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阅读

2019-09-10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19年7期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置酒

◎宋 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阅读这两首诗,完成1~2题。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首联诗句婉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C.第二首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D.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弘。

E.王隐《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两首诗都化用了这一典故,三位大家心境相似,心意相通,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涉及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我们解答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要鉴赏诗词,首先要读懂诗。做诗词鉴赏题,文本阅读是一个难点,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了以下几个维度,了解诗词的特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语言维度。古诗词的语言是古代汉语,遵循古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也学习古代汉语,积累足够的古汉语词汇和各类型的知识点。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主要是双音节词,比如,这两首诗中,“强”为“勉强”,“任”为“任凭”,“置”为“摆设”。此外还有古今异义词,如,“倩”为“请”,通假字。省略句式,如,“为正冠”,是“为吾正冠”的省略。当然,诗词语言出于凝练的需要也需要这种省略,理解的时候需要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倒装句,出于韵律或格式的需要,在词语的组合排列上多有倒装现象,例如,“溪态澄明初雨毕”可以理解为“初雨毕溪态澄明”。

2.文体维度。诗词属于文学艺术类文体,在情感内容的传达上多含蓄凝练,讲究艺术手法,那么从这个角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情感传达。诗词情感的传达多是含蓄的、间接的,这种间接体现在,它可以通过景、物、人(别人)、事(这里的事多指的是别人的事,即典故)来传达。这些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我们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内容表面,要知道这些景、物、事都是载体,只是形式;第二,我们可以把整首诗词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勾画出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写物(也许这个“物”很不容易发现,只有对诗词敏感的人才会发现这耐人寻味的细微之物),哪些是写人、哪些是写事,当然,诗词中有直抒胸臆的部分,也要勾画出;第三,思考画出的这几类内容,它深层的意味,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观点,这样就完成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过程。(2)意象。在古诗词当中有很多意象,它们有的来自于自然,有的选自于日常所见之物,它们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古人的心理思维和审美情趣,他们要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地传情达意,这要求我们在阅读中注重理解并积累这些意象,比如子规、杨柳、月亮、水流、落花等。(3)艺术手法。诗词的手法有描写(景人)、叙述(事)、修辞、抒情和议论。我们要会鉴别手法,并理解运用这样的手法能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总之,诗词的终极目的在于传达作者的所感、所思、所论,作者是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我们就怎样解读它。

3.一般文章的维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词题目依然如此。通过这个眼睛,我们可以确定文本的大体内容,比如本题第一首《九日蓝田崔氏庄》:九日,诗词当中一般是指重阳节,后面的“蓝田崔氏庄”是个地点,没有特定的含义。从此题目看,大约是作者要写重阳佳节在此地的活动和感慨,而第二首是写重阳节酒席间的事和感受。然后是看文本,注意文本的基调,两首诗,前一首是“老去悲秋强自宽”;后一首是“重物华”,情感基调一悲一喜。还要看关键词语的提示、末句的作用,比如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如果诗词带有注释,就要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这两首诗。

第一首,作者在重阳佳节满怀心事,“悲秋强自宽”,为应佳节勉强打起精神,羞愧吹落帽子,笑着让别人赶紧把帽子戴正,因为年老头发短少,这里实际表达的是对年老的悲慨,和前面的“老去”“悲秋”照应。“蓝水”“玉山”两句是写景,当然这既是作者眼中之景,也是作者心中之情,兴许节日活动中作者心不在焉,情思所系都是内心的忧愁,所以这景,都是作者内心孤独和悲凉的反映。最后两句,作者更是直接道出:明年知道谁还健在?流露出对年老体衰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而作者在“醉”这样的状态下把茱萸看,“醉”是作者的悲情状态,“把茱萸”是作者忧愁的动作表现,“茱萸”是节日的象征,而节日在作者眼中意味着时光和流年,这一个“把”字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悲伤和感慨。

第二首,作者在九日重陽佳节设置酒宴,作者说“佳晨”看重欣赏“物华”,高台上层层的帷帐中还有音乐助兴,席间追求欢乐,任凭风吹落了帽子,专心于节日的快乐,催促着饮酒,争着吹散酒杯中的酒花,眼前的景物是天气初晴,清新淡雅。此景是实景,如作者此时心境一样清亮舒润,白头太守虽白头,但情感重点不在“白头”上,而是他像个老顽童,插上茱萸,期待着能辟邪,可爱又好玩。

解读完诗,我们再来说题目。

题型是一个双选题,这道题的考查涉及诗词的各个角度,比如词句理解、手法运用、主旨揭示、行文思路等。

【参考答案】BE

题中A、B、D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色泽浓丽”“不作愁语,气局一新”错,从诗中来看,“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应是色泽淡雅;“落”“寒”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豪壮中带几分悲凉。E项,“心境相似”错。典故显出名士风流蕴藉,杜甫则内心悲凉却强颜欢笑。

2.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的情感是否相似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时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第一首诗,我们根据诗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和“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中的“羞”“笑倩”“醉把茱萸仔细看”分析“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沉郁”。第二首诗,我们要抓住“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和“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中的“任落”“争吹”“满插茱萸”“愚甚”“白头太守”分析“写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佳日兴会的洒脱”。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查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参考答案】

两首诗题材相似,但情感不同。①第一首诗写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沉郁。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思绪。以茱萸作结,“醉把茱萸仔细看”,乃辛酸语,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慨。

②第二首诗写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佳日兴会的洒脱。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白头太守”,不仅刻画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