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初中语文阅读转变为“悦读”
2019-09-10崔勤
崔勤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直观手段来创设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实现预期目标的具体形象且富于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能促使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情境中融为一体。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是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巧设情境;“悦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理解词句、启发想象、引发思考、指导复述和背诵等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演示、模拟表演、语言描述、设置问题等多种方法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动起来,多角度感受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教学目的,使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而愉快。创造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模拟演示,激趣引思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学生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学生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才能诱发愉悦感,产生强烈的欲望,形成浓厚的兴趣,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动一动、演一演的机会,充分激发他们活泼好动的个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模拟演示的亲历体验中学习知识,品味语言。例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古文时,为了让枯燥乏味的古文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演示,让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安陵君、秦王、唐雎,同时还配上相应的道具,让他们模拟人物的语气,使得表演起来惟妙惟肖,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加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还有一些课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独特生命体验,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本身是很难体会到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设置特定情境,尽量缩短和文字、和作者的距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名篇,它展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告诉人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文章朴实,文字流畅,没有多少“精彩”的语句,再加上同学们对盲人的世界没有任何感觉,所以同学们阅读时往往容易匆匆而过,浅尝辄止。我在备课时,也曾经很迷惑,该如何帮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真正去体会字里行间最真挚的人生境遇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作者角色:课上,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小树林里,让他们用自己的外衣包住头,扮演又聋又哑的人,要求从树林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并且仔细地触摸一棵树,时间为十分钟。同学们认真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有的刚走两步就在草坪上摔倒了,有的手被树枝划了……十分钟过去,同学们解开外衣,脸上都露出了严肃认真的表情。回到教室,我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写下自己的感受,绝大多数同学都写得非常出色,“十分钟的黑暗,一辈子的记忆”,他们感受到了作者生活的艰辛,从而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为她的梦想和文字而感动。
二、媒体渲染,入境朗读
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再现历史等功能。运用它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得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特别是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性课文,例如:《中国石拱桥》《故乡》《望江南》等,如果仅凭课本的语言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当时的那种情境的。此时,就很有必要借助媒体,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能深入,朗读才能入境。
三、想象设境,畅所欲言
阅读,离不开想象。阅读,本质上是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内心真实的画面和感触。在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我在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比较阅读教学时,曾经闪现出一个念头:苏轼和辛弃疾的着装打扮、行为神态等应该有怎样的区别?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对苏辛的了解程度和对这两首词的理解程度。于是,在课堂上,讲完了有关苏辛的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后,我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苏轼应该是身着长衫须发飘飘的,辛弃疾则是佩着长剑脸庞刚毅的;有的说苏轼是对月独酌饮酒赋诗的,辛弃疾则是登楼遥望把栏杆拍遍的……答案各种各样,但都准确把握住了词人的性格和情感。通过想象,同学们心目中的苏辛更加真实可感,对他们作品的理解自然也就更加深入了。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应该注意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在文学的天空自由翱翔。阅读古诗,我们可以想象诗中的人物和故事;阅读小说,我们可以尝试着改编为剧本,用舞台语言去再现故事情节,去品评人物性格;阅读散文,我们可以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和深刻哲思……总之,通过想象,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深入文本。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中学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氛围中,去感受,去想象,去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潜能,巧设情境,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以实现学生传统地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主动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成为“悦读”。
参考文献
[1]邹静.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
[2]王鑒.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J].教育评论,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