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9-09-10郭斌
郭斌
从大同飞越2000多公里到新疆!2012年,大同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结成对口援助单位后,先后向奇台农场输送了6批108名专业技术人才。目前,第6批21名来自大同市医院、学校、机关等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援疆任务临近尾声。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人人都有白发父母、稚齿幼儿,背后都有家庭在默默付出,都有感人的故事。近日,山西晚报记者多方采访,将焦点聚集在几位大同援疆的医生身上。这些白衣天使,用精湛的医术和热忱的服务践行援疆使命,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把山西人的大爱播撒在新疆大地上。
李秀玲:要把康复理疗技术留边疆
5月14日,当地患者阿尔阿汗做了左膝盖关节置换术,丈夫听说内地来了专家,29日带妻子专程来到奇台医院找大同市援疆大夫李秀玲康复治疗。“第一次来做康复训练,10分钟就见到了效果。”询问阿尔阿汗的感觉后,丈夫觉得不可思议,向李秀玲竖起大拇指。
2017年9月,大同市五医院的李秀玲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去援疆。飞机刚刚落地,她们就奔赴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进行了一场义诊。来疆之前,李秀玲就做足了“功课”,了解到奇台医院没有康复医疗科,她就决定,既然来了,就要把康复医疗技术技术留下来。
一间30平方米的诊室,2张铁质病床和一辆健身房用的功率自行车,康复理疗科就这样创立起来了。2017年10月初,医院为李秀玲招聘的“徒弟”哈萨克族的玉孜木汗到位了,一对一带她接诊病人,有效与患者、家属沟通……2018年7月,李秀玲援疆即将结束,医院、医护人员着急了,还有好多知识没学;李秀玲也急了,还有好多知识没教。当奇台医院挽留李秀玲时,双方的想法一拍即合,李秀玲留任1年。
科室创立,病患数量与日俱增,康复诊室从12层搬到3层,“徒弟”增至2人。李秀玲的倾囊相授,让“徒弟”玉孜木汗和鲁桂平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摸透每一个以前不曾熟悉的操作,渐渐成了康复诊室的骨干。“看到两人的进步,我很有成就感。”李秀玲说。病人给予康复理疗科的评价越来越高,对医院的信任度也日益增加,她觉得留下来很有意义。“我希望我的技术能在边疆扎根,造福更多群众,也让更多人体会到援疆的真正意义。”
吕先念:妙手回春的ICU大夫
高端医疗仪器聚集、24小时轮班工作……这就是医院里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吕先念就是一名常年“奋战”在这里的重症医生。在大同市五医院从医的15年里,吕先念参与救治的重症患者不计其数,从死亡线上拉回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新疆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医疗条件相比内地还存在差距。接到援疆任务后,吕先念有些纠结,丈夫也是医生,工作比她还忙,并且被派到广灵县下乡半年。援疆工作需要一年时间,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她走了孩子怎么办?“援疆工作很重要,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丈夫的支持给了吕先念一颗大大的定心丸。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将孩子送往寄宿学校。由于任务紧急,一周后她便踏上了援疆的征程。“一人援疆,就是全家援疆。孩子刚过8岁生日就要离开父母自立。此次援疆,其实是孩子付出的最多。”吕先念说。
原来在家孩子每天的饮食搭配、后勤保障都是由她亲自安排,现在到了寄宿学校,每周按学校要求换穿三套校服,周末还要自己拆床单、被罩带回去,周末视频还总还是一副“大人”模样,安慰她“我有爸爸和奶奶,你不用操心,你在新疆那么远,照顾好你的病人和自己。”
4月1日是儿子的生日,晚饭后,吕先念本想祝孩子生日快乐,可接通视频就只见孩子哭了起来:“姐姐们过生日都有爸爸妈妈陪着,妈妈不在不过生日也可以,我要等妈妈回来再过生日。”眼前的一幕,让吕先念一阵心痛。丈夫告诉她,孩子整晚谁都不理,生日歌也不唱。她允诺儿子,任务结束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他补过生日。
刚到新疆,一位73岁的患者因气短、咳嗽来就诊,在查体听肺时,吕先念看到她解衣服的手抖得厉害,经询问得知,她不仅患有帕金森,血糖也有问题,心脏刚搭了2个支架。吕先念感觉这个患者的病情不那么简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吕先念确诊其为甲状腺实性结节。从细枝末节中找问题,吕先念的这手“绝活儿”让人大开眼界,慕名来找她的病人更多了。
奇台县的纬度、气候与大同相似,这里的常見病也与大同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很年轻,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吕先念有些揪心,她暗暗要求自己,在援疆任务结束前,一定要把先进的诊疗技术留在当地。
张树青:实施高难度接产的产科“大拿”
“援疆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一名医生,这是责任更是动力,所以,接到通知后,我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大同市一医院的张树青说。
初到新疆,张树青担任奇台医院妇产科主任。正值医院接到全民体检通知,科里实在抽不出医生,张树青便主动承担下这项工作。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疆的环境,就到了偏远的大黄山地区,寒冬季节,路远条件差,张树青得了重感冒,高烧39度,回来后仍继续工作。
今年3月的一天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张树清从睡梦中惊醒:“张主任,有个病人宫颈水肿,仍然要顺产,怎么办?”她迅速反应过来,边起床边问清了病人的情况:哈萨克族妇女乌勒坚怀孕41周,宫颈水肿应该剖宫产而患者执意要顺产;同时,这也是奇台医院的首例无痛分娩。张树青迅速赶往分娩室,查得患者因枕位不正压迫宫颈导致水肿,产程进展停滞,子宫收缩乏力,她指导医生进行宫颈封闭,加强宫缩,自己则将产妇腹中胎儿的胎头转正。经过1小时努力,顺利分娩出重达8.3斤的男婴。家属一个劲儿致谢,张树青对来疆后带领科室申报的“无痛分娩”课题也更有信心。
由于医学人才匮乏,稍微复杂些的手术只能依靠张树青。“援疆工作不仅是为当地百姓看病,更要传播先进的医疗技术。”张树青表示,要从妇产科基础工作入手,加强对孕产妇的管理,规范妇产科疾病的诊疗方案,病人在哪里岗位就在哪里,教学也就在哪里。
一边是对病人的全心付出和体贴照顾,一边却是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女儿中考在即,自己却不能陪在身边,只能勤打电话鼓励一下。毕竟是人生中的重要經历,我可能比女儿更加紧张。但援疆工作更不能含糊,只能希望家人多多谅解了。”张树青说。
杨晓霞:影像专家助力完善核磁诊断技术
6月6日,杨晓霞和其他考生家长一样,在大同市某高考考场外苦苦守候。杨晓霞是大同市三医院的援疆医生,远在千里之外的她,不能陪伴儿子走过备考的一年,愧疚不言而喻。为此申请了3天端午假期,回来陪儿子高考,高考结束当晚又匆匆返疆。“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事情,打乱我们的工作计划。”
奇台医院是我省对口医疗援助单位,在引进核磁共振机时申请了人才支援,大同市三医院选派了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20余年的资深专家杨晓霞。2018年8月援疆任务明确后,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杨晓霞启程前便收集相关资料和视频,并制作了课件。抵疆之后,每天早上利用四五十分钟时间和全科医技人员一起,坚持了2个多月的核磁共振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当年10月底,核磁共振设备安装调试成功,现在已正常运行了8个月,完成各部位检查病例近3100例,最大程度满足了临床需要和疑难病患的诊断问题。而在过去,患者们不得不奔波于乌鲁木齐各大医院。
理论知识学习后,杨晓霞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大家提高诊断能力,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继续利用早上会诊读片的时间,从正常影像到基本病变表现,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开始,按部位逐一和他们一起学习,进行征象识别,诊断思路分析。“我要利用这有限的一年时间全方位提高全科诊断水平,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报告书写,并能准确把握疑难病、复杂病的分析思路。” 杨晓霞说。
援疆经历让杨晓霞的人生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而且深深感受到祖国大地上的另一种风情。她决心将她多年所学和20余年的工作经验投入到实践中去,和新疆同仁共同进步,提高医疗技能,造福一方百姓。
姚丽英:一号难求的妙手郎中
6月3日上午,是奇台医院大同援疆专家姚利英坐诊的时间。10时许(当地10时上班),医院大厅咨询台的护士正对患者们解释:“上午挂号的20个名额已满,下午再来吧。姚大夫援疆就要期满了,要抓紧。”
护士说的姚大夫就是来自大同市中医院的肾内科医生姚利英。一张木桌、一个脉诊、一把长条候诊椅,姚大夫望闻问切,一丝不苟。诊室和楼道坐满了候诊的患者。43岁的张华是姚大夫的“老病号”,知道姚大夫援疆即将期满,直呼“舍不得”。“我们也是刚刚听说医院有个大同的专家,看病好得很,就来调理一下。这里医疗条件有限,来了好大夫,真是舍不得。”第一次来就诊的一对夫妇说。2018年9月初,姚利英带着组织的重托以及对家人的眷恋,踏上了援疆之路。由于新疆气候干燥,她的鼻炎、咳嗽更加严重,但这并没有影响工作。刚到奇台医院她就了解到,当地群众对中医比较信任,但中医薄弱、医生少,就诊病人寥寥。姚利英凭借自己的医术让中医科“热闹”起来,仅2018年10月,中药房的销售量就达到以前半年的量。
中医学传承很重要,姚利英打算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人。门诊病人多了,她带领年轻医生坐诊的过程中,遇到疑难杂症还现场进行教学讲座,仔细分析病人的病情变化,作详细讲解,让他们体会中医的辩证施治。
一年快过去了,年轻的中医工作者已经脱颖而出,姚利英可以圆满完成任务了。“这一年收获很多,诊治了许多以前没见过的病例,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更收获了少数民族朋友珍贵的友谊。”姚利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