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2019-09-10刘玲
刘玲
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文章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并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提出完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公共管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8-0183-03
Abstract: Th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directly affects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to propos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Keywords: public management; private colleges; student management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特殊性
(一)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
在智力因素方面,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相差无几,但鉴于民办高校录取批次靠后、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客观原因,造成民办高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导致民办高校学生总体素质偏低、整体学风较差。
(二)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但两极分化严重
相对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动辄1万5、2万,甚至更高的学费压力,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较难完成学业。因此,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民办大学是贵族学校,上民办大学的都是有钱人。虽然此说法有些片面,但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家长对学校的住宿环境、教室条件、教学设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民办高校的贫困生也不少,他们依靠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资助方法进入民办高校,在学习期间,通过依靠勤工助学获得相应生活费用。贫富不均的状况处处可见,这种现象易使学生产生物质上的攀比心理。
(三)学生自信心不足
我国长期处于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与社会认可度都存在较大差距,易造成民办高校学生感觉低人一等的现象。民办高校录取批次靠后、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学生带着高考失意的心态进入民办高校。在以上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民办高校学生相对缺乏自信心。
(四)关心时政和国家大事,但对深层次问题理解不够
民办高校学生普遍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时政和国家大事,但因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政治洞察力和敏感性,无法从深层次上理解国内外的一些现象。他们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要求加入党组织,但部分学生过于看中表面,虽有强烈的入党动机,但缺乏政治学习的兴趣和实际行动,不能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五)组织纪律意识较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力缺乏
大学生多是成年人,大道理他们都了解,大多民办高校学生知道学校严格管理是为了对他们本人和家庭负责,所以,他们能够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支持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工作,能够自觉的配合管理和接受管理。但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部分学生已养成了宽松、自由的习惯,欠缺一定的自控力、约束力。
(六)特长明显,但综合发展不均衡
民办高校学生大多思想活跃,容易接纳新思想、新事物,为人处事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特长比较明显,他们愿意在相关活动和比赛中展示自己的特长,但是不少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差,偏科严重,综合发展不均衡。
二、学生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目前大多沿用传统“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类似“保姆”式管理,管理者的工作强度可以套用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来形容。管理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的是模块化教育和教条化管理,目的是“管住学生”,此模式关注的是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而不是专注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管理工作量大面广,很琐碎,且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部门比较多,有院(系)、后勤、学工、教务等部门,各部门出于各自利益需要,在解决问题时,有时会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导致管理效率较低、管理效果不明显。同时管理者出于自身管理需要和节约管理成本的前提,有时还会忽视学生的权益。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高校基本职能的学生管理也具有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理论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把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管理,并与高校实际相结合,就是树立以“学生”为导向的服务观念,将“为学生的成長成才服务”定为学生管理的主要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在管理实际中确实体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依托的管理运作模式,改革学校主导所有学生事务的管理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运作模式,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以“学生为本”思想为中心,学生利益无小事,任何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做,突出工作服务性,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治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成才”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成人”教育,以激励措施、人文关怀等代替以前的控制手段,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情感的需求,在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管理者真正尊重和关心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将管理工作与思想教育有效结合,提高管理工作的成效,做到管教结合,管中有教、教中有管,脱离教育的管理肯定是没有成效的管理,“管理”本就具备教育的属性,我们要认识管理工作的规律,在学生管理中注重关心和爱护学生,管理中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首位,为学生排忧解难,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人性的管理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逐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完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学风建设力度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民办院校而言,学风建设尤为关键。可以举办“学风建设月”类似活动,弘扬校训和校风,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勤奋向上的学习氛围,创建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通过进一步学习一日常规管理规定,抓日常管理和规范,形成学风建设的约束机制。通过“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等主题教育活动,抓先进和典型,树立榜样,使广大学生从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中获取动力,增强学风建设的感召力。在做好课堂教学同时,民办高校要适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主要特点,开展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提高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二)建立素质优良的学工管理队伍
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学工管理队伍。高校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具有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同时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可以将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和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两课”教师合并成一支专职队伍,他们既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在“两课”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成为既有实务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双师型”人才。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立后,要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管理人员相应的待遇,提供一定的管理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为优秀管理人员搭建晋升的平台,让管理者可以安心本职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三)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民办高校要经常举办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格魅力、个性特长得到升华,如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多项文体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竞赛项目,办好学报学刊等。通过这些活动和比赛,不仅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展现了学生才能和特长,增强学生成人成才、不断进取的信心,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加团结、和谐、进取和富有文化底蕴,以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为依托,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是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保证,高校须在《学生手册》上明确严格的校纪校规和相应的奖励、惩罚措施,引导学生奋发进取、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和规范,既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也要深入学生实际,关心、爱护学生,在制度落实及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只有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做到制度管人,高校管理才能有依据,才能更规范、更顺利的开展工作。可以推行 “助理辅导员工作制度”,具体方法是培养和选拔高年级优秀的学生干部担任助理辅导员,协助低年级辅导员管理学生,有助于辅导员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务实、深入、精细,不断增强学生的领导和管理才能,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为确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推动教育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国家为符合条件的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助学贷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相比民办高校高额的学费,国家助学贷款额度相对偏少,为了不让一名大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民办大学,各民办高校建立了一些资助措施,如建立了缓交学费、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一系列学生资助手段来解决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可通过举行“校园勤工助学双选会”贴近贫困生,采用校园勤工助学“单位与人”现场双向选择的招聘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关类别的勤工俭学岗位,给贫困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服务平台,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措施相应减少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压力。
(六)注重新生入学教育
因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办学成果、社会声誉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易造成民办高校学生感觉低人一等的现象。因此,在新生入学时,民办高校管理者就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围绕他们入学时的焦虑、失落、不自信等心理进行疏导教育,淡化高考不是很理想的挫败感,调动学生的情绪,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他们,用真心对待他们,理解信任他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对民办学校的信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饱满的热情实现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顺利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来。
(七)重视思想及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管理中,管理者应注重观察和信息收集,通过谈话谈心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以及日常接触,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其思想动态,如发现学生有不好的发展苗头,及时准确的把握,有针对性地疏导教育,把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认知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看清事实,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民办高校生源多元化,学生身心发展不均衡,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不稳定,因此,新生入校后,在全校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新生心理普查,通过心理分析软件进行专业测评,根据普查的结果,重点关注心理异常学生的动态,及时帮助他们,给他们以心理疏导,通过预防手段切实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结构多元化等一系列挑战,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不同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之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多樣性、特殊性等特点,都给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难度,照搬公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学生管理方法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实施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远喜,赵蕾.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J]. 出国与就业,2011(16):89-90.
[2]陈伟,张宁.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40-42.
[3]唐洪.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管理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2):105-106.
[4]李漫姬.新公共管理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