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

2019-09-10胡安鹏董玉玉

广告大观 2019年8期
关键词:专业教学模式课程

胡安鹏 董玉玉

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贴近产业的要求分外突出,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更需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很大部分的教学处于落后状态,与社会脱节。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发展社会实践型教学课堂、研究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其在实施过程中能构建出基础、技能、专业、综合型不同结构的专业层次队伍,同时还能和社会行业展开实践合作。

我校的视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模式新旧的转换更替间,有主体生本化、手段现代化、模式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试点实施工作室制,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经验,依托校内和企业的有利资源,利用“工作室制”来进行校内实践教学,补充一些本应在学校完成的技能训练,避免重新学习获取延续到企业中的一些知识,这样就大大鼓励学生对专业坚持的信心和职业规划强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普通的独立院校,师资和软硬件设施等达不到要求,此类学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还是“课堂”到“课堂”的形式,教师通过课件等资料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完成作业。作为应用型非常强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老师教授的内容也是沿袭很多年的教材和参考等,学生得不到充足的动手实践,不但脱离于社会需求,学生的专业水平无法进行提升和创新。

2.课程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

就现在教学状况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初步形成分班、分段的授课模式。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长期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每个老师负责一门课程,各课程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学生在某一门的课程学习中不同教师模块式的授课形式,使得不同模块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衔接,科学性和条理性也得不到保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需要各课程之间互相穿插、综合的提升,而现阶段的课程结构老化,无法满足社会产业需求的多元变化。由此,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也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设计能力与水平,最终无法保障教学效果。

3.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提高

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部分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只能将在学校中的所学传授给学生。另外学校还缺少校外企业等相关的双师型教学人员,无法在实践实验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讲解和帮助。大部分高校的老师缺少学校对校外培训的支持,部分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虽然较高,但是缺少更为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无法将教学与企业课题有效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发展。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

经过学校对笔者的支持在学校内试点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以下的效果和目的:

1.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更新

通过相关项目结合教学内容,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角色模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以小见大,提前模拟社会工作。在教学活动组织上,虽为课堂教学,但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其扩展到“实验室”、“工作室”,在硬件设施到位的情况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的灌输,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团队低年级学生在专业课后的练习和问题都及时的反馈给工作室团队,在专业上融会贯通,通过指导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余时间,团队在工作室和实验室进行实践交流,将专业课程带到实验室、工作室,开发其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专业课程也从单一的每个老师负责的课程转变为工作室负责下的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课程,在新知识的吸取和教授方面有更大的选择性和更新的时效性,课程的教学更偏重于实践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互联网等能够及时的将所教授的知识更新到当今社会的前沿。

2.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工作室制下的教学工作不仅在课堂,更多的在课下,教师和企业优秀设计师在课程中穿插更多的社会实践方面的案例和学习内容,引用和结合当今社会发展中比较先进的学习内容。带入的项目可以给工作室内的同学进行不同的分工,激发他们擅长的领域。例如:在项目的指导下,有更倾向于公关、策划、宣传、设计、销售等不同能力的学生将会更加发挥所长,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

我校学生在工作室制度的指导下,团队学生对各种和设计相关的硬件设施进行了解,教师示范各种硬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及可以制作的成品效果,提升了團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如:胶装机、印刷机、打印机、特种纸、3D打印机等专业机器的使用和实物制作的多种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的灌输,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3.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工作室制下的教学工作需要负责的教师首先在创新方面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学校应当通过聘请专业素养人士来对原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来增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派遣部分教师赴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全面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的方式来实现,还可以通过派遣教师赴有关企业进行实习和工作的方式来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在企业实践当中总结经验,并将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最后,为工作室引进优秀的教师人才。通过优秀教师人才引进,企业优秀设计师等到的各种讲座等,设计工作室可以获取新的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视野,为工作室的教学工作输入新鲜血液。双师型的教学老师集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一身,更加适合工作室制模式下的教学。

4.推动校企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增强校企合作。设计类的学生更需要大量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通项目的结合,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才能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在学生的实习,通过合同签订等的方式向企业输送实习人员,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有利于自身成本的节约,学生也能够从实习企业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未来就业增添砝码。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高职院校设计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现阶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僵化以及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创新以及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等相关措施,希望对于促进我国同类高校的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

[2] 张翼展.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9.04.

[3] 蓝华坤.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装饰理论,2019.

[4] 任伟,王爽.视觉传达专业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7).

[5] 童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品牌研究,2014(11).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教研项目 立项编号:19JDQYJY01

猜你喜欢

专业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