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组团设计模式探析
2019-09-10黄俊
黄俊
摘要:南京农业大学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本项目位于南京江北新城,我院参与设计并中标。本人在该项目中参与了南区学部组团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本文主要以此项目为例,探讨适合当代大学校园的组团设计模式。希望能够为新时代校园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学居环;复合型聚落;书院;环形空间序列
一、项目概况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是一所农业和生命科學为优势,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现拟新校区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总用地面积约16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米。而南区学部组团位于整个新校区的西南角,它包含了学生宿舍、食堂、文科和工科学部楼。总建筑面积约19.8万平米。
二、布局理念
围绕“学居环”建立学居一体化的复合型聚落:我们建立了一套由“生活广场-生活街-书院广场”形成的“学居环”,通过“学居环”将学院区和生活区有机地缝合在一起,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交流,学居一体化的复合型学院聚落。
打造多维的校园生活:我们建立“学居环”的目的是将“居住-学习-餐饮-娱乐-交流”等师生的日常生活串联起来,而不是相互孤立的设置,形成能够自洽的小小“生态圈”,从而丰富师生的生活、激发社区的活力。
由连廊创造的书院和交流平台:学院区由四座学部楼(社科大楼、人文大楼、工学大楼和交叉学科楼)呈围合布局,通过一层连廊将各个单体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交融共享的一层书院和二层平台。通过二层平台可以通达并进入到每座建筑,连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元素,我们把连廊局部放大,形成空间节点,并渗透到建筑中或内院中,创造出丰富的休息交流场所。
南区学部组团合理组织生活区和学院区。学院区位于东侧靠近内核,生活区位于西侧,二者之间通过生活广场和生活街有机缝合。其中学院区的布局中,文科学院位于西南侧,工科学院位于东北侧,使得具有污染性的工科实验空间远离生活区。同时,我们还将小动物实验房、放射性实验用房移出组团,重置于校园景观平台下方,完全杜绝安全隐患。
四、 空间分析
空间结构——环形空间序列:本组团生活区位于西侧,学院区位于东侧。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生活广场和一条步行生活街。学院组团内部又形成一个书院广场。三者之间相互串联,闭合成环,形成组团空间系统的主要骨架。围绕着骨架再渗透到次级别的宿舍庭院空间、沿河休闲空间等。
空间类型——点线结合:在组团内部,空间形式呈现出点线结合的特点。生活广场和书院广场呈围合方形,步行生活街、滨河休闲街呈线型。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点”的空间组合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体验感和趣味性。
空间界面——连续多样:设计依托于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注重空间界面的连续性。书院广场空间通过一层连廊形成围合方整的广场界面,塑造严谨理性的空间性格。步行生活街采用平直连续的空间界面,强调空间的引导性。沿河休闲街的采用凹进凸出的锯齿形空间界面,塑造活泼丰富的滨水空间。
车行交通——人车分流、洁污分流:组团根据总体规划理念,实施人车分流的策略。组团车行路围绕组团四周设置,原则上不进入组团内部。其中物流车辆及污物车辆在校园外环路行驶,不进入校园内环,从而实现车行流线的洁污分流。
静态交通——集中设置、内外接驳: 本案沿着校园外环局部设置地面机动车停车位,供临时停车用。而大量的停车位设置在地下空间,地下车库采用以组团为单位集中设置的策略,提高效率,节约造价。车库在组团南北两侧分别设置两个车行出入口,与校园内外环接驳。
步行交通——平面成环,空间立体:组团内部原则上无车辆进入,均为步行空间。设计旨在为师生打造舒适安全尺度宜人的的步行环境。步行系统以“生活广场-生活街-学院广场”为骨架,形成相互串联的闭合环路,再从环路通达到不同的庭院和建筑。同时,步行路径在空间上建立两个层级的立体交通系统:学院广场内,步行路径在下部庭院和上部连廊同时展开,丰富了步行体验和交流的机会,同时步行人流也可以分别通过上下两个层级进入不同的建筑。
消防流线:消防环路沿组团四周设置,步行道路在紧急情况时应作为消防环路,使得消防车能够通达到每座建筑。其中食工学部楼一为大于32米的二类高层,在其西侧沿长边设置消防登高场地,消防环路满足要求。
六、 广场和景观绿化
景观结构:南部组团通过建立“生活广场-生活街-书院广场”的景观环来构成组团内景观主体结构。同时,该景观环将核心区景观和校园慢行步道有机地衔接起来。
广场:组团内形成生活广场和书院广场两个广场空间。生活广场衔接生活区与学院区。书院广场位于学院组团内部。
七、建筑风貌控制
南部组团立面肌理与整体校园风貌相和谐,并从老校区汲取元素,呼应历史文脉和记忆。组团内部采用“和而不同”的设计原则。学院区外立面以竖向肌理、矩形格构肌理为主,旨在塑造学院区严谨但不失浪漫的学术气质。
在立面材料方面,主要以石材质感为主,考虑到造价因素,局部采用仿石涂料。在色彩方面,以灰色为主,呼应老校区灰砖及南京城风貌特色。其中:学院区基座部分以深灰色干挂石材为主,以上部分以深灰色防石涂料为主;宿舍区以浅灰色涂料为主,仿木色百叶点缀;食堂以浅色防石涂料为主,仿木色百叶点缀。
参考文献:
[1]魏春雨,黄斌,李煦,宋明星.场所的语义:从功能关系到结构关系——湖南大学天马新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18(11).
[2]陈剑,蒲向军.基于建筑载体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华中建筑.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