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研究

2019-09-10刘黎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

刘黎

提要: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学界的关注。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以苏州勤惜实验小学“隔离门”为例,对流动儿童学校融入进行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社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个人及家庭,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学校及同辈群体,建议社区、政府等关注流动儿童,以期推动流动儿童更好地实现学校融入。

【关键词】:流动儿童 学校融入 生态系统理论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家庭为单位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中很多人带着十四岁以下的孩子,这些孩子被称为流动儿童。如此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的学校融入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问题,有学者认为学校社工的介入有助于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秘舒,2016)。而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能让学校社工更好的介入此问题。

二、文献综述

本研究将从生态系统理论及流动儿童学校融入进行相关文献回顾。

(一)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从微、中、外和宏系统出发,建立了一个分层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布朗芬布伦纳,1997)。生态系统强调人与环境渐进式的适应(李迎生,2010)。

(二)流动儿童学校融入

目前,我国学者研究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生活中遇到困难,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学者认为流动儿童心理困扰明显多于城市儿童心理困扰的结果(李怀玉,2014)。流动儿童进入到公立学校就读,需要面对隐性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歧视。学校不愿意将精力放到流动儿童的身上(陈阳,2018)。

有学者提出采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能够让教育由偏重注重知识传授而着力关注学生们的内在成长(刘慧涵,2010)。学校社会工作者促成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学生、学生与社区间关系的改变,以减除学生的压力。(闫广芬,2008)。

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发现已有文献对流动儿童学校介入融入不多,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谈学校社工介入更少,所以本文研究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的可行策略。

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苏州一所流动儿童为主的民办小学因校舍被腾退,800多名学生被安排到附近苏州勤惜实验小学念书。8月20日晚,该校的家长们称,这打破了该重点小学之前严格“按学区招生”的传统。3日后,该校校长表示,会用铁栅栏等加以“隔离”,对安置过来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并给予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二)流动儿童所处系统特征分析

苏州勤惜实验小学流动儿童所处的微、中、外、宏系统,接下来将对各系统特征进行分析:

1.微系统

个人层面,流动儿童主要存在个人学习适应困难,情绪不稳定,心理孤独感较强。学校层面,基础薄弱,接受新教材不适应。家庭层面,因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关注少。 “隔离墙”加大了流动儿童融入的难度。

2.中系统

家庭与学校方面,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教育能力不足,家校沟通不积极等等(曾守锤,2008)。被隔离后,更加不愿意沟通。家庭与同伴家庭方面,相互不愿意交流。

3.外系统

当地教育局层面,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出台《苏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政策,却没有解决学校融入问题。社区层面,没有关注到留守儿童。

4.宏系统

流动儿童受到社会排斥的现象是农民工遭遇社会排斥的一个缩影,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是他们在城市弱势地位的体现(郑勇,2005)。深层次的原因是城乡分割体制。

综上,苏州勤惜实验小学流动儿童难以学校融入,因为自身被隔离产生自卑,造成家长和学校、同伴家庭之间隔阂,外系统忽视,宏系统政策不健全。

四、学校社工介入策略

本文主要对苏州勤惜实验小学流动儿童微系统和中系统进行介入,对外系统和宏系统仅提出建议。

(一)微系统

首先,学校社工对流动儿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与直接沟通交流,根据其需求,帮助提升学校融入能力(许松芽,2012)。然后,对家长进行个案访谈,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积极地融入城市。其次,开展流动儿童老师的小组活动,让老师更好理解流动儿童的行为,协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在班级中开展朋辈群体小组,让同学们发现彼此的闪光点,以此得到同伴群体的支持。

(二)中系统

首先,学校社工应加强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和勤惜小学原有学生家庭的互动,改善误解。其次,定期家访,增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建立家庭和学校网络连接,从而为儿童提供行为和心理上的支持。

(三)外系统

学校社工借助社區资源,由社区工作人员指导流动儿童开展活动。然后,紧密联系服务辖区范围内的政府派驻单位,加强教育部门与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的链接,加大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消除“隔离墙”。

(四)宏系统

学校社工应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宣传建议,比如:通过制作公益广告引导树立平等意识,消除歧视和偏见,呼吁社会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包容、理解和支持,为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提供一个健康、人性化的社会文化氛围。

五、总结与反思

本研究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与分层情况,对苏州勤惜实验小学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的做全面地分析,发现难以学校融入除因新环境难以适应,主要因为隔离墙的产生,导致个人产生自卑感,中系统家长和学校、同伴家庭之间隔阂,外系统忽视,宏系统政策不健全。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和学校社工介入三大方法,提出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个人及家庭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学校及同辈群体 加强中系统的联系 呼吁外系统社区。

本文希望为当前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研究的不足提供参考,能为进一步关注和关爱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有关部门和团体提供决策依据,以期推动流动儿童更好地实现学校融入。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
上海市宜川街道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况与分析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流动儿童更需要关爱
流动儿童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