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告别,一路向前
2019-09-10袁颖
袁颖
岁月是神偷,偷走那些美好或留有遗憾的时光。
我们只能试着让自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不情绪化、不偷偷想念、不回头流连,纵有干般不舍、万种留恋,只任如流的时光将我们裹挟着向前,停不下、不停下。
我们就这样,一路告别,一路向前。
渡口,桥头,赋诗吟唱
古时候,车马很慢,邮件很慢,一经分别,相见遥遥无期,文人间送别最真诚的“伴手礼”便是送别诗。主人公总会诗兴大发,在渡口、桥头以及长亭与友人挥别,总有绵绵不绝的歌赋之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战国时期的壮士荆轲在易水河畔的绝唱。荆轲唱罢便告别燕太子丹,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只留下击筑相送、泪眼婆娑的好友高渐离。四百多年后,曾经在七岁时写下《咏鹅》的骆宾王正遭遇仕途困境,也在易水河边送别友人,他不告诉我们所别何人、所为何事,单凭一句借古喻今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便令那场离别满是悲壮激昂。
中国诗主张含蓄蕴藉、“忌直贵曲”,往往避讳在诗中直呼他人姓名。李白却偏要率真直接地把爱大声说出来,于是便有了《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直白又可爱!汪伦也像极了调皮的“大男孩”,此前他曾写信问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当爱酒的李白兴冲冲造访,问及桃园、酒家在哪儿时,汪伦则哈哈大笑,解释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此地并无桃花。酒店只有一家,老板姓万而已。”开得起如此玩笑又情投意合的朋友,自是难舍难分。李白乘舟离别之际,汪伦踏歌而来为他送行,李白感动之下吟出此诗。令汪伦想不到的是,这首送别诗在干百年后会有这么高的人气。
除了易水、桃花潭这些国内著名的离别桥段“取景地”,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桥也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成为一景。康桥不是桥,只是剑桥(Cambridge)的音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徐志摩游学英国。某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独自来康桥找他的朋友。遗憾的是,朋友不在,他唯有伫立于此默默等待……后来,在故地重游的归途中,他仍对那一次未及谋面、未及道别的往事无法释怀,于是便吟出这首传世之作:“……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历久不衰的送别名篇中还有一首李叔同先生为歌曲《送别》作的词。回想起某年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一片萧条。朋友许幻园来向李叔同道别:“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罢,他挥泪而别。李叔同望着好友远去的背影,静立雪中,心中五味杂陈,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段送别的文字淡然而有真味,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优美的歌词”。
家里,家外,情在画中
渡口、桥头、长亭,都是送别诗中的经典场景:而画中的依依杨柳、山水兰舟,则是画家情感的外化与折射,可谓“景语即情语”。还有些情景,类似于桌游“谁是卧底”的感觉——我只暗示,你们猜吧!于是,读懂那些“画外之意”就成了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提到卧底谍战戏,一定要说说五代十国时期的“戏精”官吏——韩熙载,他演过一出包括演奏、赏舞、休憩、清吹、送客在内的“五幕谍战戏”。话说彼时韩熙载正遭南唐后主李煜猜忌,李煜命画师顾闳中到他家中一探虚实。韩熙载明知隔窗有眼,却不露声色,摆出一副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姿态迷惑众人。顾闳中亦非等闲之辈,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将夜宴全过程默记于心,画了一幅连环画般的《韩熙载夜宴图》呈送李煜。韩熙载的演技“全程在线”,唯有“送客”一幕,他的眼神暴露了他的心:欢宴过后,韩熙载非但没有心情欢畅,反而怏怏不乐。个人抱负与现实矛盾正在对抗、厮打。
及至明朝,“吴门画派”的掌门人沈周有一幅《京江送别图》,描绘的是自己在京江送别亲友的情景。画面中亲友乘舟远去,众人立于岸边长揖作别。江南正值杨柳枝垂、山花烂漫的时节,友人就在一派春色之中“挥手自兹去”,目送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沈周是出了名的孝子,信奉“父母在,不远游”,侍奉老母到九十多岁去世时,他也已近古稀之年。别看他画各处山水,其实他很多地方都没去过,所以这幅送别图的场景,真不知是不是出于他的想象。
这类岸边水景相连的构图格局,几乎是古代山水送别图的范式。沈周的得意门生文徵明却不愿沿袭旧俗,而是敢为先锋、敢于创新。文徵明幼时迟钝,十一岁才能把话说利索,差点儿被鉴定为“智障儿童”。但或许真是“贵人语迟”呢,长大后的他成为书画全才。他的《雨余春树图》以淡黄、浅绿的色调描绘了傍晚雨后的清爽景致,树、石、山都因为春雨的洗刷显现出明丽的色调。他放弃了传统送别图的既定模式,只以吴地胜景抒发对友人的送别之情,这样的景致,该是画家与友人共同的回忆吧,两人心领神会即可,与他人无关。
背影,目光,何惧时光
重团圆,怨离别,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常是艺术作品中最直击人心的元素。因为离别本来就是你我生命中永需面对的主题。
冰冷,是离别愁绪的温度。只有添加了爱与期望,才让人感到温暖。朱自清和父亲离别时,看到他的背影,惊觉父亲老了。那一刻,父亲成了他的软肋,《背影》成了读者的软肋。《背影》全文仅干余字,却成为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何需宏大的架构、华丽的文字?朴素真切就足够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来自他的真情,读者在看过这些文字之后,会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同样让人读来泪目的送别之情,还有龙应台对儿子的“目送”。母亲总在等候儿子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柔肠百结,终于领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再犀利的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情,亲情的百转干回无法尽书,但龙应台告诉我们不必执着于聚散。天下筵席皆有尽,聚时竭力,散时无悔:。
绘本《亲爱的小鱼》是给孩子们看的《目送》,借着一只猫咪和一条小鱼的情谊道出爱的真谛。故事以猫咪的独白展开——她每日喂食小鱼,希望他快快长大。有一天,鱼缸再也装不下小鱼了,猫咪并未给小鱼换更大的鱼缸,而是直接将他放归辽阔的大海,让他畅快地呼吸。离别,对于猫咪来说是日夜端坐海滨,等待小鱼归来的期盼。当小鱼再次现身,已经强大到可以载着猫咪远行时,他们的重逢令我们释怀:爱的维系,怎会轻易消散?
有爱的离别,何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