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海低地城市道路建设中环境工程设施配置研究

2019-09-10朱黎巍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7期
关键词:道路建设环境工程

朱黎巍

【摘 要】传统的城市道路建设中关注道路本身功能及城市管网等基础配套的问题,没有系统地从环境角度来进行研究。实际上,城市道路建设及运行中,涉及到空气、噪声、地下空间、地下水等环境因素,以环境保护为基点,在道路建设中进行环境工程科学合理的配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从道路、综合管沟景观三个方面来探讨沿海低地城市道路建设中环境工程设施配置,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沿海低地城市;道路建设;环境工程;设施配置

引言

道路既是城市的骨架,也是城市管網等市政基础配套设施的载体。目前,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己很严重,本次研究从环保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环境工程配置设施研究,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方案,改善如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时间资源浪费、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及资源消耗等方面的现状。在执行国家及行业规范的科学设计前提下,通过研究合理设置道路各项指标,注重空间、时间和资源的节约,并从环保的角度对空气、水和噪音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科学的环境工程配置。

1.道路环境工程设施配置

设计原则以总体规划为背景,执行国家相关规范,按城市支路标准进行设计,注重与相邻工程的衔接,尽量减少废弃工程的发生。

根据道路地块用地性质和交通流量预测结果,近远期结合布置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案应能满足交通流量发展的需要,并做到功能上适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果。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注重实地调查,通过走访规划、水务等相关主管部门收集资料,掌握工程现场的现状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

将交叉口整治和信号灯控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利用先进的信号灯系统理论,结合交叉口渠化设计,有效地提高道路的交通能力及服务水平。

根据实际的建设条件、因地制宜,保证道路线形流畅,地上、地下兼顾。合理妥善安排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者交通组织,力求使本工程建设能真正起到带动、促进高新区路网建设的作用。

工程总体设想必须合理可行,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可操作性,为施工提供便利。

合理选用道路设计标准,充分发挥道路的交通功能,确保道路行车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人行过街设施,同步建设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服务的工程配套设施,并妥善考虑公交车线路和港湾式停靠站规划、沿线非机动车通道的安排。

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使工程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反映技术上的先进性。充分考虑工程周围的环境、地理位置,使道路布局、绿化与沿线建筑达到和谐,为城市绿化作出贡献。充分考虑各种规划公用事业管线布设的要求,为地下管线的埋设留有空间。

2.景观环境工程设施配置

道路绿带的功能要素要满足机动车司机的视野开阔,在植物选种和搭配上要严格遵循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的要求,让植物的绿化覆盖率达到市政要求的绿化程度,并且要运用多种植物层次铺满绿带防止裸露土壤等。道路绿带的植被分为乔木、灌木、花卉和地被,我把这四种植被成为“四树混搭”,植物的搭配要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惯,让其形成自然的植物群落。由于道路的铺设一般为直行道和弯道,所以道路绿带的树木要沿边整齐连续栽植,满足道路绿带的功能,使其预告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依据道路的功能分布,把道路绿带分为行道树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中央分车绿带和路测分车绿带。无论哪种道路功能绿带,都需并让灌木与地被植物相结合,并根据分车绿带的宽度来选择植被类型的比重。

行道树分车绿带的宽度不小,当宽度大于1.5米时植被选择以行道树为主,并合理的进行“四树混搭”,形成连续的道路绿带。设计规划时要注意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区,不能有任何的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因此要采用通透式植物配置方式,植物的选择高度要保持在0.7m以内,所以适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两侧分车绿带也在功能约束的条件下合理选择植物,其道理绿带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5m时可以将乔木作为主打植被种植,并依旧保持“四树混搭”的设计原理。为保证行车安全,其两侧乔木树冠要高于大型机动车,最好避免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中央分车带的功能除了要分离相向车道,并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其道路绿带的植物配置的树冠应保持常年枝叶茂密、株距紧凑的特点。对于路测绿带的种植比较多样开放,遇到宽阔大路时,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绿地,高效的种植绿地,使其使用率高达70%以上,极大化的满足绿带的生态化功能。由于道路绿带是城市的骨架,要时刻注意道路的通达性原则,所以再注意保持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3.综合管沟工程环境设施配置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供水、供气、供电、供热、排水、排污以及各类电讯专业管线等,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道路下敷设的各类地下管线种类数量和日益增多,地下管网越来越复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类管线随着道路无序敷设,有限的地下、地上空间被竞相争夺,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目前,综合管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市政管道敷设方式,它可以解决城市道路的反复挖掘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城市上空线路“蛛网”密布问题,并可以满足地下空间的需求、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集聚。敷设综合管沟还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管沟内部可以预留发展空间。通常认为,敷设综合管沟有以下几点好处:

综合管沟将各类管线设置在一个管沟内,消除了电力、通信等系统在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及城市上空的“蛛网”,管线敷设后无需再开挖路面,降低了路面的反复挖掘的费用,同时也保证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大部分地下管线集中设置于综合管沟内,使得道路的地下空间可以集约利用,也腾出了大量宝贵的城市地面空间,道路上部及两侧空间均可以有效利用,净化了城市环境,美化了市民生活环境。

日本阪神地震的经验说明,对于强烈的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城市各种管线设施假若设置在综合管沟内,可以避免很多过去由于地下管线爆裂,以及地上线杆倾倒等造成的二次灾害,如当城市发生发生火灾时,由于没有架空电线,不仅有利于灭火,还可以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因此,综合管沟的建设可以有效增强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

通过对综合管沟及直埋管线的投资分析比较,虽然传统的管线直埋方式比综合管沟节省投资,但传统方式铺设管线有着诸多缺点,如掘路次数多,经常中断供应、环境污染、阻碍交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直埋管线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下降,相应地使市政基础设施的供给成本提高。截至目前,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研究和权威性的统计资料不多,还无法给出较准确的定量分析。总之,建设综合管沟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超出综合管沟自身建设时的一次性投入,这正是推行综合管沟技术的重要原因。

综合管沟是我国市政管线建设新的发展方向,在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方面都对我国传统的直埋管线有着巨大的冲击,我国的综合管沟还处在试验性建设阶段,推行综合管沟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国内有些城市己开始建设综合管沟,但规模较小,未形成环路、连成网络,通常为干线综合管沟多,与用户相连并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支线综合管沟较少。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对建成后综合管沟的示范意义打了折扣,还不能完全体现出综合管沟的优越性。综上所述,鉴于综合管沟具有诸多的优点,随着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日趋提高,城市的日益发展,综合管沟将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普及。

结语

综上所述,从景观、道路、综合管沟三个方面对于沿海低地城市道路建设中环境工程设施配置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我国沿海低地城市的整体环境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贤卫,吴灵生,杨东援.高速公路建设CO_2排放计算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4,31(02):150-158.

[2]黃明利,徐飞,伍志勇.城市环境下TBM施工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监测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07):1325-1333.

[3]孙辉.沿海低地城市道路建设中环境工程设施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孙辉.沿海低地城市道路建设中环境工程设施配置研究——以青岛高新区为例[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1,11(02):203-204.

[5]刘海涛,高书存.浅析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林业科技情报,2009,41(04):90-91.

猜你喜欢

道路建设环境工程
对话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多元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应用
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的探讨
环境工程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浅谈公路路基雨季施工措施
关于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及施工企业管理若干见解
市政工程城市道路施工技术研究
浅谈城市规划与道路建设规划
浅谈公路施工中的软土路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