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大出版领域的出版基础理论构建
2019-09-10郭胜鳌
摘 要:笔者从出版的实践角度出发,论证了大众出版、专业学术出版、以及教育出版,在运营模式、盈利途径、信息化程度,和出版物的发行、传播途径等方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借鉴了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出版社的出版理论构建进行研究。
关键词:理论构建;大众;专业;学术;出版
1.大众传播理论对大众出版的适用性
大众出版(Public publishing),发行的刊物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对新闻热点、体育娱乐、旅游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它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方式进行出版,比如,传统书籍、报纸和杂志,以及现代化的数字化杂志。与专业学术出版以及教育出版不同,大众出版是与广大读者联系最为紧密的出版领域
1.1普遍性、大众性和非专业性的特征
大众出版在内容方面,具备普遍性、大众性和非专业性的特征;在主题选择方面,具备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特征,比如,主题可选性广,题材的类型丰富,能够达到不同阶层人群的阅读目的;在读者群体方面,受到大众出门的受众人群的影响,它表现出差异性、分散性以及波动性的特征。大众出版需求量的变动,比学术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对于市场价格的变动更加敏感。能够看出,大众出版与专业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在市场销售中有很大的区别(图1)。
现阶段,大众出版主要是借助一些专业的媒体组织,比如,出版社或者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在线平台,使用某些传播途径,比如借助网络进行推广。所以,大众出版和媒体传媒之间保持着密切关联。
1.2大众出版物具有大众媒介属性
大众出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更加体现出其具有大众传媒的内涵。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使得大众出版更加大众化和社会化,并且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大众出版更加成为了群众可以参与的出版。在网络数字化的背景下,大众出版与大众传媒的连接更加紧密,界限也逐渐模糊。在中国,学术界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出版的理论视角,把大众出版看作大众传媒的一部分。国外的学者提出的大众书籍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理论,也论证了大众出版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
1.3大众传播理论在大众出版领域可以得到具体应用。
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五个因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体、受众和效果。对应大众出版,分别可以理解为主体、内容、渠道、受众群体和效果研究。对应传播者因素,能够利用控制研究,发现大众出版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制度因素的影響,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对特定传播的微观影响,主要覆盖了大众出版主体的进行控制的过程,以及对控制的研究。第二是在传播过程中,社会制度对大众出版的宏观影响,主要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比如:出版的理论分析可以借助宏观的研究方法。站在信息的角度来看,对大众出版的内容进行研究,能够分析出版信息的环境。信息的交换和符号理论的应用,能够研究大众出版的内容,并且授予出版书刊内容新的含义。
2.出版理论构建对专业与学术出版的适用性
学术出版是出版的灵魂,是学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是最前沿的出版门类,是中国文化、文明向世界展现的必经之路。学术出版主要是指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具有学术专业性的作者和受众群体。该领域的出版内容,主要是根据不同行业、学科等专家学者的项目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果构成。专业和学术出版的受众人群通常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所以,专业出版和学术出版无需考虑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以及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在网络数字化的新形势下,专业学术出版相对于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成为了数字化出版,转型最成功,并且发展势头最理想的领域。
2.1出版理论构建与学术出版的专业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信息和服务
学术出版,是出版同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开取用(open access)的不断普及,学术出版必将面临更多的关注。专业与学术出版不仅提供图书、期刊、数据库等内容,还提供专业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信息和服务(图2)。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学技术研究人员,通过专业与学术出版,交流科研成果和掌握行业最新知识。虽然,专业与学术出版的读者群体较为稀少,但是出版物的内容具有专业知识的稀缺性,而且内容的质量和信息的专业性和可使用性高。这也是该出版领域,毛利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
2.2出版理论构建的学术出版的流程及图书馆情报理论
专业和学术出版的流程,应用到了图书馆情报理论,以及信息和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出版物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图书馆是学术数据库的主要使用者,在专业和学术出版流程中,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专业和学术出版领域的作者和受众群体,相比于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领域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
2.3网络环境下促进专业领域知识研究的作用。
互联网环境下,学术交流系统,能够起到促进专业领域知识研究的作用。西方学者提出了,学术交流系统的主要功能,比如说常见的功能有,注册、通知和归档等。这种科学交流系统,由正式渠道的信息交流,以及非正式渠道的信息交流共同构成。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非正式的学术信息交流方式在科学交流系统中也得到了较多的使用。新形势下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科学传播模式的发展,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需求,也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3.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出版的适用性
3.1教育出版领域实质与教学发展新方向
教育出版领域实质,是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材、教学辅助资料、教师用书等教育用书的编制出版工作。教育出版的题材应当符合体系化、制度化的规范,其出版的过程相对于前两种出版领域,程序会更加复杂和严谨。教育出版领域,是对国家教育部门,上层建筑的反馈,体现出有国家在教育方面发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育出版的理论构建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家教育方针,把握教学发展新方向。
3.2教育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的不同出版模式
教育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等,主要可以分为五种模式:学前教育出版、基础阶段教育出版、高等阶段教育出版、職业教育出版和终身教育出版。教育出版的特征之一,就是受众人群的全面化,它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读者的使用需要,还能够对教育出版物进行市场细化。
比如,学前教育出版的主要受众群体,是6岁以下的低龄幼儿群体,开发出满足早教需求的教育出版的分市场;基础阶段教育出版,是为了满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不同学科课本,以及辅导用书的需要,从而衍生出来的分市场;高等教育出版是面向高等教育阶段,为了帮助高等学校学生提供教材,满足进修要求的产生的分市场,不同的分市场是根据不同目的衍生出的,只有基础阶段的教育出版,具有国家资金补贴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
3.3教育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的理论体系支持
教育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的理论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指理论的整合,主要用于阐述一种或一系列的现象。它包含着一门学科的概念和判断这些概念的知识。它利用了推理、论述的方法,将概念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逻辑系统。从科学研究领域的角度看来,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即是建构起一个具有权威且公认的理论体系。近些年,出版实践和出版理论成果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学术界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理论体系列为关注焦点。但是,由于对理论体系建构的认识不足和对其使用的方法了解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现代出版的理论体系建构处于初级阶段。
教育出版市场随学科性质和课程设置的不同有进一步区分,如语数外教材、计算机培训教材等体现了巨大的学科差异,这些科目也更容易针对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教材教辅的编写设计。教育出版场域如图3所示。
结束语
总之,理论是将由实践得到的经验和认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反映的是事物具有的共性。但是,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具有丰富多变的特性,使得理论建构的概括性和实践发展的具体性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导致单一地使用统一的理论构建无法对实践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局面。所以这就要求了理论建构的过程,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完善,力求理论和实践两者达到历史统一的结果。出版这门学科已发展,到了需反思理论建构的阶段,要求基础理论保持稳步向前的状态。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扭转基础理论建构的研究视角,将其从“学科”转变为“领域”,用全新的角度让大家重新重视起出版的基础理论构建。
参考文献
[1]谭徐锋.“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新史学”图书的品牌之路[N].中华读书报,2014-10-29(011).
[2]本报记者 红娟 宋平 陈香.大学出版:开出革新之旅[N].中华读书报,2012-10-31(006).
[3]孙玉.“学术出版”辨[J].出版广角,2010(05):54-55.
[4]孔霁.改制背景下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郭胜鳌,男,辽宁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副编审,曾参与编辑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