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时代思政课的宗旨——铸魂育人

2019-09-10张贵云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师德思政育人

张贵云

中学思政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是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理想教育、国情教育、人生观教育、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是以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使学生的知识、思想、觉悟、灵魂得到提升,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有信仰的一代新人,最终达到铸魂育人的宗旨。为实现这一目标,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强调:“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思政课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根本遵循和具体指导。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为更好的落实习总书记对思政课的任务要求,将任务落细、落实,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认清形势,肩负使命。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世纪之交国际教育组织和发达国家在调整教育发展战略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是衡量现代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维度。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广大教师必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在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政课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尤其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更加注重铸魂育人的功能,突出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跌荡起伏,各种思潮激流暗涌,学生在新时代信息化下思想更为活跃,对新思想、新潮流的明辨是非能力有限。所以学校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的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爱国主義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共产党的奋斗史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理想教育、先进文化教育”,牢固树立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思政课的“三位一体”任务,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目的是为了造就一大批又红又专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是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指导,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着培养学生学习、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必然会对信仰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们作为一种指导力量和手段,最终会归结到思想觉悟的提高,可见,思政课“三位一体”的任务集中到一点,就是落实铸魂育人功能,也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的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历史性、现实性,知识面广,要上好这门课,教师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崇高的信仰外,同时还必须博览群书,具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如果只停留在教材上的一些学科术语、概念,学生就会感觉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如:在讲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必须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一节时,如果只限于教材中的“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伟大的文明古国”等几个概念去说明,就显得陈词滥调、空洞无力,这时教师就必须相关的历史知识,把学生引回到历史的长河之中,翻阅查看相关的历史资料,然后讨论归纳总结:“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灿烂的科技文化,在古代被称为发现和发明的国度”,然后举例:“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史学、文学艺术、军事、建筑、地理、航海等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接着讲中国近现代落后的原因,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还可以把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鲁迅、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的典型例子举给学生,尽量做到史料详实,生动有趣,触动灵魂。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同时,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就是把理想和信念这杆旗帜,通过教学树立到学生的心里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学效益不高,理论脱离实际,很多思政课教师就是为了学生考试时考一个好分数,忽略了思政课的教学宗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不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与社会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更难以适应21世纪国民素质的要求,

三、勇于担当牢记铸魂育人使命

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德育,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应然是学校教育中“最美丽的风景”。学校要树立“以德育人,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立德居其首,是为人处事的至高境界,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纳新,从而趋于善的终极。基础教育本应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本应是无忧无虑、轻松自在、天真烂漫、诗情画意、五彩缤纷的“春天”,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首”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身心完整的现代人、自由发展的现代人、多方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作为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自觉树立这样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以促进学校教师“育人”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更要突出师德的核心地位。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好老师:“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猜你喜欢

师德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致良知与师德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