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人类与媒介的交互性研究

2019-09-10陈建伟李志艳

美与时代·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交互时空

陈建伟 李志艳

摘  要:近年来,穿越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从叙事学角度研究这类电影文学作品的学者也不乏其人。但还未有从媒介的视野切入穿越类影视文学的时空体叙事学研究的论文或著述。也许从媒介与人类交互主体性来看,人类在时空维度追问自身的存在是一個哲学悖论,但人类在面对西绪福斯神话式的命运时,依然坚持从方法论上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恰恰就是人类最本真的存在。

关键词:媒介;人类;交互;时空;蝴蝶效应;海市蜃楼

时间无尽向前,不可逆流。传统的媒介虽然能缩短人在空间向度的位移耗时,但却无法悖逆时间无限往前延展的定律。人类总有寻求人生最优解的想望,于是,就幻想着突破物理时间的铁的规律,穿越时空,弥补过去的悔恨。这一愿景在想象的文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穿越题材的作品成为当下的弄潮儿,《人猿星球》《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超时空接触》《源代码》《星际穿越》乃至最近爆火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等电影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这些电影寄托着人类对媒介新的期待——挣脱时空对人类的禁锢。在这类电影中,时空是人类利用科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象,成为探讨人类与媒介之间交互的桥梁。《蝴蝶效应》和《海市蜃楼》在时空的展演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故以两者为例,从时空体叙事学的角度研究人类与媒介的交互性和人类如何对待这种交互性,从哲学维度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及如何存在,在后人类学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时间空间化的凝缩物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和人脑的延伸:衣服是肌肤的延伸,住房是体温调节机制的延伸,马镫、自行车和汽车全都是腿脚的延伸。媒介即技术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1]25。依循麦克卢汉对媒介的思考路径,媒介是穿越类电影中人脑和腿脚的延伸。人的意识活动可以跨越时空的壁障,而媒介则有限度地根据人的意志将其传送到平行时空。时空成为人类与媒介交互的场域,而电影是时空的艺术,以空间的流转言说着叙述时间的变迁。根据媒介与人物交互的规律,可以将空间化的时间划分为延伸与怀疑、截除与自觉、戕害与重生三大阶段。

(一)延伸与怀疑

媒介将人体延伸至时空囚牢的罅隙之外,但人类一旦走出时空的牢笼却会对媒介所塑造的环境产生怀疑。《蝴蝶效应》中,主人公埃文在念诵承载童年回忆的日记时,不自觉地被笔记本传送至那一页日记所叙述的时空。当他作出与当年的行为所不同的选择后,他回到穿越前的时空,生活却发生了“蝴蝶效应”:“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①。埃文还保持着穿越前的记忆,但生活中的人事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变,他不得不对媒介所构建的环境产生怀疑。无独有偶,《海市蜃楼》里的电视机和摄像机延伸着维拉和尼克在不同时间却同一空间的视听感受,两人均对媒介的沟通功能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当维拉凭借25年后的后见之明挽救童年尼克的生命后,维拉的生活也发生了“蝴蝶效应”式的巨变。经由电视机和摄像机的对话改变过去后,未来亦随之改变。维拉在医院醒来后,对眼前的人事关系还滞留于穿越前的逻辑,与他人交往时,同样对媒介所传送的时空生发出沉重的怀疑。媒介对人的延伸是人在无意识的情境下发生的,这是人怀疑媒介所建立的时空的前提;人对媒介的疑虑是因为媒介的延伸扭转了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前摄联系。于是,在解开疑窦的过程中,主人公就会逐渐自觉媒介的穿越功能。

(二)截除与自觉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被迫用“自我截除”来延伸自我的肢体。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以腿脚的延伸轮子为例,文字与货币媒介加快交换过程、形成新的负担、造成压力,这就构成腿脚需要延伸为轮子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从人身上‘截除’脚的功能的直接原因”[1]62。也就是说,媒介对人体的延伸同时意味着自我截除,只不过在开始时人类将注意力放置在了延伸上。在媒介的延伸所搭建的情境中人们逐渐怀疑人类所缺失的部分,进而自觉媒介对人体的截除。这也就是电影以空间化的视象所叙述的第二时间段。《蝴蝶效应》中的埃文通过日记找到了童年与凯莉的爱情,但凯莉却因为回忆起父亲对她的猥亵而自杀;埃文穿越后救回了凯莉,并和她成为恋人,但埃文却失手杀死她的弟弟,且因此入狱;埃文再次穿越拯救他的爱狗,但伦尼杀死汤米而被囚于精神病院,凯莉也堕落成吸毒的妓女;埃文第三次穿越挽救了塞姆普太太和她怀中的婴儿,自己却被雷管炸断双手,伦尼和凯莉成为他所歆羡的情侣。而《海市蜃楼》中的维拉通过电视机和摄像机救回了童年的尼克,但却因为长大后与成年尼克邂逅而没有同前一平行时空的“丈夫”大卫相遇而痛失女儿。由此可见,不论是穿越多少次,抑或是两部不同电影的穿越叙事,媒介都是以阉割人的某一部分来实现人另一部分的延展。在《蝴蝶效应》中,埃文通过身上留存的童年的不同物理创伤和后摄影响判断穿越的发生,进而自觉媒介的穿越功能,越来越显著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穿梭时空改变未来。《海市蜃楼》则是在维拉不断比照前摄记忆和当下境遇来逐个破解媒介实现穿梭的条件,从而张扬自身的主体性,寻找遗失在平行时空B的女儿。两部影片的主角均是从对比媒介对人的延伸与截除的部分来拨开混乱的人事逻辑的迷雾,因此,截除是人体自觉的起因,而自觉则是人类欲挽回截除弊害的必要条件。

(三)戕害与重生

媒介在对人的某一器官延伸的同时也在阉割人体的某一功能,当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欲望无限膨胀后,会戕害人的某一器官甚至生命本身。《蝴蝶效应》的埃文意识到自己能利用笔记本扭转过去而改变未来后,虽然一次次的跨越只能招致更加难以接受的结果,对自身的截除也越来越难以预料,但埃文妄图消弭过去的一切可怕后果,最后选择通过父亲的摄像机穿越到母胎,用脐带掐死自己,完成自我的救赎与重生,实现了自己所爱的人们的幸福美满。《海市蜃楼》的维拉自觉电视机和摄像机的穿越功能和破解媒介所设置的重重谜题后,得知探长尼克就是自己拯救的25年前的童年尼克。而尼克为了向人证实自己目击邻居安吉尔杀害妻子的事实,不断寻找维拉来证明自己。尼克从穿越媒介得知维拉将出现在火车站,有意制造自己与维拉的偶遇而转变了维拉的未来。而维拉依旧保持着平行时空A的前摄回忆,想寻找回自己的女儿,以跳楼自决的方式逼迫深爱自己的尼克穿越回去而不刻意在火车站与维拉偶遇,这样遗失在平行时空B的女儿又出现在了平行时空C,而凶杀案在该平行时空得到解决,自己也得以重生。所以,当人企图运用媒介将人体的功能延伸至越长,媒介对人的戕害就越大,当到达延伸的临界点时,就会否定人的生命本身以重塑媒介产生的环境。

综上所述,媒介以空间化的方式叙述媒介与人交互的三个时间段,即延伸与怀疑、截除与自觉、戕害与重生。媒介是本身与人交流互动的时间空间化的凝缩。电影以时间空间化的叙事方式叙说人与媒介交互的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扩张,媒介越能实现人的延伸,但截除的功能也越明显,当突破媒介所能延伸的临界点时,媒介的主体性会否定人的生命本身,重构人的媒介生态。

二、媒介:空间时间化的交汇口

空间永远出现在当前时刻,时间的贮存以空间的永在性得以实现。“要让图像这样一种已经化为空间的时间切片达到叙事的目的,我们必须使它反映或暗示出事件的运动,必须把它重新纳入到时间的进程之中,也就是说,图像叙事首先必须空间时间化——而这,正是图像叙事的本质。”[2]在空间上,人类对时间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空间的时间,一类是心理空间的时间。对于物理空间的时间的认识,“一方面,人们通过对晨昏、四季、兴衰、枯荣的观察,开始了对天地万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自身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的体验,产生了对生命的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的焦虑。”[3]从关联性思维出发,可以归纳出宇宙时间(循环时间);从区分性思维出发,可以离析出物理时间(线性时间)。对此,曹文轩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东方哲学中,时间常被看成是圆形的——像轮子的运转一样。在这里,时间获得了两个形象——一轮金泽闪闪的马车,在一直向前,而它的轮子,却又在做相对的圆周运动——一个时间向前一个时间在循环。”[4]对于心理空间的认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将凭借直觉感知到的时间称为“绵延”,亦即心理时间。他认为:“绵延是过去的持续进展,它逐步地侵蚀着未来,而当它前进时,其自身也在膨胀。过去在不停地成长,因此,其保存时间也没有限制”“在现实中,过去被其自身自动地保存下来,过去以其整体形式在每个瞬间都跟随着我们。”[5]在空间时间化的三种维度的朗照下,人与媒介的交互对人的影响亦会映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人类如何应对媒介建构的环境亦可得以深刻洞见。

(一)演变:空间的物理时间化

物理时间指“客观世界的时间概念,具有不可间断的延续性。在时间的流淌和延续中物质在不停地运动着”[6]144。物理时间更强调时间的线性切割和空间的运动变化。影片在表现空间的物理时间化时,多采用中近景、近景和特写等镜头,表现局部空间的陡转,“具有增强视觉冲击力和夸大细节影像的作用”[6]142。《蝴蝶效应》中,埃文为了能和童年时喜欢的凯利在一起,不断通过日记跨越时空改写过去,凯利在不同平行时空展示出不同的装扮与身份:A.不加修飾、朴素的服务员;B.衣着明艳动人的埃文女朋友;C.吸毒堕落的妓女;D.素面朝天的大学生,伦尼的女朋友。《蝴蝶效应》通过空间的物理时间化操演着不同时空的分岔叙事。《海市蜃楼》中平行时空A多用中景、近景和特写等镜头表现维拉、大卫和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情境。而当维拉用电视机和摄像机与25年前的尼克对话改变过去后,在平行时空B女儿消失、丈夫已是别人的先生,导演奥里奥尔·保罗用同样的镜头表现维拉的惊恐与慌张。当人以主观意愿发挥媒介的穿越功能改变过去时,尽管主角只是以看似细微的言语或动作改变历史,也会发生“蝴蝶效应”,进而显著地改变未来的人事逻辑。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改变,但两部影片的主人公仍不断通过询问他人来确证自我身份的合法性。他者是自我在媒介所架构的境遇寻找自身的路标。

(二)静止:空间的宇宙时间化

恩格斯曾这样描述宇宙的运动规律:“这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7]恩格斯的时间观体现了物理时间和宇宙时间的辩证统一,宇宙时间可以切割为精细的物理时间,物理时间化归于宇宙时间。在宇宙时间的观照下,生命总处于循环轮回的运动之中,《蝴蝶效应》和《海市蜃楼》借穿越文学的媒介叙事传达了同样的宇宙时间观。《蝴蝶效应》中,埃文不断地意识到过去事件对未来的女朋友、母亲和朋友的恶劣影响,进而寻找日记穿越,不满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再穿越,如此往复回环,最终以自戕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对他人的爱。导演通过类似的凭借笔记本、电视机和摄像机穿越的近景镜头传达了人类生活的真相,即不停地轮回。《海市蜃楼》里的维拉因为在电视机和摄像机前和25年前的小男孩尼克的对话改变了他被车撞死的命运,进而发生了时空穿越。后来维拉为了找回女儿,以跳楼的方式逼迫成年尼克通过在电视机和摄像机前和25年前的自己对话,扭转时空,找回了女儿。该电影的叙事缘于电视机和摄像机的穿越功能,止于男女主人公分别通过电视机和摄像机穿越,大而观之,形成了环形的闭合叙事。尽管穿越后人事关联已经发生改变,但在空间的宇宙时间化的朗照下,人类对情人、亲人和朋友的爱是不会变的。人类的爱是穿越的根本动力,也是改变人事逻辑的直接动因。由此观之,尽管媒介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下创造出人自身无法预料的情境,只要人类坚信“爱的哲学”,并以爱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终极关怀,就一定能在媒介主体性的宰制中实现自我。

(三)意识流:空间的心理时间化

心理时间的流动“不同于线性时间观中的时间之流,它不是一个时刻对上一个时刻的替换,也不是脱离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只有在人的回忆(记忆)中才能呈现出来的、由感觉的偶合编织而成的一张巨网”“而这一巨网将在人的记忆中不断编织,永无终结。”[6]191《蝴蝶效应》和《海市蜃楼》常常压缩或延长记忆、情绪、感受和幻想等心理空间的时间长度,偶尔采用闪回的技巧,以编织角色心理时间流动的巨网。《蝴蝶效应》在表现童年的创伤、凯莉的死、伦尼被捆绑在精神病院的床架上、埃文杀死凯莉弟弟被囚于监狱、埃文双手被炸断、母亲患癌症和《海市蜃楼》中女儿的消失和丈夫对自己不理解等使用穿越媒介所造成的无法预料的后果时,多运用长镜头和哀婉舒缓的背景音乐放慢叙事节奏,以延长叙事时间的手法呈现主角痛苦的心理空间;而埃文和维拉在决意以自我截除乃至自戕的方式延伸自身穿越的能力时,电影均以短镜头和急促坚决的音效加快叙事节奏,通过缩短叙事时间显现主人公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幸福的心理空间。当陷入媒介所建立的环境时,沉浸于媒介对自身的截除是无益的,只能延长自我痛苦的心理体验,跳出截除的不良心绪,将希望诉诸于下一次媒介的延伸中,实现媒介所搭建的环境的最优解和自我的重生。

从时间的三维出发进行叙事学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介是电影所呈现空间的时间化的交汇口,将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和宇宙时间统一在一起,为解决人与媒介交互的问题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从微观的物理时间上,媒介虽然能够改变穿越后的人事关系,但人类自我可以凭借和他者的主体间性确认自我的主体性;从宏观的宇宙时间上,媒介无法撼动人类永恒的爱,爱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动因。以爱为马,定会突破媒介所塑时空的幽禁。从“绵延”的心理空间上,沉湎于利用媒介时所酿成的苦果对人生的求解毫无助益,将企盼投射于下一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是确证自我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三、媒介:从时空叩问人的存在

经对上文的分析,从时间空间化的角度可以得出人类与媒介交互的三个阶段——延伸与怀疑、截除与自觉、戕害与重生;从空间时间化的角度可以归纳出人类应对自身与媒介交互弊病的策略——从他者之维镜鉴自我、以爱为动因和跳出当前迷思再次发挥主观能动性。前者从认识论理解人类与媒介的交互性;后者从方法论把握人类与媒介的交互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时空视域追问人在后现代的媒介影响下是什么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哲学命题。

(一)人的存在悖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并非存在者之存在,而是主体对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渊源的觉知与思想,这才是本真的我思。”[8]埃文与维拉在媒介的穿越性能中由怀疑到自觉再到重生,他们反思的过程体现了“主体对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渊源的觉知与思想”。媒介对人的延伸并不意味着人作为主体在场,人自觉地利用媒介完成人的时空穿越才是人的在场。但是,当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媒介截除人体的临界点,就意味着人在某一时空的死亡。但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来看,在场感大于在场,在场感是主体存在的标志。虽然人在媒介的戕害下在该平行时空消亡了,却由媒介的延伸实现了人作为主体的在场感。从这一角度而言,人实现了其在不同平行时空的共在。然而,人类凭借媒介延伸自我时,人类在时空穿梭的高度自由也带来了媒介对人体截除的任意性。人作为媒介化的存在与媒介作为延伸人的存在交互生成,人在媒介所重塑的环境中无法把握自我的存在,人的本真存在被媒介的本真存在所遮蔽,是本真存在的异化,是非本真的沉沦状态,从另一角度而言,人的媒介化存在不是人的本真存在。综上,以在场感优先于在场来看,人的媒介化存在是人在不同时空的共在;以人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的存在的区分来看,人的媒介化存在是人的非本真此在,人的媒介化存在是一个悖论。

(二) 通往人类存在之路

纵使在穿越语境下人的存在悖论使人迷乱,但人类从未放弃追问存在,探索通往人类存在之路。以《蝴蝶效应》和《海市蜃楼》为例,可以深入探討人类应如何更好地生存。媒介延伸人的穿越功用时,重构人在下一平行时空的人际关系,但运用媒介穿越的主体的前在记忆并未被截除,人的自我认知被他者宰割。在他者所建构的自我形象中,“入乎其内”可以描摹自我与他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主体间性网状结构;“出于其外”可以自觉媒介对自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建设。在主体间性网状结构的基础上,合理预设利用媒介穿越后对自我的延伸与截除,既要勾勒下一时空的人物关系谱系图,又要保持对自我辨识的清醒,避免像那喀索斯陷入自我的倒影中被水这一认知媒介“麻木”。

人类使用媒介穿越到下一时空时,想要他者认可自我在上一平行时空的主体性,必须以“爱的哲学”为要旨。“爱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我不欲成为独立的、孤单的人,我如果是这样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残缺不全。”[9]175人类自我主体性的发挥必须在他者的身上得以实现,这是“爱的哲学”的首要之义。两部电影主人公所爱的人的不幸结局使他们觉得自我残缺不全,这是他们穿越的动力因。爱的“第二环节是,我在别一个身上找到了自己,即获得了他人对自己的承认,而别一个人反过来对我亦同”[9]175。自我从所爱的他者身上寻找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自我与他者的边界在爱中消弭,此时的自我也是一种“他我”。人类愿意在茫茫的不同时空追寻所爱之人的人生最优解,从“爱的哲学”意义来说也是寻求自我人生的最优解。黑格尔认为爱的最后一环节是:“所谓爱,一般地说,就是意识到我和别一个人的统一。”[9]175埃文和维拉为了实现所爱之人的圆满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领悟到他们人生的幸福就是自身人生的幸福。媒介主体性所重塑的时空使自我的主体性迷失,但以“爱的哲学”为最终关怀,一定能确认自身的主体性。

爱的哲学固然能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圆融统一,但一旦所爱之人在时空中遗失,爱又会显出它使人目盲的一面。人会浸淫于失去爱的痛苦中,不断编织悲恸情绪的巨网将自我框限,消解自身行动力。因此,应清醒地认知客观现实,以悲怆的心理现实为助力,将希望寄托于未来,自觉挽回后果的主体性,利用媒介延伸人类穿梭时空的能力,改变下一时空的历史以实现所爱之人的回归,成全自我与他人的统一。也许从媒介与人类交互主体性来看,人类在时空维度追问自身的存在是一个哲学悖论,但人类在面对西绪福斯神话式的命运时,依然坚持从方法论上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恰恰就是人类最本真的存在。

注释:

①“蝴蝶效应”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提出的混沌理论的通俗说法,是《蝴蝶效应》和《海市蜃楼》里穿越的理论预设。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2]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19.

[3]李卫华.叙述的频率与时间的三维[J].文艺理论研究,2013(3):189—196.

[4]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127.

[5]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5.

[6]陈汝洪.影像构成基础:在绘画与摄影之间建构认知桥梁、树立电影造型的开创性思维方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279.

[8]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48-149.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阳,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陈建伟,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志艳,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交互时空
老来得子隐私惶急:一夜轻狂引发蝴蝶效应
跨越时空的相遇
荷兰 阿姆斯特丹 蝴蝶效应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
有趣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