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投顾亟待理性发展
2019-09-10余丰慧
中国智能投顾整体发展落后于欧美和日本,特别是落后于美国。与此同时,智能投顾环境非常糟糕,炒作概念、噱头、讲故事的多,真正扑下身子、脚踏实地研究的少之又少。
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两份智能投顾排行榜,一份是2018年的,另一份是2019年1月的。看到这个排行榜的第一感觉是好笑。搞这个排行榜的机构本身就是在炒作。中国的智能投顾远远不到搞排行榜的时候。上榜的智能投顾企业大多不是真正的智能投顾机构,还是概念化炒作,感觉智能投顾时髦高大上就往上面攀附。
这样的话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即所谓中国智能投顾准确率不高,收益率低,合规性差的结论。本身就不是智能投顾企业非弄到智能投顾排行榜里,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了。
AI三要素是大数据、算法和算力。仅大数据排行榜上90%都不具备,算法和算力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智能投顾率先突破必须首先依靠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百度金融和京东小米等大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涉足智能投顾。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已经觉醒,开始涉足智能投顾。虽然现在还不成气候,但前景可期。
智能投顾是金融行业的下一个发力点,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券商、互联网创业公司近几年都在研发智能投顾产品。2017年、2018年更是银行智能投顾产品上线频率最高的年份。工商银行、江苏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投顾产品,中国银行的中银慧投也在今年面世。而作为先行者,招商银行在2016年推出的摩羯智投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在百亿元左右,已然是行业标杆。
银行智能投顾产品的集中涌现体现了智能投顾加速进入实际应用,只有参与者增加,智能投顾技术才能不断走向成熟,商业应用才能进一步落地。银行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很大的客户规模,同时在风控上也有充足的经验。各大银行加大在智能投顾方面的投入,对智能投顾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毕竟,智能投顾考验的是平台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实力,在人才、技术上的投入不够,很难做出让人惊艳的智能产品。
中国的智能投顾必须首先扎扎实实做基础。把大数据基础做扎实是第一位。这就需要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资管公司与华为、百度、阿里巴巴、騰讯、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合作,打通和整合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各自付费。同时,在云计算、算法、算力上与华为、阿里、百度和腾讯合作,与谷歌、亚马逊、苹果合作等。先把三大基础夯实了,再谈智能投顾的大发展。
中国的智能投顾远远谈不上规范与监管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噱头大于实际,概念大于实际应用。智能投顾也不例外,很多智能投顾产品并没有做到千人千面,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人力。随着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技术标准的建立,智能投顾会逐渐走向规范化,真正实现“智能化”。
笔者一再强调,中国智能投顾的发展还属于初期,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管理资产规模,抑或是用户数量,都远远不及美国。美国智能投顾企业Betterment的资产管理规模在2017年已达40亿美元,而中国的很多企业资产管理规模仍不到百亿人民币。
咨询公司A.T.Kearney曾预测,美国到2020年智能投顾市场总规模将达2.2万亿美元。而在中国,到2020年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预计超过5万亿人民币。
智能投顾只有在算法模型上不断成熟,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只有对接更多的优质资产,用户端有更多小白用户进入智能投顾的覆盖范围,智能投顾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资产管理才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金融业发展到今天,技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态形成的冲击有目共睹,智能投顾也一样,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业务上的应用,也会进一步改变人们做金融业务的思维方式。
任何一项新兴的技术都要经过一个从概念到实际应用的阶段,都会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人们对待新技术应该理性客观,不盲目跟风,也不要夸大其词高估技术的影响力。理性,理性,再理性!
余丰慧
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学家,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央广财经特约评论员,中国产业经济调研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 ,BWCHINESE中文网和和讯网特约专栏作家,2017中国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创作者(今日头条)。
在中国财经金融界享有盛誉,具有极高知名度、号召力和影响力。前大型金融企业高管,注册高级咨询师。
最新著作《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未来》《互联网金融革命》《互联网金融1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