及B、D区分布,西区及B区墓葬较少,东区与D区集中分布,由于处于市中心位置,经过多年重复建设与不断取土,导致大部分遗迹开口在生土层上、现代建筑基础下。汉墓通常是南北向,北为头,长约2.5-3.8m,宽约1.3-2m,汉墓最短为2.1m,最长为5m,最窄为0.84m,最宽为2.05m,深度约为地面4m以下,最深为8m,规模较小。部分墓壁上有脚窝,填土多为黄褐色,个别掺杂砾石块,似经过夯打,土质较硬,但并无明显夯层与夯窝。

墓葬结构十分简单,以形制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三种,即土坑竖穴砖椁墓、土坑竖穴墓、土坑竖穴石墓。土坑竖穴墓最多,占总汉墓一半以上,在墓圹中置棺,少数棺外带椁,部分墓中还有器物箱与二层台。使用青砖砌筑墓底椁室,将棺置于其中。仅有两座为石椁墓,用大石板筑椁,内有单棺,少数椁壁上刻有简单纹饰。

2.铁器修复现状

随葬品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出土陶、玉器、铁、铜等文件约630件,陶器最多,铁器则以剑、鼎、削、釜为主。

铁器需保护修复的共有38件,以汉代兵器、容器为主,其中11件铁鼎、4件铁釜、5件铁削、15件铁剑、2件鐎斗、1件铁炉。铁器由于地下埋葬环境作用,出土时铁器均泡在地下水中,并受到环境影响,整体铁器保存情况较差,存在锈蚀层、裂隙等现象。可观测铁器病害有断裂、残缺、变形、点腐蚀等,铁器中存在大量有害氯离子,因腐蚀多出铁器存在裂隙,及其疏松脆弱。

二、济南魏家庄遗址出代铁器的保护修复

依据研究结果,铁器整体保护修复步骤为拍照-除锈-加固-脱盐-缓释-封户-修复。而兵器铁器带鞘,与容器铁器修复方法不同,可将铁器保护修复分为兵器与容器两类,以除锈、消除隐患为目标,以便其能够在库房中保存,避免铁器进一步劣化腐蚀。在铁器修复中,也应当注意其保证其观赏与历史价值,达到公开陈列的要求。修复流程如下:

本次主要研究容器类铁器保护修复措施。

1.除锈

铁器表面存在大量锈蚀硬结物与泥土,修复中应当将此去除,保留席纹、漆皮等痕迹。除锈选择机械与手工结合方式,手工通过利用小锤、刀、针、钻凿等工具,将铁器表面泥土与铁锈通 过挑、剔、锤、震、锥、磨等方法初步剥离去除[2]。而坚硬复杂的硬结物与锈蚀,则借助启动雕刻机、打磨机、超声波洁牙机、电钻等器械辅助去锈。

较为坚硬的土锈则使用试剂去锈,可利用0.01mol/L的NaOH水溶液润泽软化泥土后(NaOH具有防止铁器氧化的效果),通过机械去除。

容器的器盖与器身锈蚀到一起,可在器身与器盖衔接部分用煤油浸渍,软化铁锈后将其去除,直至打开器盖。

2.脱盐

容器脱盐方法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浸泡脱盐。铁器在除锈后,将其放入碱液中进行浸泡,以超声波法与冷热交替法将可溶盐溶出。超声波法主要是将铁器浸泡在容器中,并置于超声波清洗器,每日循环使用100、75、28kHz,时间为1h;冷热交替法则是使用加热棒将溶液加热,温度为65℃左右后,让溶液自然冷却,每天1-2次[3]。浸泡铁器几天后捞出,纯净水洗干净,重新换上新碱液,继续脱盐。白色浑浊不再出现,表明铁器中含氯离子降低,可结束脱盐。

(2)纸浆脱盐法。部分铁器上有席纹、漆皮,为保留此纹路,可在脱盐前用3%的AC33加固漆皮附着物。在0.005mol/L的NaOH水溶液中浸泡生宣纸,搅拌为细腻均匀的糊状纸浆,检测其中不含氯离子,去除纸浆多余水分,在铁器内外壁上均匀贴敷,保留漆皮,避免其脱落。当纸浆干燥后,可通过毛细作用将铁器可溶盐带到纸浆表面,完全干燥后剥离纸浆,再次贴敷脱盐,直至中间并无氯离子后可停止。

3.缓释

处理脱盐后铁器,缓解在空气中铁器腐蚀速度。可利用2%的BTA乙醇溶液,将其浸泡与容器中缓解。

4.封户

铁器封户可使用白虫蜡浸煮封户方式,在熔蜡炉中熔化固态虫白蜡,铁器放入其中后继续加热,蜡烛液体应当保持在100℃温度,让其浸入到铁器裂缝、孔洞之中,直至无气泡存在。捞出铁器后,表面用棉布擦拭,去除多余蜡液,撒上氯化物土壤及可溶盐擦拭,可将炫光消除。

5.修复

铁器修复主要是保证其完整性,分为补配、粘结、拼对、做旧等步骤,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避免破坏铁器本身。

拼对:从大到小、从口到底的方法拼对,依据铁器损坏特征而定。如铁釜破碎严重,可从口沿拼对,检查修饰颜色与碴口形状進行拼接,以金属丝与热熔胶进行固定。

粘结:选用914环氧树脂为粘结剂,掺和少量光武颜料或脱盐铁锈土调色,利用手术刀、调刀工具在铁器粘接触涂抹均匀,小铁器可放置于沙盆中,大铁器则在接缝部位地上热熔胶,避免铁器粘接变形;

补配:残缺铁器可利用补配法,视其残缺形状大小而定。本次铁器主要应用速成铜胶棒法。将与残缺体积相同的铜胶棒割下,揉捏后混合均匀,填到残缺部位,等待固化,雕刀对形状修整,留下空余部位,保证做旧有效性;

做旧:通过做旧可让修复部位尽量与铁器原样一致,无法肉眼识别。可分为形与色两部分。形,在914粘结剂中谈价拖延铁锈图,在平整部位磨平,保留不规则形状。色,铁器小面积做旧,可在做形时添加矿物颜料调色。面积较大,则在做形后,利用虫胶漆与矿物颜料调色,达到做旧效果。

三、结语

总之,本文对魏家庄汉代遗址出土的铁容器保护修复方法进行详细描述,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性、修旧如旧”的原则,研究铁器保护修复措施,以便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铭,郭俊峰,仝艳锋,何利,郝素梅,房振,王兴华,刘剑,孙贵红,邓文山,吕凯,刘秀玲.山东济南魏家庄汉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6(04):25-54+146+157+169+2.

[2]王浩天,张红燕,梁宏刚,霍海峻,韩宝宁.高度腐蚀矿化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以济南魏家庄出土铁釜的保护修复为例[J].江汉考古,2017(05):108-116.

[3]张红燕,王浩天.魏家庄遗址出土铁质文物的脱盐处理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01):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