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驻渝境外媒体、驻渝中央媒体和重庆主流媒体记者 赴彭水县、黔江区调研采访—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文化保护见证武陵山实践
2019-09-10曾睿
曾睿
6月25日至28日,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组织下,新加坡、香港等驻渝境外媒体,以及驻渝中央媒体和市属主流媒体等共计12家媒体的记者,前往渝东南彭水、黔江等地就脱贫攻坚、地方产业发展、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等主题进行调研采访。
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彭水今年实现脱贫摘帽
彭水县城地处武陵山腹地,墨绿的郁江和草绿的乌江为彭水切分出两江四岸。稍有细雨,这里的大山与建筑物就会被浓雾缠绕,云蒸霞蔚,宛如仙境。但是,美丽彭水“七山两水一分田”,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广 、脱贫难度大,是重庆尚未脱贫摘帽的最后4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调研采访团的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记者先后前往阿依河、蚩尤九黎城、乌江画廊、善感乡周家寨农业观光园、岩东乡河坝村青脆李基地等地考察彭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情况,全面了解彭水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要求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并为当地优势产业、资源等做宣传推广。同时,还考察彭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重点村寨和产业、旅游资源等,全力配合中央外办定点扶贫彭水工作,推动“大外事”工作服务彭水开放发展和脱贫攻坚。
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在接受联合采访时说,彭水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被称为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在民族、生态、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19年是彭水脱贫摘帽之年,全县上下正锁定“户脱贫、村销号、县摘帽”目标,进一步聚焦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沉心静气、真抓实干,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在以后的工作中,彭水将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抓好“产、城、景”深度融合发展,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加快构建以红薯、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业为纽带,以清洁能源、健康食品、特色轻工等生态工业为支撑的关联型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钱建超还对中央外办定点扶贫彭水工作,推动“大外事”工作服务彭水开放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表示由衷感谢。
彭水自然生态优异,拥有蚩尤九黎城、摩围山、阿依河、乌江画廊4个4A级景区,以及一大批优质自然旅游景点,彭水亦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确定为产业扶贫的重点。
阿依河景区负责人冉涛告诉记者,阿依河景区已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景区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约500个。在景区接待区内投入近1000万元修建了脱贫服务区,为当地村民提供脱贫就业岗位近100个,脱贫商铺近80个,这些商铺都是免费提供给当地贫困村民使用,直接带动了约1000人就业。阿依河景区近年来不断提高的品牌知名度,还带动了附近不少村民通过兴办农家乐等方式直接投入到旅游经济中。
距离彭水县城约3公里的著名景点蚩尤九黎城则早已开始向全球集中展示和传承中国苗族文化厚重和丰富的内涵,一年一度的“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和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已成为面向全球传承弘扬苗族文化的重要节赛品牌。
中央外办定点帮扶彭水成效显著
2016年中央外办开始定点帮扶彭水,重点推动“两村一区一站”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专程到彭水县善感乡周家寨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项目点等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中央外办、市外办也多次派出调研组到彭水推动定点帮扶工作。“主動对接中央外办定点帮扶”已成为彭水产业扶贫的重点。中央外办协调资金支持彭水县鞍子镇罗家坨村、善感乡周家寨村农旅融合综合开发,目前“两村”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余元。积极推动阿依河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新农村商务网站建设,在商务部主办的“新农村商网”开通彭水板块,带动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288个,特色农产品上行销售2.6亿元。
周家寨村位于乌江东岸,与重庆市酉阳县龚滩镇接壤,对岸则是贵州省沿河县,鸡鸣两省三县,风景秀美,但交通上外出不易。在彭水期间,调研采访团一行溯乌江而上50公里来到这里。善感乡党委书记崔明伟表示,近年来,善感乡按照中央外办部署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大力实施“农旅融合”战略,加快推进周家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将周家寨建成特色民族村寨,打造成市级知名乡村旅游胜地。据崔明伟介绍,中央外办对周家寨的帮扶力度非常大,先后协调投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对周家寨农旅融合综合开发提档升级,该项目在今年7月投用后将为周家寨120户农户612人(贫困户36户112人)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除此之外,中央外办还组织全体领导干部职工捐资10万元,资助善感乡贫困家庭学生25人次。
中央外办对周家寨村的帮扶对于善感乡全乡的脱贫攻坚起到了极大示范作用,既有大扶贫格局,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崔明伟告诉记者,善感乡全乡共有建卡贫困户620户,目前只有75户尚未脱贫,在中央外办、市外办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一定可以实现最后75户贫困户的脱贫摘帽。这位年轻的乡党委书记还动情地说,脱贫摘帽只是起点,我们还要让日子过得更红火,让更多的城里人、外地人甚至外国人到善感乡来欣赏乌江美景,了解彭水历史文化。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黔江脱贫摘帽成全国样本
6月26日下午,调研采访团一行来到紧邻彭水的黔江区开始调研采访。
黔江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置县1800多年,目前户籍总人口约5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4.6%。黔江集“老、少、边、山”于一体,是国家规划建设的武陵山片区、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和国市定位的渝东南中心城市。大山的阻隔也曾使这里异常贫瘠,在“八七”扶贫攻坚时期,黔江地区贫困群众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扶贫精神: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黔江精神)。2017年,正是在“黔江精神”的鼓舞下,黔江历史性地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黔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黔江的扶贫攻坚实践在2018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首批、重庆唯一的“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区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区县代表参加“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座谈会”并发言,“旅游+扶贫”“三聚三帮”扶贫帮扶机制等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典型示范推广。
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表示,黔江正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长期战略任务。遵照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黔江将坚决把“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人口“零返贫”、贫困边缘户“零致贫”、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面解决、农村危房全面改造(3个零,2个100%)目标。当前,黔江正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深入实施“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大区、城市靓区”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力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同时,黔江将不断强化外事工作责任,坚决执行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努力融入全市“大外事”推动大发展新格局。
黔江区委副书记李卫东表示,黔江正在积极推动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强化开放带动,努力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正在加强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欧班列(重庆)、重庆机场等重庆重要开放平台的对接,力争让黔江的开放型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
“绿色为底,美景如画”,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今天的武陵山区里,滴灌、自动喷头、360度监控、人工授粉袋这些“洋玩意儿”处处可见,白色的种植大棚、无土育苗温室穿插在一片片绿油油的果林、苗木之中,人们正在用自己的脱贫增收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好愿景。
仰头山现代农业园区是黔江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一区两片”之一,在园区背后的山坡上矗立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个大字。2011年,仰头山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湖北三磊集团投资建设,涉及中塘、兴泉两个村,着力打造以猕猴桃为主的万亩高端特色水果基地。现已栽种猕猴桃7000余亩,栽种脆红李、枇杷、杨梅等1000余亩。带动兴泉、中塘两个村户1000余户近2000人就地务工,其中贫困户128户410人,户均务工收入约20000元/年。同时,园区在推进道路硬化、饮水等项目建设上充分考虑农户利益,园区内千余户农户基本实现“家家吃自来水、户户通水泥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还在园区内成立了重庆市猕猴桃科技专家大院。重庆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文平介绍,近年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與农户建立了利益联动机制。目前正在探索“公司+合作社”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户发展猕猴桃种植,实现产业脱贫致富。得知调研采访团中有多位境外媒体记者,彭文平高兴地说:“我们正在谋划把仰头山的猕猴桃卖出国门。”
“绿色为底,美景如画”。黔江不仅山地农业持续增效,在旅游发展方面更是硕果累累。黔江目前拥有7个4A级景区,在创2个5A级景区。2018年,黔江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达到2014年的4倍,成为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区县。在黔江期间,调研采访团一行先后前往土家十三寨、芭拉胡、濯水古镇等地考察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户脱贫增收的情况,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以及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河古戏”保护情况。当地人认为阿蓬江系乌江的支流,是乌江的后河。上世纪30年代初,川剧名净邓小雷和后河戏大师张仁山组成了一支十几人的濯水后河戏班子,后河戏正式登上舞台。目前的“后河古戏”戏班共有16人,均为退休人员,他们对“后河古戏”的精心保护与传承,得到了调研采访团记者的一致好评。
在傍晚时分的黔江区蒲花园,一位当地老百姓指着即将成熟的黄金梨告诉记者,以前各家各户自己种自己卖只能卖10元1公斤,而现在可以卖到20元1公斤,还需要预订。这或许就是他们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真切的理解。
在结束几天的调研采访后,新加坡联合早报重庆特派员王纬温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武陵山区,感受到农业、旅游业对当地的脱贫的作用非常明显,当地的脱贫工作也非常有成效。同时,他还认为彭水、黔江历史文化悠久,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做得非常好,自然风光独特,发展旅游的潜力非常大。他还特别期待,在黔江交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后,能够促进与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有效对接,带动武陵山区更好地开放发展;香港紫荆杂志重庆记者站站长仇漩则非常感谢市政府外办组织了这次十分有意义的调研采访活动,“让我们能够零距离地感受到武陵山区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