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芝加哥》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9-09-10胡笳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芝加哥

【摘要】:《芝加哥》以两名犯罪的女性为主人公,着力塑造其中的女性形象,而对男性角色的处理,则显得单薄而模糊。因此自该片上映以来,就经常被解读成一部高张“女权主义暴力”的女性主义电影,但这无疑是种误读。本文拟从似是而非的女性解放、毋庸置疑的凝視快感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力图拨开其浮于表面的“女性解放”迷雾,揭示其仍然没有脱离出男权社会意识形态藩篱的深度内涵

【关键词】:《芝加哥》 女性解放 凝视快感

音乐剧《芝加哥》自1975年问世以来,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半个世纪过去,观众对其的青睐程度未减,该剧反复在百脑汇的舞台上公演,甚至一度传播到海外,比如在2018年,这部音乐剧就曾在中国的广州、苏州等地的大剧院公演。在多次上演的不同版本中,该剧的剧情或多或少有些微的改动,但总体故事架构和人物构成未有大的改动。在众多的版本中,当属2002年根据这一故事改编的电影《芝加哥》,最为观众所熟悉。因此,在下文的论述中,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文章中提到的《芝加哥》,均以电影版本为主要论述对象。

《芝加哥》以两名犯罪的女性为主人公,着力塑造其中的女性形象,而对男性角色的处理,则显得单薄而模糊。正因为如此,该剧自上演以来,就经常被解读成一部高张“女权主义暴力”的女性主义电影,但这无疑是种误读。本文拟从似是而非的女性解放、毋庸置疑的凝视快感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力图拨开其浮于表面的“女性解放”迷雾,揭示其仍然没有脱离出男权社会意识形态藩篱的深度内涵。

一、似是而非的女性解放

1.表层结构——女性获得解放的表面方式

(1) 男性作为“救赎”主体地位的消解

根据劳拉·穆尔维的理论,女性是“从属者”和“他者”,也就永远处于被拯救的地位。而男性才是行为的发出者,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对于女性的“救赎”,大多需要通过男性的行动来完成。并且以最终结果来看,这些“救赎”的结果大多是是成功的。

但在《芝加哥》中,集中描述男性对女性“救赎”行为的地方有三处,第一处是家庭主妇罗克茜不甘于平凡,怀抱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夜总会里最令人艳羡的明星,但她一没有固定的收入,二没有可靠的关系能够帮她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就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一个说能够帮她实现梦想的推销员身上,并且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这名推销员是个骗子,根本不可能帮她实现梦想,在真相大白之后,他不但没有歉意,反而对罗克茜进行了疯狂的嘲讽 第二处是罗克茜杀人之后希望他愚笨无能的丈夫帮自己顶罪,丈夫原本都已经准备同意,然而当丈他得知了妻子与家具推销员的私情之后,立刻咆哮着将妻子送进了监狱 第三处是律师比利帮罗克茜辩护,但辩护到中途时比利毫不犹豫地将她抛弃,转向了能够更有利可图的凯莉。由此可见是这些由男性发出的“救赎”,都毫无例外地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以失败而结束。

(2)女性与女性联合实现自身的“救赎”

“女性联合起来的行为意识经历着由本能到自觉的过程。《芝加哥》中两位女主人公维尔玛和罗克茜曾经为个人的利益相互拆台,争风吃醋。律师比利利用她们的案情为个人赢得了名利,而她们出狱后连一份糊口的工作也找不到,她们意识到造成个人苦难的并非女性自己,而是无所不包的巨大权力网,饱受迫害的女性恰恰应该组织起来,为自己寻找一条逃生之路。‘花与花联合起来’的意义在结局中获得了象征式的表达:她们一同艳光四射地成为舞台的主角和中心,手里握着一把冲锋枪扫向观众,也可以理解为觉醒的女性在向男权制度发出挑战。”

从以上两个角度看,女性要获得解放,似乎真的只有依靠自身这唯一的出路。然而接下来就有两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其一,当男性发出的救赎失败之后,女性是否真的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解放?其二,两位女主人公向男权社会发出的挑战,其结果是成功的吗?

2.深度内涵——被消解的女性解放

(1)暴力叙事

从符号学的意义上来说,“枪”往往作为一种暴力的代表而存在。在《芝加哥》中,维尔玛和罗克茜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都选择了“枪”作为犯罪工具,并且最终成功的实施了犯罪。随后她们被送进了同一所监狱,并且在那里遇见了其他四名同意因为男性而触犯法律的女囚,她们在狱中相互诉说自己的犯罪经历,而这一过程则是以《芝加哥》中最著名的一场舞蹈“监狱探戈”来表达。从表面上看,在这些女性的叙述中,她们实施犯罪的过程迅速而果决,充满了“女性暴力”的因素,然后耐人寻味的是,在“监狱探戈”这一幕中,女人们一边声嘶力竭地讨伐着男人,一边却又穿着暴露的衣服,做着充满暗示性的动作,从不同角度展现着女人的胴体。由此可见,这里的暴力叙事并不如其表面所见般地宣扬女性解放,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凝视“快感”。在此女性解放不仅成为“空洞的能指”,而且女性还是摆脱不了“被看”的命运。关于这一点在下文中还有论及。

(2) 女性获得救赎的最终方式

《芝加哥》的叙事系统如下:因为一些小事,而这些小事或多或少与男人相关,女人们不得不选择犯罪,最后被关监狱这一国家机器。在狱中,身为主人公的两位女性并不是深入地反省自己的罪愆,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是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方式,与监狱外的律师狼狈为奸,利用媒体给当时的社会施压,最后获得自由。但通过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她们获得自由的最终方式,仍不是她们自身的努力,而是依靠男性。以罗克茜为例,她能够被最终无罪释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律师比利替她辩护,虽然她自己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比利,她的努力也是不能见效的。她能够得到比利的帮助,并不是由于比利出于道义上的考虑或者她提出与比利性交易产生了作用,而是因为她能够付给比利一千美元,而这一千美元是怎样来的呢?影片中交代的非常清楚——是罗克茜的丈夫——一名男性替她支付的。如果没有这一千美元,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也就是说,罗克茜救赎的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男人的经济援助之上。在接下来的救赎过程中,律师比利无疑是发挥最大作用的一个人物。首先,这个人物在性别上呈现为男性。其次,比利的职业是一名律师,他最熟悉的事情就是与法律打交道,而这种法律,无可否认地是从属于男权社会的法律。罗克茜最后的无罪释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熟知法律漏洞的比利利用法律的空子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最终判定一名女性究竟有罪还是无罪的标准,依旧是男权社会的法律体系。

由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影片中维尔玛与罗克茜的暴力反抗除了满足影片中男性和观众的窥视欲望以外,没有达到任何实际上的实现自身救赎的目的,其女性解放的意义在此被全部被消解掉了。

二、毋庸置疑的凝視快感

1.男性的凝视快感

劳拉·穆尔维曾指出,在电影中,男人与女人是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这一理论对其他的表演形式应也适用。在这些表演形式中,男性对女性的“凝视”是一种“欲望的投射”。 这种欲望通过 “中断叙事或故事,将被男性眼光所追逐的女性呈现出来,将特写镜头定格在女性的脸、唇、胸、腿、臀等性感部位” ,“只突出外表的美艳、身体的性感、眉目间的色情成分” ,成为满足男性欲望的一种替代。

这种表现方式在《芝加哥》中比比皆是。“为特写镜头所切割的女性身体形象,被夸张为某种异己性的物象,成为审美观看或 欲望观看的客体。” 如剧中大量的爵士舞蹈中,也不乏男性的群演,但这些男性的穿着,依旧可以用“衣冠楚楚”来形容,然而其中女性的衣着,却充满了令人遐想的因素,比如V形的衣领,半透明的上衣以及超短裤等,而剧中的女性穿着这些暴露的衣服,做着更加夸张和大胆的动作,使女性的身体成为一种被带着欲望观看的客体。

只是由于影片对男性女人公的形象做了某种程度的淡化处理,在这里女性所承受的第一重目光,更多地来自剧中构成的男权社会 而她们承受的第二重目光,则是来自观众席上的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通过认同于剧中那个男权社会的视野而投向她们的欲望观看,带来一种凝视的快感

2.女性角色“被看”的快感

劳拉·穆尔维也曾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被看”也具有快感,但对此她没有展开论述。约翰·伯格则补充说,女性在“被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并改变自我,以此来换得男性的认同。由此不难推断,这种认同的程度越高,她们的满足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然而这种自我认知机制,并不是她自己原本就拥有的,而是他人(特别是男性)在社会的实际和女性的假想中得以完成的。

这一点在《芝加哥》中得到了极为明显的表现:首先,罗克茜之所以会犯罪的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她那个不切实际的明星梦,而对她来说,明星梦的本身,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男性能够注意到她。在她被逮捕入狱后,她通过律师比利的帮助,将自己的形象进行重新包装,并进行反复演练,直到罗克茜能够将一切编造出来的内容演得炉火纯青。接着,比利又通过一场答记者问,混淆了媒体的目光,借由舆论的效力,把罗克茜从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变成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弱者形象。原本这只是比利帮罗克茜脱罪的一种方式,但在此时的罗克茜眼里,一切都已经变了调:她所关心的不再是自己是否能够无罪释放,而是公众对她的关注度有多高,她沉浸在享受人们对她明星般追捧的视野里。有了“被看”的肯定,便使原本在维尔玛面前唯唯诺诺的罗克茜变得趾高气扬。这种“被看”,无疑给她带来了无穷的快感。而一旦失去 “被看”,她便变得惶惶不可终日,不断地揣测为何公众不再关注于自己。与此同样景况的还有维尔玛,因为失去了“被看”,原本高傲的她不得不放低身段,去向她原本看不起的罗克茜示好。

而在这种“被看”中,无论是罗克茜还是维尔玛,她们都不再是原本的自己,而是被经过精心包装的符合男权社会逻辑的弱者的形象。她们的快乐建立在男权社会公众的反应之上,她们的自我形象定位在男权社会的评价之上,因此,她们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男性的掌控之中。

三、结语

仔细解读 《芝加哥》之后,我们可以这么说,虽然剧中的女主人公有过一些鄙视男性的言语和行为,但她们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男权社会的认可,她们的所作所为,从未摆脱男性满足男性欲望这一内涵。“女性解放”这一主题,在剧中从未真正地实现过。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海玲:花与花联合起来:进入21世纪的女性电影[J]. 北京:电影艺术,2004年第6期。

注释:

①见赵晓芳《凝视的快感:身体写作中的“看”与“被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报》2015年第12期。

②同①

③同①

④见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胡笳,1986,女,硕士研究生,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510063,教师

猜你喜欢

芝加哥
5月历史大事记
芝加哥宣布2017年上半年旅游数据创新纪录
芝加哥趣闻
空中缆车系统
芝加哥,千万别错过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