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2019-09-10邹琼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邹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是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學,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一、直接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听白鹿小学的潘老师在教学“找规律”时,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彩旗的排列,让学生明白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的个数比间隔物体的个数多一;再让学生观察公园里湖岸上树的排列情况,让学生明白首尾相连时,两种物体的个数是一样的。通过实际观察,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让学生把鸡、鸭、鹅分一分、排一排,从而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实例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先出示一个生日蛋糕、两瓶矿泉水和四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你准备怎么分?然后又来了两个小朋友,你认为怎么分?由于学生对分蛋糕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又如在南京听刘延革的《周长》,刘老师先出示操场,课件出示小明每天绕着操场跑一圈,让学生判断小明跑的路线对不对,从而引出周长的含义。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启东教研室蔡宏圣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他先出示中国的一些人物,然后屏幕上人物没有了,用什么表示,再出示郎平,说明她的身高是184厘米,再出示丁俊辉身高是174厘米还有郭晶晶身高是164厘米,从比较他们的升高再找到对应的0,最后引出负数。接着学生都能按照这样的规律来认识负数。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四、帮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模型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苏州新区蔡杰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欣赏水滴、向日葵、黄连、水池和四面钟,利用这些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圆的表象,并通过让学生画圆的半径,让学生体会到圆的半径是画不完的,从而更好地认识圆。

五、注意寻找生活情境从而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许卫兵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他一开始课件演示小裁缝阿福的故事,从而出现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差错呢?因为师父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那这是需要什么呢?需要一把尺,这把尺对我们学数学有什么启发呢?通过这个情境导入,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比的一些印象,从而为本课的内容打下伏笔。而且通过看漫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如果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我们教师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