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
2019-09-10任宇
【摘要】:现如今随着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保护方法,数字化技术已经进入保护过程中。本文先对数字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再通过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内容的不同对象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的数字化技术手段。
【关键词】:文化遗产 数字化 保护方法
1引言
每个国家都拥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也是常年的工作重点。以前一提起遗产保护,大概就只有老一辈人关注,并且只能想到一些传统的保护方法,但是在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和2017年的《国家宝藏》的节目中都展现了现在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的强烈关注,“数字化”成为文化遗产领域的热门词汇。
2现状研究
遗产文化的保护需要有技术的支撑,也需要政府的工作,国家也对遗产保护工作颁布了一些法定法规,例如国务院办公厅、文化部等做出的遗产保护工作。近2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做了很多研究,本文以文化遗产并含数字化作为主题,从CNKI的文献数据进行梳理统计,结果表明了这几年文化遗产数字化方向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明显增多,以其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最多。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此来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1】。
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除了对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以外,遗产保护的权利主体也应该受到重视。学者邵燕将非物质文化数字化成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在权利主体、保护客体、保护方式等方面做了区分,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版权法律问题,为数字化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障【2】。学者张昳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特性以及对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的制约,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提出合理使用制度应有的改革【3】。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不仅只是考古学科应该考虑的事,还涉及到档案学、图书馆学和博物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者张卫东等人以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保护文化遗产的共同愿景为基点,总结国外特点和经验,为我国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4】。张昳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特性以及对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的制约,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提出合理使用制度应有的变革【3】。杨海波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了数字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应用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主要举措【5】。除了在学术上对数字化保护有所研究之外,各国在实践中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运用了多种技术。
3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内容
3.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界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一个对非遗有形与无形范畴清晰的认知,二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上发挥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这也会对非遗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产生影响【6】。数字化的采集和储存,是数字化保护最基本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数字化的形式储存起来【7】。例如日本“圣语藏经卷”数字成像及CD-R刻录工作【8】。关于遗产复原和再现的工作,也就是通过数字化的一些新型技术,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再现。例如敦煌莫高窟,运用交互式壁画数字化复原系统使它复原再现 【9】。数字化的展示和传播一般通过建立数字化非遗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网站、微信平台等来宣传,例如英国泰特在线网,2012年上线的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等。
3.2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很早就被重视的项目,它是指一些有形的遗产,包括文物、建筑以及遗址等。在数字化的时代下,首先可以建立多媒体数据库,例如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例,建立数据库方便其精确查询。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能将损坏的部分利用未损坏的部分作参考进行修复,例如日本历史上首部全国地理形势地图伊能图。三维数字建模技术,通过扫描将遗址再现,例如欧洲的古罗马角斗士学校遗址。除此之外还有以360度全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例如线上高迪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敦煌。
4结论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各行各业都讲究大数据、数字化等,数字信息的方式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国内外在遗产数字化保护一些体制上有些相同之处,但由于中外各国发展不同,无论是在管理制度、国家性质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有多方面的差异。 在遗产保护领域,以后也有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多元化,各学科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等趋势。
【参考文献】:
【1】苏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1):72-73
【2】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版权法律问题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163-168.
【3】张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看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4-8.
【4】张卫东,赵红颖,李洋.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2):23-27+22.
【5】杨海波.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9(01):154-156+69.
【6】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02):121-142.
【7】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1-8.
【8】赵婷,陶信伟.日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验与启示[J].文化藝术研究,2018, 11(04):19-27
【9】付心仪,麻晓娟,孙志军.破损壁画的数字化复原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例[J].装饰,2019(01):21-27.
作者简介:任宇(1996-),女,汉族,四川资阳。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研究方向:社区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