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纪事》中真实的“东方巴黎”

2019-09-10徐嘉璐

美与时代·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

摘  要:上海是早期中国与世界交流联系的重要“窗口”,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地。因而,它广受世界电影人关注,出现大量新闻纪录片。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老上海这座城市,同时也是引领日后相关作品创作的“旗帜”影片——苏联在1927年拍摄的《上海纪事》,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将创作意图和纪实魅力完美结合,用真实的影像去说话,具有人文视野与人文关怀,以及深厚的历史价值。通过它得以了解外国人眼中的十里洋场,窥见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了解时代脉搏下的人民生活沉浮,真切感受国家历史状况。

关键词:早期中国;纪录片;影像考古;《上海纪事》

电影在诞生之初的主要目的就是纪录现实。这是因为它具有机械复制客观物质世界、进行信息记录与重现的技术条件。后期随着电影的发展,出现诸多影像形式,而纪录片一直以其所固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成为承载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进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献档案。早期的历史纪录影片,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史料档案发挥其特殊功用:通过对纪录影像进行考古发掘,能够更好地认识当时中国历史风貌以及社会状况,传承国家记忆。

一、真实准则下的影像重组

《上海纪事》是一个长达52分钟的默片,“写真”似地记录了早期上海的风貌。在这个中西方文明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有着严重的华洋矛盾和阶级不平等。在20世纪20年代,北伐军即将解放上海,苏方派雅科夫·布里奥赫来到上海拍摄纪录片。那时的上海,短短几十天几个重大事件接踵而来:北伐战争正在进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成功、帝国主义列强增兵干涉、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陷入低潮、上海再度陷入黑暗。而这一困境中资本主义却快速发展,表面繁华的经济下潜伏着巨大危机。在这样的状况下,布里奥赫秉着新闻纪录片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本着减少对拍摄对象的介入甚至不介入的原则,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拍摄出这部结构完整、内容详实的纪录片。但并不是所有拍摄只是机械而单纯的客观记录,而是从布尔什维克视角出发,有目的地组织拍摄画面,并通过巧妙地剪辑来表达作者的思考与诉求,赋予纪录片以“社会性”功能。比如影片通过尖锐深刻的对比剪辑方式,来表现半殖民地化的都市:欧美列强战舰铺满黄浦江,中国渔夫在小木船上费力摇橹,相对比的就是远洋轮上不断轻松上下的欧美侨民。码头上的苦力工人正艰辛地搬运沉重的货品而紧接着就是游艇上悠然自得的男女在谈笑风生。还有一组镜头反复切换租界内外:厚重的铁丝网外是几个年轻人顶着烈日艰难向前拉双轮车,走到有水处便停下来喝水,张望租界内;游泳池边喝着美酒互相打闹的外国男女;铁丝网外年轻人继续木讷地躬行前进;洋人男女在乘凉时听音乐跳舞。镜头反复切换旋转的车轮和旋转的唱片,用对比手法描绘出社会深重的阶级压迫。政治主题通过高超的艺术感染力巧妙传递,引起观众对中国劳工的深切同情。通过华洋对比,强烈批判列强国家在中国压迫广大群众的行径。除此之外,布里奥赫同样通过反差巨大的对比来表现上海富人与穷人间巨大的生活差距:买办资产阶级的富豪们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坐拥豪宅、穿西装、驾着崭新的敞篷小轿车参加各式社交活动。而画面一转,苦力工人在吃劲地工作。深刻地将中国社会内部巨大的等级差别和社会不公突显出来,表达对广大劳苦民众的深刻同情。

布里奥赫的无产阶级立场还体现在对上海起义工人、革命军以及无产阶级领袖的讴歌上:比如起义工人们扛着步枪,昂首挺胸地走在街上的镜头;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罗易、中共早期领导人邓中夏在集会上的演讲镜头等这些反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珍贵影像。虽然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加上国民党强烈的阻挠,拍摄异常艰辛困难,但并没有阻止布里奥赫保留应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资料,表达出工人阶级的意志不会被摧毁的斗志精神。同时,布里奥赫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和反动政府的残暴统治,他拍摄了在工人武装起义后法、英、美等帝国主义者增兵租界,匆忙在租界周边赶筑工事的丑态;记录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革命军进行惨无人道大屠杀的滔天罪行等。

布里奥赫还巧妙地利用字幕来进行画面解说,作为自己的政论“演讲稿”。比如影片的开篇就出现“外国军舰是上海港口的主人”字幕,运用“主人”来描述租界里的外国人,极具讽刺意味;还有很多诸如“上海的工厂内共10万名童工”“妇女和儿童在这里每天工作12小时,纺织厂内最小的童工只有6岁”等朴实且犀利的话语,直观地表达出对劳苦大众被沉重压迫的不满。

总之,布里奥赫综合运用多种表現手法将创作意图和纪实魅力完美结合,用真实的影像去说话,强有力地表达主旨。从鲜明的阶级视角出发,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和压迫,控诉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并屠杀革命军民的恐怖行径,也描绘了在各方势力压榨下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英勇斗争的史实。影片清晰的结构、鲜明的对比手法和深刻的主题使它具有强烈的“形象化政论”色彩。

二、人文视野与人文关怀

《上海纪事》是一部严肃的新闻纪录片,影片通过描绘英勇的革命者无畏反抗和被压迫的民众遭受的不平等待遇进行政治宣传,却不止于此。布里奥赫还拥有非常广阔的人文视野,将上海这座集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国际潮流与地方特色于一体的都市风貌立体地展现出来,描绘了上海社会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充实了影片内容,增强了观影感受。

布里奥赫通过街头众生相来表现民风民情。他十分关注贫苦民众的日常生活,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点滴快乐。他采用不去干涉现场的方式,因而画面上的人物没有因为摄影机的存在而紧张不适,展现了很多真实的生活画面:街头杂耍的技艺者尽情地表演着,围观群众都被精彩的表演所吸引,表演结束后,杂耍人喘着气向大家讨赏钱;另一边,人们观看表演者翻筋斗、耍猴子、舞刀弄枪,大家笑得喜逐颜开。这些镜头记录着朴实民众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也重塑了中国人民形象,打破西方观念中劳作机器的国人形象,而是有喜怒哀乐的正常人。而很多镜头也记录了民间信仰,从中可以领略到当时的民俗文化:庙宇里,虔诚的民众烧香磕头,向神明祈愿祈福;抱着孩子的父亲讨教于路边算命摊上的算命先生。更有一些细节的捕捉将上海市民生活展现得惟妙惟肖:在喧闹拥挤的菜市场里,市民在各摊位前来回翻拣蔬菜鱼肉,和小贩讨价还价;麻将桌前全神贯注搓麻将的市民等。影片还关注到当时上海街头的手工工匠,如铁匠、篾匠等。铁匠来回拉风箱鼓起大火,然后认真地打制铁器;篾匠正用藤条编织椅子。这些画面表现了上海小手工业者兢兢业业做事,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恳和智慧,表达了对他们的尊崇之情。通过街头卖艺者、百姓生活与民俗活动、手工工匠等镜头,万花筒似地将上海社会风貌详尽展现,绘制出一幅在洋人看来是充满东方神秘色彩,而国人看来是极具江南地方特色的街头众生相与世景百态图。

自从上海开设租界之后,外侨将西方的市政建设与现代都市化生活方式带到了上海。一系列近现代设施开始出现,如道路、电灯、电话等。而西方物质文明也随着外国人传入上海,影响了华人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尤其是外国人的现代都市化生活方式,如组织派对、举办舞会、赛马等也深刻地影响着租界里的华人。租界内,一条条街道上房屋整洁排列。那里的人们坐汽车、逛公园。从屋顶花园远眺,逐渐完备的市政建设、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等,都丰富了都市生活。通过布里奥赫的镜头,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现代化样貌。

布里奥赫通过敏锐的观察加上巧妙的构思,惟妙惟肖地描摹了上海底层劳动民众的欢乐生活图景。同时表达了对劳动者在勤恳工作之余还能尽情融入社会生活的赞叹之情,也表达了对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钦佩之情,影片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三、深厚的历史价值

在上海革命形势进入低潮、这个城市再度陷入困境以及国民党当局勾结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将摄影组驱逐出境的情况下,布里奥赫坚持他的创作。他深感于上海现状,决意拍摄写实风格纪录片。而中国革命者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感染了摄影组,使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即使拍摄过程异常困难(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分子斡旋,与受惊吓的民众沟通等),他们还是完成了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作品。这段影像让后人得以借机去了解早期上海真实的社会状态和社会文化,对那段历史也有一个严谨明晰的认识。它的存在,是国家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部关于早期上海的纪录影像,从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社会生活,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还描摹了社会百态。通过不同侧面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上海的整体社会风貌。已经超越了早期各大影片公司派遣摄影师进行猎奇性质的纪录短片拍摄,而是在一定视角总领下真实摹写现实生活,对电影的纪录功能有更深入的发掘。布里奥赫带有目的进行拍摄剪接,不再單纯地寻找叙述对象,而是更深入地探寻如何拍摄组接画面进而表达理念,这部纪录片成功地被打造成强有力的政治宣传武器,不用空洞的口号去呼喊,而是用真实的画面去打动观众。而影片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最激烈的时刻,它真实记录了当时上海的浮华与悲惨共存的状态。它揭露了上海巨大的等级差异和潜在的社会矛盾;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侵略者的蛮横与暴虐,觉醒的中国人民奋不顾身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竭力追寻民族独立解放的可贵实践。影片中的人民形象和人民革命运动也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恶意歪曲现实而拍摄的辱华影片中的描述大相径庭,强烈地表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中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大力支持。这部纪录片在当时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东方国家人民的同情,激发了东方国家人民为争取自由而奋起反抗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健.《上海纪事》留下“众生相”[J].档案春秋,2017(12):20-23.

[2]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杭州:浙江大学,2004.

[3]董天艺.1843-1927:上海早期纪录片与上海社会[J].都市文化研究,2013(2):172-197.

[4]张景岳.苏联影库中的1927《上海纪事》[J].档案春秋,2012(10):40-43.

[5]郭静.西方纪实理念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影响之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6]唐宏峰.虚拟影像:中国早期电影媒介考古[J].电影艺术,2018(3):3-10.

[7]唐晨光.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天津:南开大学,2001.

作者简介:徐嘉璐,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