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痤疮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9-09-10潘盈妃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7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痤疮药物治疗

潘盈妃

[摘要]痤疮属于青春期中较为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压力影响,发病率不断出现上升趋势。随着公众对面部美容要求不断提高,痤疮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目前临床发病率较高,如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并阻碍患者的正常的社交功能。痤疮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主要病因一般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免疫失常及炎症等因素有关。常规西医一般采取维A酸类、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目的在于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减少痤疮杆菌数量,但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复发的情况。

[关键词]痤疮;发病机制;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190—02

痤疮一般也被临床称为青年痤疮,大多出现在青春期,由于病程较长,使得治愈出现一定的困难。通常发生在患者面部、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皮损形态较多,一般为丘疹、结节或粉刺,伴随一定的皮脂溢出症状。在中医上认为出现痤疮,是由于肺胃蕴湿积热,因此在治疗中需要调理患者的肺胃功能。而痤疮不仅对容貌美观出现一定影响,对其情绪及心理健康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可忽视其身心疾病。随着临床对痤疮病因与外治法不断研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一定疗效。

1 痤疮发病机制

1.1雄激素:由肾上腺与性腺分泌的雄激素,会对皮脂腺发育造成一定的调控作用,影响较大的一般为睾酮。而睾酮会转化为双氢睾酮(DHT),是激发皮脂增生的主要因素,不仅能够与皮脂腺细胞内受体结合,达到刺激皮脂腺细胞增生,更能够促进皮肤游离脂肪酸等物质的出现,皮脂中游离脂肪酸出现升高,使得皮腺导管出现角化,造成阻塞,使得皮脂出现排泄障碍,并出现痤疮。且皮脂中的雄激素受体敏感性增加,使得皮肤内DHT增加,出现痤疮。

1.2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属于革兰阳性菌,属于机体表面皮肤中正常菌群,大多寄居在皮肤毛囊与皮脂腺内,是诱发痤疮的因素之一。而侵入皮脂腺的痤疮杆菌具有生物活性酶,会刺激毛囊壁造成炎症,并刺激毛囊皮脂腺导管,出现角化,使得皮脂分泌出现障碍,排泄出现问题,增加痤疮发生率,诱发局部炎症。

1.3免疫失常、炎症损害:对于痤疮炎症损害与免疫失常的认识并不足,大多学者认为,痤疮早期炎症损害不仅仅在于毛囊皮脂腺导管破裂,与炎症前细胞存在一定联系,与血管周围导管壁的细胞均存在一定的关系。且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后,进入真皮使得其出现内源性感染,并诱发多种免疫应答。且皮肤免疫系统将直接参与痤疮发病,无论是毛囊皮脂腺过度增生,还是炎性皮损。

1.4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其导管会出现口径缩小,上皮细胞与皮脂聚集在毛囊口,从而引发痤疮。而脂质转变皮脂分泌也是导致高发病的原因之一,会使得亚油酸浓度降低,毛囊上皮细胞缺乏亚油酸,出现过度角化,形成粉刺后降低了表皮的防御功能。而皮脂主要成分在常温下角鲨烯大多为油状液体,在吸收空气中氧化后,转变为粘性液体,难以从毛囊排除,出现痤疮。

2 药物治疗

2.1口服治疗

2.1.1维A酸类药物:异维A酸作用于痤疮发病的所有病理生理环节,口服异维A酸是治疗严重痤疮的标准方法。口服异维A酸的应用指征:①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及其变异形式;②伴有瘢痕形成的炎性痤疮;③治疗无效的中、重度痤疮;④革兰阴性杆菌毛囊炎;⑤频繁复发的需要重复和长程全身应用抗生素者。维A酸类药物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特别是致畸胎作用,用药需谨慎。异维A酸不能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时应用,否则可能会诱发颅内压升高。

2.1.2抗菌药物: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故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抗菌治疗是治疗痤疮特别是中、重度痤疮常用的方法之一;规范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疗程,或联合其他疗法,对提高疗效及预防耐药性十分重要。四环素口服吸收差,耐药性高,而新一代四环素类药物如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赖甲四环素应优先选择。亦可选择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不宜使用B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

2.1.3激素药物:女性痤疮患者可使用抗雄激素药物,主要治疗药物包括避孕药、螺内酯,避孕药由乙炔雌二醇与环丙孕酮构成,是抗雄激素治疗中较为常见的药物。而螺内酯了破坏肾上腺系统,抑制雄激素生成酶活性,减少雄激素产生。且螺内酯属于DHT受体竞争抑制剂,有效减少与雄激素受体结合,使得皮脂分泌减少,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雄激素分泌、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暴發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

2.1.4其他:有报道中药丹参酮具有抗炎、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分泌、抗痤疮丙酸杆菌及轻微抗雄性激素活性,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痤疮有一定疗效。

2.2局部给药

2.2.1溶粉刺药: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维A酸类药物,外用能减轻毛囊上皮细胞的角化过度及角质层的黏性,进而减少微粉刺的形成,加速粉刺的排出。维A酸类药物分类较多,适合局部给药的药物包括阿达帕林、全反式维A酸、他扎罗汀等,均是治疗轻度痤疮的药物。维A酸乳膏主要成分为全反式维A酸,适合痤疮、毛囊角化等治疗。而阿达帕林适合粉刺、脓疱为主要表现的痤疮药物,适合胸部与面部,与过氧化苯甲酰同时使用,不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2.2.2抗微生物药

2.2.2.1过氧化苯甲酰:属于一种强氧化剂和抗微生物药物,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能有效减少痤疮皮损中的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还可减少皮肤表面脂质中的游离脂肪酸,减少氧自由基而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轻度和中度痤疮。

2.2.2.2外用抗生素:局部常用抗生素较多,常用的有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莫匹罗星、夫西地酸新霉素及四环素等。

2.2.2.3壬二酸: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活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微生物细胞内蛋白的合成,以及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的后期减少角质透明蛋白颗粒的产生,使导管的过度角化恢复正常,减少皮肤表面脂质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

3 小结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免疫失常及炎症等因素有关,目前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局部治疗药物中维A酸类药物与抗菌药物可联合使用;系统治疗中口服抗生素或维甲酸类药,适合中、重度的痤疮患者;而激素用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严格控制剂量及疗程。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痤疮药物治疗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痤疮的形成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
丝柔光子痤疮仪治疗痤疮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