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渔村振兴:意义、基础与问题
2019-09-10刘龙腾高宏泉
刘龙腾 高宏泉
摘要:实施渔村振兴是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解决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渔民入户调查数据,从渔民满意度评价角度探讨实施渔村振兴面临的基础和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实施渔村振兴面临的基础是:渔村乡风文明程度较好,渔村治理成效明显,但渔村产业还不太兴旺,渔村环境离生态宜居还有一定差距,渔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实施渔村振兴主要面临渔业基本经营制度有待完善,渔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渔村环境离生态宜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渔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尚未建立,渔业文化挖掘和传承后继乏人,渔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渔民社会保障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渔村振兴政策建议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渔村振兴;渔民;满意度评价;渔村治理;渔村环境;渔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S9;P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9)07-0035-07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fishing villag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mbalance in fishery development,with distinct epoch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20-character total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is paper explored the foundation and problems of implemen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fishing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shermen′s satisfaction assessment based on fishermen′s household survey data.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shing village revita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fishing village has a good civility and the fishing villag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However,the fishing village industry is not very prosperous.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fishing villag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livability.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fishermen need to be improved.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shing village revitalization mainly faces seven major problems,including the basic fishery management system need to be improved,the high-quality developing level of industry in fishing village is not high,the fishing village environment is still far from the ecologically livable requirements,the moder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fishing village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the exca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ishery culture is lacking,an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increasing fishermen′s income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and the fishermen′s social security has not yet been fully established.
Key words:Fishing village revitalization, Fishermen,Satisfaction evaluation,Fishing village governance,Fishing village environment,Fishery culture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既为我国现代渔业建设、渔区繁荣、渔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为新时代我国渔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乡村振兴为起点,我国渔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新时代渔业发展必须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总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渔港渔村振兴,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1 新时代实施渔村振兴的意义
渔村振兴离不开渔业高质量发展,渔业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渔村振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现代化渔业强國建设这一伟大目标。新时代实施渔村振兴是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解决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1.1 时代意义
2016年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提出了“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渔业发展总目标,明确指出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经营方式、转变管理方式,调整区域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坚持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3]。总目标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但总要求的内涵和内容比总目标要更加丰富、更加宽广,不光涉及产业发展和渔民增收,还包涵了渔村治理、渔业文化传承、渔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更宏观的层面。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渔业发展既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更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提出渔村振兴,既是顺应乡村振兴时代号召,更是满足乡村振兴时代要求。
1.2 现实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渔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渔业对资源环境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2]。乡村振兴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经济发展与文化重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建成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目标。同样,渔村振兴也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渔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系到能够顺利实现建成现代化渔业强国的目标。
2 实施渔村振兴面临的基础
本研究数据主要采用笔者于2018年在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江苏、江西、重庆等沿江省(市)捕捞渔村开展的1 048户捕捞渔民家庭的调查数据。为获取渔户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评价水平,研究设计了渔村综合发展、产业发展、村容村貌、邻里乡风、乡规民约、村务参与、村两委工作和收入水平等8个指标让受访者评价(打分范围为0~100),基本涵盖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规定,在农村中从事渔业生产与经营的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50%以上或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50%以上的乡、村即为渔业乡和渔业村,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但一直是以经营渔业为主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定为渔业乡、村的亦可统计为渔业乡和渔业村;农(渔)村和城镇住户中主要从事渔业生产与经营的家庭,凡家庭主要劳动力或多数劳动力从事渔业生产与经营的时间占全年劳动时间50%(6个月)以上或渔业纯收入占家庭纯收入总额50% 以上者均可统计为渔业户[7]。本研究的渔村为捕捞渔村、渔民为传统捕捞渔民。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758个渔业乡,8 277个渔业村,486万个渔业户,1 931.8万渔业人口,1 359.3万渔业从业人员,其中传统渔民652万人[7]。另一方面,我国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2万个,渔业科技推广人员3.3万人,渔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6 233人;渔业执法机构2 679个,渔政管理人员3.8万人[7]。渔业人口、渔业从业人员与渔业科技人员、渔政管理人员相差悬殊。
2.1 渔村产业还“不兴旺”,但具备兴旺基础
渔村产业兴旺是实施渔村振兴战略、发展渔村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为我国渔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政策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渔村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区域之间、不同资源禀赋渔村之间产业发展差距较大,渔村产业发展水平还需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8项评价指标中,渔民满意度最低的是产业发展,只有70.08分(表1)。产业兴旺是渔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而调查中渔户普遍反应渔村里没有相关产业,大多数渔民只是从事捕捞生产,只有渔船和网具等生产资料,没有土地、养殖水面。作为传统渔民聚集的渔村,捕捞渔村一般没有土地资源或只有极少数的土地,没有养殖水面,绝大部分渔村没有集体经济或集体经济不发达,渔户金融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渔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较低,起不到带动和规模化生产作用。同时,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业捕捞生产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渔民家庭生产生活,再加上伏季休渔期的延长、内陆重点水域的禁渔或全面禁捕,都给传统捕捞渔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进一步就渔户对渔村产业发展的满意度评价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渔民满意度评价为40分以下的比例较小(表2)。可以看出,渔村渔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渔民生产生活,渔民对渔村未来产业发展或是转产转业还是很有信心。这也表明渔民急切希望采取措施、抓住机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获得产业发展的红利。从这一角度看,如果路径得当、模式恰当,渔村产业发展就具备兴旺的基础。
2.2 渔村环境离生态宜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包括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在内的6项重点任务,为推进渔村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本研究认為,渔村环境治理包括以厕所粪污治理为核心的“里子工程”,以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为内容的“面子工程”,以渔村渔港周边环境、周边水域环境为关键的“升级工程”,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为目的的“长效工程”,四位一体,共同推进。调查数据显示,渔村居民对住房、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满意度较高,渔村周边环境满意度较低,渔村厕所革命还需持续推进,改善渔村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实现长期有效管护[1]。
调研发现,区域之间渔村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沿海渔村村容村貌普遍好于内陆沿江、沿湖渔村。但由于沿海渔村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经济相对发达,同时,捕捞渔船数量多、渔获物多,渔村周边水域环境差于沿江、沿湖渔村。从渔民对渔村村容、村貌相对较高的满意度得分看,得益于渔民上岸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惠民工程,渔民住房和渔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为进一步建设美丽渔村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离生态宜居要求、离村民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渔村内部环境尚属短板,生活污水乱排、垃圾乱堆等还普遍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沿海渔村还是沿江、沿湖渔村,渔村周边环境和周边水域环境因为其公共属性,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是今后渔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管护的重中之重[1]。
2.3 渔区渔文化底蕴深厚,渔村乡风文明程度较好
我国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内陆河流湖泊众多,涉海涉江涉湖渔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中国渔业改革和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具备历史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渔文化。全国重点渔区渔文化遗产众多,拥有大量的渔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渔业传统捕捞作业方式、渔业资源保护方式、传统渔俗节庆、传统渔村民居、渔业生产谚语等,渔文化底蕴浓厚,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渔区渔村文明乡风。
调查数据显示,渔村渔民对当地村规民约、邻里乡风评价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渔区乡风文明程度较好与渔业捕捞作业方式密切相关。渔业捕捞生产具有高度风险性,渔民出海捕捞往往会采取组队出海等方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培养了深厚的邻里关系,渔民普遍反应邻里关系较好,都孝敬父母,也不存在赌博等不良习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邻里关系、乡规民约在维持渔民生产生活以及渔区共同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虽然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但我国广大渔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沒有遭到毁灭性破坏,还在发挥积极的引导、约束和教化作用。可以看出,实施渔村振兴在渔区具备较好的文化和群众基础。但是渔民对渔村整体风气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市场思想的逐步熏陶,渔村传统村规民约、集体意识对渔民的约束性在逐渐降低,家族之间的关系维系大部分由父辈来承担,渔村普遍存在人情关系重、人情份子钱较多等现象。但是渔村振兴在乡风文明层面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则是渔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渔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再选择从事渔业生产,父辈渔民也不希望子辈渔民继续从事渔业生产,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业生产不能满足家庭生活所需等多种因素导致渔区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渔区渔村文化建设需要持续加强的问题不容忽视。
2.4 渔村治理成效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渔业管理能力持续增强,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渔业法律体系,建立了规范化的渔政队伍[9],为推进渔村治理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管理依据。各地渔区渔村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加快建设和谐美丽宜居渔村,依法治渔维护渔区稳定,不断发展渔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探索渔民自治组织建设,渔村治理成效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渔民对有关渔村治理的评价指标处于较高水平,对村民参与情况满意度得分为79.09分,对村两委工作满意度得分为81.28分。当然,此次调研过程大部分时间有村干部参与,满意度得分可能有虚高的问题。但也可以发现,基层渔村党组织、渔村集体组织在维护渔区渔村稳定、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不可代替的作用,渔村治理程序和机制已经比较成熟,渔村宗族、乡贤治村存在较为明显的南北差异。调研中也发现,基层渔村对人才的诉求明显,新时代推进渔村治理有效亟须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乡贤、能人治村能力,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带领渔民走上致富道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渔村中各种类型的渔业合作组织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参加渔业合作社的渔民尚属于少数群体,村民自治组织发展更是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明确政策和组织形式。
2.5 渔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渔民生活富裕是实施渔村振兴、发展渔村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要求得到贯彻执行,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形势下实现了渔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渔民生产生活的普遍改善。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 452.78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432元的1.37倍[9],同比增长9.16%,与2016年相比增幅提高了0.76%。渔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8.68%,渔民家庭生活水平保持稳定,其中,捕捞户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13%,养殖户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04%,养殖户生活比捕捞户要相对富裕。
但当前渔民生产生活状况、收入增长情况受政策环境、水产品价格、自然灾害、渔业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渔民生活状况持续改善、渔民收入持续增长还面临诸多挑战。渔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渠道窄等问题没有明显改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不断出台的油价补贴改革、长江重点水域禁捕等政策也给渔民收入带来了“减收效应”[10-13]。从渔民满意度评价来看,渔民生活富裕是渔村振兴最大短板,也是渔民的最大期望,当前渔民生活水平与渔民期望有明显差距,渔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亟须进一步提升。
笔者在2019年湖南洞庭湖区的调研发现(基于118户洞庭湖区渔民的调查数据)也可以佐证渔民生活水平需要改善的问题。渔民捕捞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60%的渔民只从事捕捞生产,90%的渔民也认为捕捞收入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渔民普遍反映,仅仅通过捕鱼难以维持一家生活,在禁渔期会通过打零工来贴补家用,年轻人一般选择外出打工而不再从事渔业生产。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区域渔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若从渔民财产的角度,沿海渔民与内陆渔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将更加明显。
3 实施渔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的现代渔业发展和建设,我国渔村渔区面貌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离乡村振兴总要求差距还很大,实施渔村振兴还面临不少问题和艰巨挑战。结合文献梳理及实地调研,渔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3.1 渔业基本经营制度尚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权制度在调整渔业经济发展、规范渔民生产活动、保护渔民合法权益、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等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用益物权篇将养殖权和捕捞权明确为用益物权,但当前渔村渔业基本经营制度设计还不完善,以养殖证制度和捕捞许可制度为核心的渔业权制度还需继续完善,渔民养殖权常存在“让位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象,渔民捕捞权也常因政策调整而弱化,海洋渔业管理制度的产出管理尚未完全落地。不完善的渔业权利制度设计导致了渔业自然资源权属模糊,这也导致了多年来我国近海捕捞能力居高不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民失地失海、渔民合法权益难以保护等问题,压缩了我国渔业发展空间,降低了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影响渔区渔村振兴进程。
3.2 渔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
渔区渔村渔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还是以养殖和捕捞为主,休闲渔业、增殖渔业等新业态虽然有所发展,但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占比还很小[14],渔业新动能还没有释放。传统养殖业大都存在养殖模式单一、养殖结构单一、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较低、水产品冷链发展不足等问题,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新兴养殖模式还有待继续探索和推广,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还需要继续规范发展。传统捕捞业重生产轻保护、重产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还普遍存在,捕捞生产活动受制于渔业资源衰退、油价补贴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调整等各种因素,捕捞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休闲渔业也存在同质化严重、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渔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够,海洋牧场、增殖放流等还没有形成渔民增收渔业增效的强大动力[14]。总之,渔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新时期渔村产业兴旺的要求,不能支撑渔村振兴进程。
3.3 渔村环境离生态宜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东部西部、沿海内陆、贫困地区渔村人居环境状况差异较大,发展还不平衡,渔村村容村貌治理还不彻底,渔村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现代生活卫生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垃圾亂堆、生活污水乱排等现象还普遍存在[1],渔村渔港周边环境和周边水域环境普遍较差。同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征占用渔业传统养殖、捕捞生产场所和水域,之前沿海无序开展水产养殖,大力提高海洋捕捞能力,也给渔村渔港周边水域环境带来压力。这都离渔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生态宜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4 渔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还没有建立
渔区渔村渔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程度还不高[14],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的落实缺乏有效措施,现有渔政管理力量不能匹配庞大的渔业从业者和宽广的渔业生产水域,禁渔期内偷捕、滥捕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渔民在渔村振兴和渔业管理中的主体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渔村渔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等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渔村渔港振兴的艰巨任务。
3.5 渔业文化挖掘和传承后继乏人
一方面,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大量渔业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及非物质遗产找不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逐渐失去活力,面临消失的危险;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渔民老龄化严重,由于渔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劳动量大、资源衰退等原因,渔村年轻人普遍不希望继续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渔村也很难吸引年轻人主动融入渔业生产、主动扎根基层渔村,渔业后继乏人状况较为突出。两方面相互影响,传统渔业文化的缺失,导致渔村村规民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失去约束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加重了渔业生力军的流失和匮乏,带来了渔村振兴缺人才的大问题。反过来,渔村文化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进一步加剧了渔业传统文化的消失。
3.6 渔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调研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但当前渔民收入结构还没有明显变化,增收渠道较为单一,财产性收入比例过低,生计资本不足[15-16],渔民收入持续增长缺少后劲。同时,渔民收入持续增长还易受政策环境、水产品价格、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较低,渔民普遍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转产转业空间不大、技能不足,也影响渔民收入结构的改善和增收渠道的拓展[17],渔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3.7 渔民社会保障还没有完全建立
广大渔民是实施渔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但捕捞渔民普遍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没有城镇养老保险,现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不适合无田无土的捕捞渔民,养殖渔民也存在没有城镇养老保险的问题。同时,渔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劳动量大,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往往会有风湿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洞庭湖等部分区域还有严重的血吸虫病,产生的医疗费用加重了渔民生产生活负担,渔民医疗保障程度还有待继续提高。
4 结语
实施渔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多部门协调推进。需要切实看清当前实施渔村振兴面临的产业还不兴旺、环境还不宜居、生活水平还不高的现实,更要看清存在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尚不完善、渔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渔村环境离生态宜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渔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还没有建立、渔业文化挖掘和传承后继乏人、渔民增收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渔民社会保障还没有完全建立的重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对标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精准施策,统筹推进。
参考文献
[1] 刘龙腾.“人居环境治理+”擘画乡村振兴图景:基于沿海沿江6省(市)农村1048户农民家庭的调查[J].中国农村科技,2019(1):70-74.
[2] 杨子江,刘龙腾,李明爽.我国渔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面临问题[J].中国水产,2018(12):65-68.
[3] 韩长赋.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编)[J].中国水产,2016(6):2-6.
[4] 本刊编辑部.加快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J].中国渔业经济,2018,36(1):4.
[5] 本刊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农业部召开渔业转型升级推进会[J].中国水产,2018(2):4-11.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农村工作通讯,2018(18):8-35.
[7]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J].环境保护,2018,46(Z1):106.
[9] 杨子江,刘龙腾,李明爽.40年来我国渔业改革发展成效与基本经验[J].中国水产,2018(11):47-51.
[10] 刘龙腾,高宏泉.新时代渔民增收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1):74-77.
[11] 王亚楠,韩杨.国内外海洋捕捞总量增长因素比较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5):119-125.
[12] 杨卫,严棉.渔民收入增加对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中国渔业经济,2017,35(3):26-33.
[13] 周洪霞,倪麟,陈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渔民增收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8,36(3):11-19.
[14] 林巧,张信国,肖威.绿色渔业视角下海岛渔村振兴路径研究:以舟山市为例[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5(5):25-29+41.
[15] 许燕.失海渔民生计资本构成分析: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J].中国渔业经济,2018,36(1):55-64.
[16] 许燕.失海渔民的生计资本演变研究:基于DFID的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J].中国渔业经济,2017,35(6):36-44.
[17] 贾烁,王飞.舟山市减船转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7,35(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