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问题,有效施策,推动定向培养士官工作深入发展

2019-09-10杜超

中国军转民 2019年7期
关键词:士官军队院校

定向培养士官,原称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是军队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士官的一种教育方式。承担相应任务的地方院校在高考后招生,学生入校后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培训2.5年后,办理入伍手续,再送入部队士官学校或其他承训单位培训0.5年,毕业考核合格后颁发大专学历,分配至部队从事士官工作。这项工作始于2012年,国家、军队、各地区教育部门和相关院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下发重要文件。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已有近49所地方院校(绝大多数为高职院校)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非常有益的成果。目前,在校士官生已达20000人,超过了前些年国防生培养高峰时期人数。国家和军队暂停国防生培养工作以后,定向培养士官已成为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2019年初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特别提出要落实定向培养士官政策,更好地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可以预见,定向培养士官未来必将获得更大发展。

但是,当前定向培养士官工作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切实提出有效办法,以提高定向培养士官的质量效益,切实发挥军民融合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大作用。

一、树立更加科学的军民结合培养士官人才思想观念

士官是军队士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兵头将尾”和“军中之母”。随着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发展演变,我军对士官科技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光靠自身培养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依托地方院校和单位为部队培养士官人才,是一条重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

从总体上说,军地各级领导和同志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同志的认识还不够科学准确。有人认为,士官是军事人才,地方教育部门主要从事社会经济方面的人才培养,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地方院校只要不愁招生,不需要专门设置招生名额,为部队培养士官;为部队培养士官要花费较多教育资源,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等等。在军队内部,也有少数同志认为,地方教育单位不了解军队情况,不能培养合格士官人才;地方培养的士官人才没有经过部队长期生活的锻炼,到部队会不安心工作。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某些同志对习近平同志军民深度融合思想学习不够,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也反映了某些人员的国防意识不够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深入开展定向培养士官工作,军地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学习和教育,促进各级同志树立更加科学的军民结合培养士官人才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军队士官人才队伍的建设,强调指出:“士官太重要了”!当前,军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各军兵种士官院校和教育机构大量缩减员额,培训力量有限,更加需要借助地方资源为部队服务。地方院校在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可以为军队士官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帮助。军民结合培养军事人才是国家军民结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军地各级应当本着对国防事业负责的态度,克服种种错误认识,打消不应有的顾虑,切实从思想上认清军民结合培养士官人才的重要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特别做好定向培养士官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士官、愿意通过相关途径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应用贡献。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军民结合培养士官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

军民结合涉及多种多样的军地单位,必须有统一完善的领导体制。近些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加强军民结合的领导体制建设。但是,就军民结合定向培养士官而言,在领导体制总体建立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也还存在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地方。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国防动员部、各军兵种兵员和文职人员管理局、国家教育部等有宏观的管理职能,各省军区、教育厅、公安部门等单位有中观的管理职能,而在相应学校内部也有多个机关和部门负责微观的管理职能。但具体管理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顺畅。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向培养士官的管理部门,可依凭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不够齐全完备,各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上级下发的临时性文件。有的管理机构之间出台的政策不能做到配套衔接,甚至互相冲突。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定向培养士官工作的开展,造成培训单位具体工作出现忙乱、滞后、重复劳动等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培养成效。

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定向培养士官工作领导机制。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和军队需加大军地专项对接,尽早建立统一的定向培养士官的领导机构。在中观层面上,应将士官人才培养纳入各省军民结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等领导机构的职责范围内,把它当作军民结合促进人力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省军区、公安部门等各系统各单位的联络协调机制。在微观层面上,督促各培训单位建立健全领导和管理机构。各培训单位应加强沟通联系,可成立全国、地区或行业性的定向培养士官联盟等组织,建立校际校内的协作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健全院、系、教研室之间的“下线交流”机制,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各项工作。

不管哪个层面,都应注意把握军民结合培养士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确职责和权限。各级管理机构应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出台全国全军统一、军地配套、齐全完善的士官人才培养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理顺工作机制,促使各部门、各系统间相互协调,发挥最为有效的组织领导职能。各院校应加强士官学院等组织机构建设,深入进行建章立制工作,切实使定向培养官士工作顺畅有序地开展。

三、加强军民结合培养士官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定向培养士官工作开展时间较短,许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地方院校专业技术力量较强,但士官生姓军为军,学习内容必然要涉及到军事知识,进行相应的军政教育。目前,地方院校较为缺乏这方面的教师,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者。近年来,有些院校积极引进军事教师,发挥了良好作用,但数量还不够多。

二是某些教师教育能力不够强。在定向培养士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播一般专业知识,也要能够与军事活动相结合。目前,很多专业教师对军队还不够了解,对士官进入部队后的岗位任职需求并不十分清晰,因而在教育过程中指向性不够明确。如何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增强军民结合培养士官教育的岗位契合度,这也是当前很多专业院校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教师发展空间受限,影响其积极性。很多承担定向培养士官任务的高校,配备了专任教师和辅导员。这些同志认真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地方高校没有军事学的学科,许多教师和辅导员在评职称、职务提升等方面,受到较多限制。这使得部分教师和辅导员工作不够安心,积极性不够高,影响能力素质的提高。

要进一步提高军民结合培养士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此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问题:一是积极引进师资。当前,军队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在裁军30万人的大背景下,很多军队同志退役,包括计划安置、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包括退休人员,也包括很多经验丰富的士官同志。他们中的很多人熟悉部队,懂管理,会教学,是可利用的重要师资资源。各单位应加强沟通,积极吸纳这样的同志进入军民结合培养士官工作领域。二是建立“虚拟教研室”等组织。各培养单位可与部队院校和其他部门加强联系,采取师资交流互派等方式,在解决好保密问题的基础上,请部队教员到地方院校传授军事知识,做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三是加强相关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短期培训、参观见学、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对缺乏军事知识的专业技术教师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其教学能力。在此方面,可考虑在国培、省培项目中专门组织相关的班次,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培训。四是推进地方高校国家安全、国防教育等学科的建设。国家已出台文件,加强国家安全等学科的建设。高校可在此方面进行试点,通过学科建设来吸引和培养教师。在教师职称晋升、评功评奖等方面,也应适当向参加定向培养士官工作的教师倾斜,从而达到调动积极性、稳定队伍、促进发展的作用。

四、加强军民结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学校和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托。目前各院校积极对接军队院校和用人单位,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出许多有针对性的课程,在教学工作不断调整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此,必须给予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有的院校的课程体系还不够科学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一些定向培养士官任务的院校,对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较为熟悉,但未能很好地开设军政类课程。二是课程内容不够充实。许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丰富完善,但有些课程特别是涉及军事理论、体能和技能的在内容安排上还不够充实。三是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有的学校和教师对国防和军队形势变化关注不够,未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知识较为陈旧。四是课程教学过程监控机制不够完善。军队和地方院校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尚未形成必要的教育监控机制。地方一些单位对部队需要了解不够,而部队单位对地方单位上什么课、怎么上课也不够了解,也无法提出更多的硬性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培训教育与使用的相互脱节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军地各部门应更加密切地合作,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军地协调的课程建设机制。在上级的统一协调下,可考虑成立培养士官人才课程建设委员会或类似组织,负责课程建设方案审定、落实监督等工作,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发挥牵头作用。二是军队和地方教育机构共同研究课程建设方案。定向培养士官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由地方单位承担,但需要军队相关部门提出需求,提供充分指导。应加强沟通协调,互派专家,共同研究拟定建设方案。三是及时对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进行修订。根据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组织专家及时对各类课程大纲进行修订,对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等进行调整和完善。四是大力加强新课程的开发工作。广泛地组织军地教师,开发与士官能力和素质生成密切相关的课程,除新的专业课程外,应特别增加“士官生军政素养”“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军队基层管理”“组训方法”“军人心理教育”等课程。五是加强活动课程的建设。除正规课程之外,可不定期组织讲座,介绍党史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情况、军兵种情况、外军情况、国家安全形势等各方面的内容。定期不定期举行各种与军队基层工作有关的教育活动。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更新及时、落实有力的课程体系,促进定向培养士官生形成扎根军营的坚定政治思想和扎实的军政及专业知识基础。

五、加强定向培养士官人才的教育资源建设

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包括培训教材、教学平台、教学网络、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基地和教育经费等。近些年来,各级机关和院校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短缺之处和薄弱环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材比较缺乏。特别是关于定向培养士官军政素质培育的教材,很多院校尚处于空白阶段。二是尚未搭建完善的教育平台。有些单位的教育途径还较为单一,教学活动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纸质载体上,未能开发必要的、完善的士官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三是缺乏足够的能够满足需要的教学场所。定向培养士官的教育,除普通教室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实验室、实训室,以及队列和体能训练的场地。近些年来,许多单位还缺乏足够的实验室、实训室和训练场,配套设施设备不足。四是缺乏足够的保障经费。目前,地方单位开展定向培养士官工作,军队对学生实行学费代偿制度,即学生在校期间向学校交学费,毕业后由军队一次性返还学生。但对于学校来说,军队没有对定向培养士官的拨款,国家和各地区教育机关也没有拨款,额外负担的经费主要由各单位从现有教育经费中支出,很多单位都存在一定缺口。

俗话说:“巧妇难為无米之炊”。为提高定向培养士官人才的质量,应当大力加强资源的建设和投入。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重点推动地方院校与军队院校有效对接,建立必要的军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如,组织军地院校联合编写相关的系列教材,有针对性介绍相关内容;按照军事人才培养要求,建设实训室、实验室、专业教育以及队列和体能训练的场地;地方单位与军队院校、用人部队更加广泛地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充分利用军营开放日等时机,让定向培养士官提前进入部队,了解和体验军营生活;充分利用各地红色革命教育资源,建立士官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以开展军政素质培育工作;在处理好保密问题的基础上,广泛开发网站资源,研发专用手机APP,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活动;积极向军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上级机关申请,通过财政划拨等渠道,以适度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服装费补贴,或设立专项奖学金从而“以奖代补”等方式,给相关院校更多经费支持;等等。通过各种渠道,为定向培养士官人才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做到“有米下锅”,解决各种后顾之忧,顺利开展各项教育工作。

除上述以外,定向培养士官工作还有其他一些优点与不足,需要采取创新的举措。例如,应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做好课题立项、集智攻关等方面的工作;由军队院校、用人部队和地方院校共同进行士官生毕业考核,完善建立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严把地方“出口关”和军队“入口关”,坚决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奖励优秀毕业学生;加强各院校的考核评价,对教育成效显著的进行表彰,而对教育效果不好的单位进行批评、整改乃至终止培养资格;加强士官人才培养结束后在部队工作情况的调研,做好后续跟踪工作,根据部队反馈情况对培养过程进行调整完善;等等。总之,要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军民深度融合的思想,建立一整套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推动定向培养士官工作科学发展,培育优秀士官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做出更大贡献。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江苏推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发展对策研究”(18SYC-177);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博士专项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国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研究”(YB20181301)。(作者简介:杜超,副教授,博士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军事教育教研室主任。)

猜你喜欢

士官军队院校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士官晋级培训中的应用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士官参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建设的思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士官院校开展士官德育工作的困境和出路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