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和环境教育的研学活动

2019-09-10郑燕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4期
关键词:研学环境素养

郑燕英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与环境教育的研学活动开展的可行性、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策略,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地理研学活动方案,以此渗透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和环境保护观念于地理教学,并期望给同类地理研学活动的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研学活动;地理核心素养;环境教育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与环境教育的研学活动开发的可行性

(一)以城市化进程的环境问题为素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环境问题,包括雾霾天气、垃圾围城、水污染、湿地破坏、“城中村”的安全隐患等。以此作为研学活动开发的实际案例素材,剖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国家和地方的积极应对措施,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改变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

(二)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交集

最新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提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首届国际环境教育会议指明“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对环境及其问题的意识、对环境状况及环境知识的理解,对待环境的价值观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教育是一门属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其目的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和当地的环境现实,它涉及普通的和专业的,校内的和校外的所有教育过程。”两者的表述说明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有多个交集,尤其是人地观念和地理实践力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地理研学活动过程,在区域认知中应用各种地理实践技能,学会综合分析、总结区域各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学会以区域、国家、全球视角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念和综合思维的方式。

(三)研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矛盾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与环境教育的研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设计了《高中生环境保护调查问卷》,对学生部分地理知识的认知度、环境保护的意识行为、环境问题的调查能力等方面分别进行调查。问卷在广州市执信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1份,总回收率92.2%。数据分析的情况包括得分率和选项的比例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数据大类和学生得分情况进行一定分类,并举典型案例。

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明显:在环境问题相关的地理知识认知度方面,得分率在60%以下的题目包括地图相关知识、比例尺、城市基础设施、文化遗产保护、人口问题的基础相关知识,环境问题的调查方法等,尤其是调查方法只有7%的得分率,这些都体现出学生在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调查方法能力上的短板;但在与学科考点内容相关的题目得分率方面(例如,城市化前后水循环的变化),学生的得分率可以达到70%以上;在地理学习方法中,40.5%的学生选择“经常翻看地图册,图文结合”,只有50%的学生选择“观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与所学知识加以结合”;在环境保护的认识与行为调查中,有42%的学生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较小或非常小;在环境保护行为与实践调查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所都会实行”垃圾分类的人数百分比只有15%,有75%的学生选择“在家里没有实行,但在公共场所会实行”垃圾分类。

调查结果反映了该类研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在对待高考涉及的考试内容目标指向性强,对于非高考的学科素养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对于环保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欠缺。同时,在具体的环保研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安排上时间限制、场地不允许,在实际活动的落实过程中,许多活动仍然停留在课堂上,以讨论或资料查看等方式进行,走出校外的研学活动也因为缺乏有效地、系统地指导,活动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学生在地理研学活动方面的拓展不足。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与环境教育的研学活动目标设计

(一)通过运用地图工具、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通过对小区域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明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方法。

(三)通过对环境问题的总结,以绘图、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逐步形成学生对地理要素综合分析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与环境教育的研学活动内容体系

(一)理论知识体系

研学活动的开发依托于国家地理课程的基础原理知识,包括必修模块中的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知识中涉及到的地理基础原理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措施,选修模块中的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具体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论和措施。具体如下: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主要从自然要素入手,分析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描述各要素对于环境的不同作用,自然要素的改变可能诱發的环境问题,为环境问题解析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例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通过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如何合理布局有污染工业和修建绿化隔离带才能有效防治城市大气污染。

高中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学生记忆并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四个阶段的人地关系状况;理解并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对策;记忆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明确个人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整本书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设计,包括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前两个章节以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描述区域环境的重要性,而后面四个章节直接阐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发展如何共存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历程。

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这一模块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几乎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都有紧密联系。

(二)研学活动体系

设计小区域的地理研学活动,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以地图、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总结归纳环境问题的规律特点,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措施。

研学活动体系,按学科内容分可包括自然类和人文类的野外研学活动,活动环节上包括选择研究主题、设计活动计划(调查问卷)、网络等媒体资料调研、实地调查获取数据、绘制地图、总结报告(论文)等。研学活动体系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动手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分析过程收获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与环境教育的研学活动实施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导

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为一线地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表现。培养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创造力和执行力等品质亦大有裨益。

1.问题思维链促进学生的主动深入思考

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整合的研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熟知、存在疑惑的环境问题入手,设计相关的问题思维链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例如,在进行广州市陈家祠的人文类研学活动时,为使学生对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文化遗产破坏和保护问题有進一步的了解,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1)陈家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记录陈家祠内主要反映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建筑工艺(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可标明具体建筑特色工艺分布的位置(记录表可自制)。

(2)制作关于第一个任务中提及的特色建筑工艺的分布地图。(必须包括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标题自己命名)

(3)结合陈家祠的周边情况,分析陈家祠旅游景点开发的条件,请说明你的理由。

(4)陈家祠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来源地、年龄层次等各有不同,请针对其中某个群体设计一份简短的导游词,介绍陈家祠的旅游特色,并以广州本土居民的身份给予游客文明旅游的温馨提醒。

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从人类活动对旅游景点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游览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了解、观察陈家祠的良好发展反映人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并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际行动来进一步保护陈家祠此类文物古迹。

2.多个活动细节完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和其他核心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要是地理观察和测量、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地理实验和演示活动等,目的是通过实际地理环境的体验过程进行学习,这与“体验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体验学习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主张要在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技能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是能知道能行动,而且要求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通过反思与体验过程获得成长性的发展。因此,在研学活动的活动设计细节中,要从计划、问卷、分工、数据测量、分析、绘图、总结等学习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环境问题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方式。

3.协调学生与教师在研学活动的角色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研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主动调查研究,从计划、调查、分析、绘图等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为学生的研学活动过程创造条件和情境,在学生获取、分析、总结资料过程中提供方法和理论基础指导,学生从中体验并收获环境保护的相关地理原理知识、绘图知识,收获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以环境问题为调查对象

1.环境问题的类型认知

高中地理模块中涉及的案例十分多样,但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此理解程度不一,需要补充现实的案例,因此,在环境问题类型认知方面,应强调本土化的环境问题案例。例如,广州市城中村、公园的配套设施、湿地面积变化、鸟类观察、垃圾分类、河道水质变化、交通拥堵、图书馆配置等,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最终达到地理学科知识与环境教育的融合应用。

2.环境问题的调查方法

地理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査、比较、分析与综合、决策等基本方法。地理实践的过程与方法包含在地理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之中,可在具体的研学活动中进行的。地理实践的过程与方法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需要严谨、科学、规范的操作过程。GPS导航、GIS信息数据处理和COD、BOD水质测量等都是现代常用的专业地理设备或实验室数据分析方式,但现阶段的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并不具备地理的专门教室,缺少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演示模型,户外的研学活动因为安全、经费等问题也是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可以定位城市内及周边的小区域环境问题调查,并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借助手机地图进行路线和范围界定,利用简单易操作的仪器测量环境要素特征,设计简易调查问卷,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利用简单的数学计量方法分析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借鉴专家已有的环境问题分析成果进行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环境问题调查的方法和习惯。

3.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是工业、农业发展中防治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开源节流、污水达标排放等是针对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这些措施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更多地理解为国家、政府层面的措施。通过对研学活动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但对于自身的环保能力提升方面,理论与现实的操作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实际调研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上,我们建议学生提出国家、政府层面以外,以自身能力可以实现的措施,强调学生从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自身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意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方面入手,补充此类相关的措施,类似上述案例中陈家祠的导游词设计。强调学生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传播正能量,树立环保达人好榜样。

(三)以手绘地图等为成果

1.成果的形式要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成果的形式要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其中,手绘地图、总结报告或论文形式的成果都是对环境问题深入挖掘的展现形式。其中,通过地图呈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是直观的、概括的。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也奠定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位。同时,表格等統计数据、文字资料的辅助说明,使得手绘的环境地图对于环境问题的呈现更加深入和具体,也加强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图、文、表之间的相互转换,这种学习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对于其他同类的环境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迁移作用。

2.成果的内容要挖掘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便是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共同发展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会导致环境问题。因此,在成果的内容展示方面要注意挖掘要素之间的联系,将地理现象分解成若干要素、方面、类型,分析与比较它们的属性、特点;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发展,得出解决措施的过程,纵深方向挖掘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联系,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获取成果,这与目前高考全国卷的考查目标是一致的。总结成果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渗透人类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观念。

【参考文献】

[1]朱承熙,袁孝亭.地理核心素养的“变与不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再思考[J].地理教育,2016(01):4-6.

[2]李梅.体验学习——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4.

[3]陈实.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虞文君,季凤军,耿夫相,袁含沙,罗瑛,沈海燕.闪耀着核心素养考查的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J].地理教育,2016(7).

猜你喜欢

研学环境素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快乐研学之旅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环境清洁工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