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串珠成链”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路径

2019-09-10吴旗韬陈伟莲杜志威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

吴旗韬 陈伟莲 杜志威

摘要: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综合竞争力,文章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集聚的城市经济和众多的渔港渔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优越条件,但该区域发展面临资源要素分散和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对此,应树立“串珠成链”的发展思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6条重要发展链,即依托高(快)速铁路的“城镇链”、依托高(快)速公路的“产业链”、依托互联网的“创新链”、依托航道网络的“物流链”、依托滨海公路的“旅游链”和依托生态廊道的“生态链”。

关键词:区域协同;区域经济;发展链;海岸带;陆海统筹

Abstract: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GHMGBA) is a national strategy.The construction of GHMGBA need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ocean and build a coastal zo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o become a world-class bay area and a world-class city group.Based on the developing idea of “beading into chains”,this paper proposed to connect urban space with high-speed railway,cascade ecological space with high expressway,connect innovation space with Internet,construct coastal logistics zone with ports and waterway network,connect tourist spaces by Coastal Landscape Road,link the ecological corridors by ecological reserve and national parks.

Key words:Regional synergy,Regional economy,Development chain,Coastal zone,Land-sea coordination

0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由广东省的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珠海市、中山市和江门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9+2”)。2017 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粤港澳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强化发展对接和创新驱动,探索协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区域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即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条件

1.1 自然资源丰富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国际一流湾区提供重要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土地面积约5.6万km2,海域面积约2万km2,大陆和海岛海岸线总长3 201 km;海岛数量超过300个,海岛面积超过67 000 hm2;具有天然的海洋属性,大亚湾、大鹏湾、伶仃洋、高栏港、银洲湖和镇海湾等海湾资源,红树林和白海豚等海洋生物资源以及滨海旅游资源等十分丰富;海岸带地势平坦,地质条件优越,工程建设适宜性好。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约9 130 km2和7 820 km2,沿海滩涂和浅海区等后备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可用于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等[1],主要分布于江门市和惠州市等地。

1.2 城市经济集聚

集聚的城市经济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持续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以及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产业基础和优势突出,已形成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交通运输设备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和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2个主要产业带(表1)。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核心位置,是全球航线的重要节点,已开通多条国际航线。深圳港、广州港和香港港三大世界级港口2018年分别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 574万TEU、2 192万TEU和1 959万TEU,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第五位和第七位;澳门港、珠海港、惠州港、东莞港和江门港等众多天然良港共同组成世界级港口群。

1.3 渔港渔村众多

众多的渔港渔村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富有海洋特色的美丽乡村提供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是重要的渔业发展区,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超过30个重要渔港,包括湾仔渔港和长洲渔港等。

此外,距海岸线2 km内分布约100个特色渔村,其中惠州市的东升渔村和霞涌渔村、中山市的燕石围渔村以及深圳市的较场尾渔村等具有鲜明浓郁的海洋渔业特色。

2 面临的问题

2.1 资源要素分散且缺乏沟通

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镇、产业园区、港口和渔港渔村等较分散且缺乏充分和有效的沟通,存在发展定位不明确和功能分工同质化等問题[2],制约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等,其中交通连接是首要问题[3]。

2.2 生态环境压力大

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低效且碎片化,局部挤占沙滩、滨海湿地和防护林等空间,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海洋环境污染、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岸线侵蚀和赤潮等海洋灾害频发等问题,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较大[4]。

3 “串珠成链”发展建议

树立“串珠成链”的发展思路,即以高(快)速铁路串联城镇空间、以高(快)速公路串联产业空间、以互联网串联创新空间、以航道网络串联物流空间、以滨海公路串联旅游空间和以生态廊道串联生态空间,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6条重要发展链。

3.1 “城镇链”

依托高(快)速铁路的综合运输主通道,串联中心城镇、滨海新区和特色小镇等,将汕尾市和阳江市作为连接点,贯通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地区和粤西地区。

明确中心城镇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优化门户枢纽、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将特色产业和文化融入空间景观和建筑形态,实现“产、城、人、文、旅”的融合发展。建设美丽渔港渔村,通过提高服务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资源共享,构建港、镇、村一体化的现代渔业平台。

中心城镇包括“9+2”城市的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包括横琴新区、前海新区、南沙新区、环大亚湾新区、翠亨新区和滨海湾新区等,特色小镇包括沙湾瑰宝小镇、禅城陶谷小镇、陈村花卉小镇、大浪时尚创意小镇、长安智能手机小镇、大岭山莞香小镇、平沙影视文化小镇、古镇灯饰小镇、潼湖科技小镇和赤坎华侨文旅小镇等,渔港包括莲花山渔港、沙堤渔港、港口渔港、范和渔港、澳头渔港、南澳渔港、盐田渔港、新湾渔港、新垦十九涌渔港、横门渔港、大冲口渔港、洪湾渔港、万山渔港、担杆渔港、白藤头渔港、广海渔港、三洲渔港和横山渔港等。

3.2 “产业链”

依托高(快)速公路,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以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为载体,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集约化发展。提升传统产业能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渔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

合理安排国家重大项目的用地和用海需求,统筹陆地和海洋产业发展,形成分工合作、互相支撑和良性互动的格局。发挥海岸带资源优势,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临海工业、海洋交通业和港口物流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区域发展平台包括南沙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新区、中新(广州)知識城、中德工业服务区、环大亚湾新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翠亨新区、大广海湾经济区和潼湖生态智慧区等,经济开发区包括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现代服务业基地包括大疆创新总部基地、华强创意产业园、仲恺潼湖科学城、华为终端总部、中德工业服务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和顺德创意产业园等。

3.3 “创新链”

整合高新区、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合作共同体。

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应用,加快形成由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地方创新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构成的联合创新平台体系。

高新区包括广州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珠海高新区、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仲恺高新区、松山湖高新区、中山高新区和江门高新区等,科技基础设施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和中微子实验室、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国家基因库以及国家超算中心分中心等,创新平台包括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空港新城、坂雪岗科技城、国际生物谷和青年湖电子信息产业园等。

3.4 “物流链”

以主要港口为中心,强化航道对港口的支撑服务作用,通过内河航道的建设和升级,形成西江干线、北江干流至珠江口港口群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打造衔接有序和协同联动的航运集疏体系。

强化香港港、广州港和深圳港的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加强港口资源的优化整合,构建优势互补和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服务体系。加强港口深水航道、公共锚地和防波堤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广州港重点建设南沙港区四期码头、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南沙港区集装箱码头和南沙国际邮轮码头等,深圳港重点建设盐田港区集装箱码头和大铲湾港区二期项目等,珠海港重点建设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高栏港区石油石化码头和高栏港区物流码头等,惠州港重点建设荃湾港区石化码头和荃湾港区煤炭码头等,东莞港重点建设沙田港区三期工程、沙田港区西大坦作业区工程和沙田港区西大坦作业区驳船码头等,江门港重点建设广海湾港区万吨级码头等,中山港重点建设马鞍港区新客运码头和马鞍港区广船国际中山基地码头等。

3.5 “旅游链”

依托滨海公路和交通枢纽,整合优质滨海旅游区和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新业态,促进“交通+旅游”的发展新模式。有序开发西江等内河航段和海岛之间的水上旅游线路,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游轮旅游、运动旅游和文化旅游,构建高品质滨海旅游带。

海岸旅游包括浅水湾、半月湾、黑沙滩、西涌、大小梅沙、金海滩、巽寮湾、双月湾和浪琴湾-那琴半岛等,海岛旅游包括长洲岛、南丫岛、万山群岛和江门川岛等,游艇旅游包括西贡、南沙、蛇口半岛、桂山岛、金海湾、虎门、神湾和海龙湾等,温泉旅游包括海泉湾和西澳等,文化旅游包括沙湾古镇、平海古镇、南朗镇、赤坎古镇、翠亨村、汶村古城、上川岛和古井镇等,古驿道旅游包括北京路千年古道、凤凰山古道、通平古道、岐澳古道和彩虹古道等。

3.6 “生态链”

以珠江水系为生态廊道,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重要砂质海岸等生态空间有机结合,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严格保护重要生态服务区,加强陆海统筹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构筑生态区共同保育,生态廊道良性交互,山地、丘陵、平原、海岸和海域有力支撑的陆海生态安全体系。

自然保护区包括米埔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龟自然保护区和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等,森林公园包括香港郊野公园、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湿地公园包括香港湿地公园、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地质公园包括香港国家地质公园、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和封开国家地质公园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调查局.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 赵逸靖,千庆兰.全球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特征及发展方向[J].广东经济,2018(11):86-90.

[3] 吴旗韬,樊杰,张虹鸥,等.跨海通道空间效益模型:以珠江口跨海通道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1):2061-2072.

[4] 赵玉灵.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遥感调查与保护建议[J].国土资源遥感,2018,30(4):139-147.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