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工匠筑名城,向匠心致敬!
2019-09-10韩一丹
韩一丹
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降落月之暗面,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月球背面的照片来自中国!在过去的60年中,人类已经发射了超过百个月球探测器,没有一个能够实现月球背面着陆。
当年紧随阿姆斯特朗、第二个登陆月球的人类Buzz Aldrin曾无不感慨地说:“你知道把几千吨铁块送上天的动力是什么吗?是人的灵魂。”嫦娥四号的成功,背后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坚持!以及,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工匠的坚持!
杭州,是一座老牌工业城市和新兴数字经济之城,当下正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发力,不仅需要高端装备、高端技术,更需要高端的技能人才队伍。在“中国制造2025”的驱动下,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正在成长起来,迈向他们的“大时代”。
大国重器 呼唤工匠
去年,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热映,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之一。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亮相,影片还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磁悬浮列车研发、5G技术等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
大国重器,必有大匠。中国高端制造崛起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群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追求完美、创造极致,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大国工匠。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都能在中国找到。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可以生产出自身以及全世界所需要的所有产品。一家制造业厂商在其他国家需要花费半个月完成的配套工作,在中国可能仅仅只要打半个小时电话。
中国制造业平均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4%以上到30%,远远高于了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自2010年起,我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程机械、机电产品、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中国制造的产销量世界第一。
2015年,中国吹响了“制造2025”的号角,开启了未来30年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一面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另一面却是许多企业面临着高技能人才缺失的窘迫现状。
早在2005年4月,《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产业工人比例超过35%,而中国当时高级技工仅占5%。如今,14年过去了,据统计,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比已经提高到40%,而我国依然徘徊在5%的低水平上,全国高级技工缺口已高达1000多万人。据麦肯锡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这一局面得不到提升改变,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缺口!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大国工匠何以为继?
尊崇工匠 引领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为何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如此紧缺?很大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会氛围。人社部技工教育专家黄景容指出,在我国,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主流思想是“学而优则仕”,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同时,不公平的分配政策导致不公正的分配结果。“劳心”就业者,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劳力”就业者,不仅收入长期低下,社会地位也持续不高。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他们坚定、踏实、执着、坚持,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技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将产品反复雕琢,直至升华成精品和艺术品,将工作当作人生修行。纵观世界,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尊重和重视。
在德国,小学四年之后就会按照学习能力分到不同学校,除了少数成绩最好的孩子进入文理中学通往大学,其他大部分孩子则进入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普通学校,所以很多德国技术工人都是“童子功”。在德国,技工的收入和地位甚至高于大学教授。
在日本,一名高级技术工人的薪水足以负担全家的开销,其妻子可以选择做全职主妇并养育多名子女。正因为有丰厚的收入为后盾,日本的技术工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并不断开发出新技術和产品。日本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总人数40%左右,普遍职业素质不低,他们钻研技术,支撑着日本的制造业。有些中小企业甚至只有几个人,却在生产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零部件和产品。
在英国,不少行业的蓝领工人薪酬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份最新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英国大学毕业生做的是中低收入的工作,而电工的年收入甚至可以高达15.6万英镑。随着技工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技工工作的兴趣也随之暴涨。
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风向标,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一边是技能人才稀缺,一边是适龄学生不愿意往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只有重视基础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营造全社会尊崇工匠,弘扬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才能增加技能人才储备。
为此,近年来,国家已经不断释放信号,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6年出炉的“十三五”规划中6项重大人才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去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其根本就是为了提高技术工人地位、待遇,从而造就更多的工匠。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要大国工匠代代传承,就要先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名城工匠 筑梦未来
分动箱链条打破国外垄断、船用齿轮箱占国内市场份额第一、汽车万向节跻身国际主流市场……制造业是杭州经济的重要支柱,很多杭州制造型龙头企业经久不衰,逐步成为国内制造业领域中的单项冠军。
作为老牌的工业城市和新兴的数字经济之城,杭州紧跟“制造2025”的脚步,正在实施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四大专项行动,分步推动制造业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杭州方案”。
杭州发力高端制造,建设世界名城,需要达摩院、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的科技专家,也需要世界级、国家级的能工巧匠。2015年、2016年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和蒋应成,代表我国出战世界技能大赛,连续获得第43届、44届汽车喷漆项目比赛冠军。今年8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俄罗斯喀山举行,杭州有30名选手进入国家队集训,将继续代表中国出战。他们中很多都是20多岁的90后,有些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批新工匠正在成长为建设国家的顶梁之柱。
在杭州,还有许多平凡技术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专攻一技、执着一物,从每年各项行业技能大赛、单位立功竞赛、重大工程比武等活动中脱颖而出。有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年免费培训上千名水电技工的水轮发电机改造技师吴玉泉;有用焊枪攻克核电产品关键部件技术壁垒,为我国核电国产化重大装备制造作出突出贡献的电焊工高级技师葛小青;有日以继夜地穿行于杭州大街小巷,用检漏棒“抢回”上百万吨水量,“书写”管网维护传奇的检漏大师李文炳;有勇于挑战“疑难杂症”,为千家万户排除风险故障的燃气管道抢修高级技师余号德……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杭州工匠”,每个“杭州工匠”的故事都是一本“励志书”。
为了发掘更多能工巧匠,为杭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自2016年以来,杭州市总工会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等12家单位聚焦制造业和企业一线职工,联合开展“杭州工匠”认定工作,每年从各行各业中评选出30名“杭州工匠”,一次性奖励2万元,同时授予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优先推荐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章。
“杭州工匠”的评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在全市迅速掀起了推优学优热潮,在全国也成为了其他城市争相效仿的对象。从千余份申报材料中层层筛选,杭州市总工会已完成两届共计60名“杭州工匠”的认定。这60名“杭州工匠”,或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绝技绝活,或在杭州特色、传统工艺等领域刻苦钻研技术,或在技术上有重大创造或革新,有得到国内领先的成果,或职业技能在同行业中处于拔尖水平。
为了让名师技艺薪火相传,自2012年起,杭州启动高级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工作室5家,省级41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190家,涉及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汽车维修、社会服务、传统工艺等60余个职业工种。工作室累计带徒4500余人,组织培训4.6万余人次,其中培养高技能人才6500余人,完成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项目130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4.6亿元。获得国家专利350余項、省级以上奖项250余项,发表创新成果、特色生产操作法等方面的论文137篇,公开出版教材书籍17本。开展对外技术技能交流和讲座等活动1360余次、受益人数5.7万余人次。一个个工作室犹如一台台“播种机”,为企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新的高技能人才。
此外,杭州市还出台了《高技能人才引进落户操作细则》,加上“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服务,让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等具有技能等级的人才落户杭州变得更方便。
古有鲁班庖丁,今有名城工匠。在杭州,这座凝聚着工匠精神,用精致书写品牌的城市里,新一代工匠正在各行各业践行着大国使命的担当与守护,同时引领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我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