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记忆

2019-09-10程周平

照相机 2019年7期
关键词:绿豆糕五毒钟馗

程周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关于端午的起源,学术界观点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纪念诗人屈原投泪罗江自尽的说法。由于端午节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五月五日早在先秦就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称为毒月毒日,因此,端午节的习俗大都是围绕驱恶避邪这个主题来进行的。

赛龙舟

赛龙舟或者划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河流较少的地区还有划早龙舟和舞龙船的习俗。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对龙图腾的祭祀,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据记载,旱在春秋时期,人们便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传说,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投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端午食粽的习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叶为虎形或剪彩纸为小虎贴于艾叶之上,妇人争相戴之,以避邪驱瘴,以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鬼之神效。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除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中堂。

拴五彩线、佩香囊

节日清晨,大人们起床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彩线、佩香囊。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人们佩戴五彩线和香囊,不但有驱邪避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

系“五毒兜”

在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五毒指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给小孩系上绣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以这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

穿老虎鞋

端午节前夕,家里的长辈们总要用丝线为不满周岁的幼儿绣几双有虎头图案的鞋子。据说,端午节这天小孩穿上这种老虎鞋,能驱病强身、不受惊吓,用这种方法禳解灾异,求平安,逐渐形成风俗。

饮雄黄酒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逢端午节时,药店便有一种含有雄黄、朱砂、柏子、砂仁、蒲片、艾叶的药材出售,人们买回去,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酒洒在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地方,小儿涂于耳鼻、肚脐,或者在额头上写王字,大人则直接饮用,以驱毒虫、清毒杀菌,祈求一家老少平安。

跳钟馗

端午跳钟馗的习俗,在皖南山区最为流行,又称“戏钟馗”,盛行于明万历年间,多在端午节当天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以求驱邪降福,跳钟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人们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斗草

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端午游戏。端午节午饭之后,男人们往往聚集在一起,各自采摘有一定韧性的草,相互交叉呈十字状并用力拉扯,以草不断为胜,这是“武斗”。妇女们则采集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以采的草品种多、对仗水平高者为胜,这是“文斗”。

吃绿豆糕、咸鸭蛋

绿豆糕、咸鸭蛋均属消暑小食,二者都具有祛暑止渴、利水消肿、明目清心的功效。相传古代先民为祁求平安健康,端午节时食用绿豆糕、咸鸭蛋,流传至今,成为端午节的传统特色美食。

蒸端午粑

端午前后,正是冬小麦收割之时,端午也就成了一年中第一个收获的节日。人们将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加入粑娘(酵母)和成面团,放在洗净的青植树叶上蒸成小麦粑,一部分自家享用,一部分送给亲友分享,以庆祝丰收,预示着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不少国家和地区也有过端午的习俗,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遺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众多,各地也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有些习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的美好记忆。

猜你喜欢

绿豆糕五毒钟馗
清凉绿豆糕
端午食“五毒”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你的和我的
你的和我的
鉴赏
钟馗千年【百变秀】
漫画欣赏
“五毒”最初指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