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探索
2019-09-10龚蕾洁
龚蕾洁
【摘要】:智能时代的大潮已经来临,智能科技也在深度改变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建设路径。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截至目前,关于什么是智慧图书馆、智慧的标准如何界定等在业界尚无明确规定。2001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图书馆确立了未来智慧社区的发展规划,建立融合虚拟与物理社区空间的“智慧图书馆网络”(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要素与发展路径) 。M.C.Miller认为智慧图书馆表现为软件质量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实践应用,馆员可通过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优的服务 。国内较早对智慧图书馆进行阐述的是华侨大学的严栋,他认为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图书馆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智慧图书馆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北京邮电大学的董晓霞等人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结合当前智慧图书馆实践来看,智慧图书馆应是在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它借助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设备,把与图书馆相关的人、物、资源以智能化手段联系在一起,仍然以读者服务为落脚点,但提供服务的方式更智能,读者可以拥有更人性化、便捷化的阅读体验。
二、智慧图书馆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趨势,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它对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智慧图书馆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智慧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它广泛而完善的保存和记载了人类活动的各种资料,是保存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是一座智慧城市重要的文化标志。
二是智慧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它提供了文献外借、信息开发、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用户服务。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在图书馆的行为习惯,对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在推送相关资源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并通过专题研究报告、综述、书评、社会预测报告的形式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提供针对性地信息或决策依据。
三是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广大市民息息相关。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承担着支持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使命。它既能通过智慧创新服务,吸引市民重新回归图书馆,涵养文化素质,又能在市民文化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目前,图书馆建立总分馆通借通还的服务模式、自助预定图书系统、汽车穿梭还书系统等,正是要让图书馆离市民更亲近,走进图书馆更方便。
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从宏观上来讲,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应遵循以人为本、物质为基础、技术为关键、服务为核心的原则,在保证图书馆传统特性和功能定位不变的前提下,理性面对,统筹规划。
(一)要做好智慧图书馆建设顶层设计。智慧图书馆建设不能依靠个别图书馆的“单打独斗”,近年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智慧图书馆”发展论坛,以及组织相关主题研讨会已经在对今后发展布局。对于政府来讲,组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五至十年智慧图书馆发展规划与指标体系,在理论框架、发展模式、建设标准等方面做好系统、长远规划对图书馆发展更有助推力。
(二)要实现服务的智慧化。智慧图书馆由于在硬件和技术上具有先天优势,可以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更个性化、更智能的知识及信息服务。
一是推进移动端图书馆服务建设。当前,移动设备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构成,无论是手机、Pad、智能手表等,都让生活更便捷、信息更通畅。在传统图书馆,凭借身份证或者读者实体证才能享受图书馆服务,现在依靠支付宝、微信二维码即可实现,刷脸借书也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内一些先进图书馆内得以应用。同时,通过智能终端,借助支付宝、微信等服务平台,加强在线交流平台的开发,为读者提供一个在线知识学习环境,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实时交流,让读者与图书馆员、读者与读者之间可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读者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图书馆的服务,以增强服务的互动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的交互性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自主性。
二是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对读者行为分析、图书馆事务决策、图书馆采购分析、生成公共阅读报告单等功能,极大提升服务管理效率,通过各馆之间业务数据的共享,以更多数据为支撑,可以让数据分析更加科学有效,管理服务更有针对性。
三是完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结合“城市书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里的创新科技应用和基础设施,通过RFID对图书进行加工,借助门禁报警系统,读者信息读取等环节来实现图书借还、办证、续借、预约,并提供电子书下载等服务,采用这种形式不仅节约空间、减少人员配置,同时也延长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
四是建立智慧图书馆协同创新联盟,整合区域信息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目前,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源不同、结构相异,很多时候所属不同平台,这导致图书馆整体信息资源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给用户获取资源造成极大的不便。对全部资源进行整合与组织,最终建立一个跨系统、跨部门、跨库网、甚至跨馆际传送的资源服务系统。同时,在利用线下资源时,通过RFID的使用,实现RFID与OPAC系统的互联,从而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导读者对文献进行快速定位与导航。打破“各自为战”的服务范围和个体自建模式,可以弥补各个图书馆之间经费、人员配置、技术采用不足、数据库建设方面等的差距,并且极大方便所在区域读者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转向群体社群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资源浪费。
(三)要实现管理的智慧化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反馈处理机制。智慧图书馆建设不是金钱和设备的单纯累加,而是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根本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智慧国计划”,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新加坡26个区域及社区图书馆,都有很高的读者满意度。其原因就在于建立一套完善的读者反馈处理机制,从读者问题接收、调查、解决、改善都有明确规定和处理流程,在管理系统予以记录,并安排专人进行督办落实情况,从而将读者投诉、问题等直接转化为靶向服务、主动服务。以2017年建成的淡滨尼图书馆为例,因其场馆狭长的客观原因,读者需要经过很长的走廊归还图书,造成“还书难”问题,在读者的反馈下,馆方专门设计开发还书机器人,在还书达到一定数量或者每隔一小时,都会自动到图书分拣处归还。这种机器人服务,既妥善解决读者问题,也减少了人力。因此,如何接收读者反馈,并以智能便捷的手段解决读者实际需求,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和方向。
二是要培养智慧型图书馆员。馆员是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执行者。随着图书馆业态的发展,图书馆员所承担的任务、角色也在相应转变,要强化馆员的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加强自身学习,不断适应技术发展要求 对于图书馆管理层来讲,要从源头上优化人才准入标准,对馆员加强技术培训,注重复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并建立一套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考核管理制度是提高馆员智慧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建立智慧项目长效创新激励机制方案,增强内生动力。馆员长期工作在服务一线,就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发言權。目前,各图书馆在智慧项目推进上,往往依靠一些技术人才和第三方技术企业,辐射面较窄,而且不能很好地针对工作需要、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馆员创新激励方案,对创新项目人员予以奖励,充分发挥馆员智慧,营造良好的创新竞技氛围。
三是要提高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智慧图书馆不仅要求馆员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信息技能,对用户的整体素质也有更高要求。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建设程度、受教育程度、观念、习惯都影响着用户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智慧图书馆要在对用户情况及用户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育和培训,传授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改变用户获取服务的传统习惯,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智慧图书馆。
(四)要营造温馨、舒适、健康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发展阶段,再到现在的智慧型图书馆,始终有一部分读者会选择来实体图书馆阅览文献、借还图书,这也是实体图书馆仍然存在且不可替代的原因。在建筑设计以及馆内氛围的营造上,以绿色、环保、安全为理念,给读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健康的阅读休闲环境,可以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推进智慧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湘原.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要素与发展路径[J].图书馆学刊2019(9):5
【2】Miller M C ,Reus J F,Matzke R P,etal.Smart Libraries:Best SQE Practices for Libraries with an Emphasis on Scientific Computing[J].Proceedings of the Nuclear Explosives Code Developer’s Conference,2004.https://wci.llni.gov/codes/smartlibs/UCRL-JRNL-20863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