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结尾在作文中的运用
2019-09-10杨芹
杨芹
开放式结尾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作者不直接给出故事的结局,而是由读者去发挥想象,通过自己的想象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开放式结尾往往比那些看似完整的故事结局更吸引人,更具张力,更能激发起读者关注情节走向和人物命运的强烈愿望。而这种由读者参与完成的“二次创作”可能会比单纯由作者“包办”的结尾更显魅力,蕴含着更大的信息量,就像小说《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的是深沉悠长的叹惋和绵延不绝的期盼!
[佳篇示例]
珠光宝气
聂鑫森
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只可惜老伴儿五年前过世,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好在儿子儿媳通情达理,劝他就地找个老伴儿,如果钱不够花,他们会每月补贴些美元。(设置故事背景,使情节的发展合理、自然)
他动心思了。半夜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儿了。于是他买好晨练的行头,就一头扎进那些晨练的老人团体,有滋有味儿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他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张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还没等他说话,她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看似“她撞到他的枪口上”,实则“他送到了她的枪口上”。可笑,可叹——这是故事的开端)
他说:“不要紧,你坐。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
“嗯啦。”声音很好听,有点儿媚。
答话的时候,她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胸部凸得很高。他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你呢?”
“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
“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故弄玄虚)
他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人家聊聊,一时竟找不到。
突然,他看见她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每颗都很圆,珠子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在职时,他是专门经手珍珠翡翠类东西的,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满洲源流考》说东珠出自混同江等河中。这串珍珠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留传下来的,那么老太太应是名门之后了。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三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专家的眼光——这是故事发展的重要条件)
他有好话题了,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她脸红了,说:“瞧,你看到哪儿去了?什么叫胎柳呀?你说给我听听。”
“珍珠内有胎,这胎裂成两块,有了一条缝,像柳条似的,就叫胎柳。有了胎柳,这珠子就不值钱了。”
“黄的可以变白吗?胎柳可以愈合吗?怪不得人家都说这串珠子不好看。”西门珠显得很委屈。
他这一刻也为她委屈起来,小声说:“我可以修复它们。不过,你不要对任何人说。”
她说:“那我就交给你吧。”
“你放心?不怕我跑了?”
“我放心。我在……你跑到哪里去呢?”(这句话是最具杀伤力的“枪弹”)
这句话很含蓄,也很大胆,他的心都醉了。(看似极其投缘的对话,实则皆为套路。老太太层层设局,欲擒故纵;老男人步步入彀,心悦诚服。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故事的发展)
他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他熬上三天,把那串珠子泡好、洗净、揉亮了,接下来该愈合胎柳了。他先去商店买来一块四川白蜡,又去集市买了一只纯白母鸡,杀了,取出一块稠酽的鸡油。他把白蜡、鸡油和用小刀拨划过表皮的大东珠,同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在灶上架起一口盛了水的铁锅,锅里放上笼屉,将碗放在笼屉中,盖上盖子。先用猛火把水煮沸,再改用文火慢慢地熬煮,水少了,就添一勺半勺。一天一夜,他没有离开灶边。他仿佛看见白蜡、鸡油慢慢浸入珠体,那条胎柳正慢慢消失。他要让西门珠见识他的本领。当她戴上这串焕然一新且价值重新变得昂贵的珍珠项链时,他是不是可以向她求婚了?(极富专业水平的描述。奉劝爱写记叙文的同学,想让自己的文章真实、动人,平时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积淀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写作时浮于表层的描写、泛泛而谈的叙述是打动不了读者的——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十天过去了。
在灿烂的晨曦中,他把这串洁白无瑕的珍珠交给了她。她迫不及待地戴在脖子上,头微微扬起,有无数道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在这一刻,她高贵得让人嫉妒。
交谊舞的音乐响起来了。老头老太太们彼此相邀,步入水泥场地。
她說:“老北,我要好好谢谢你,我请你跳舞!”
他说:“好。”
他看着她雪白的脖颈上,珠串一晃一晃,并传出细脆的声音,太好听了……
第二天早晨,她没有来。
第三天早晨,她也没有来。
他向人打听她住在哪个社区,人家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她像一缕云,像一丝风,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处而去。
他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有一天夜里看电视,是一个拍卖珠宝翠玉的节目,他突然看见西门珠的那串珍珠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把电视关了。(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老太太到底何许人?她如何盯上了老北?这背后又有多少足以警醒世人的圈套和让人恍然大悟的机关?这些,作者均未挑明。但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推测,去判断,以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去填补作者的“留白”。读到此处,你可能还会回过头去,将这篇小说再读上一遍,细细加以咀嚼品味——这也正是这种“开放式结尾”巨大的魅力所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文章有删改)
[借鉴之处]
聂鑫森的小说《珠光宝气》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步步蓄势、层层铺垫,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尾处的留白,更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这样的结构设计,让小说变得含蓄隽永,颇耐咀嚼,余味无穷,无形之中增加了小说的信息量,给读者“再创作”的体验。学生在写作(尤其是记叙文)中,亦可借鉴这种写法,给自己的记叙文设计一个含蓄蕴藉、给人无限遐想的留白式的结尾,以增加作文的魅力和张力,使文章蕴意无限。
[作文示范]
一只鹰的涅槃
姜力娜 /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光辉已经被苍鹰驮走,留下暗黑的夜。一只断翅的鸟,正做着无限澄明的梦……
——题记
曾经,茫茫戈壁,瀚海阑干。苍凉戈壁的上空,我早已习惯了马革裹尸,听惯了塞外鼓角,一任如鞭的狼烟放牧着万千坟茔中的枯鬼幽魂。我吟啸,我是一只无可匹敌的鹰……
突袭
何处是我的栖身之所?我为什么会突然下坠?万千丘壑在我身后静默,远处村庄的雾气泣出了泪水,大地一片怅然的回音……
哦,我中了寻欢者的枪弹。
我将飘向何方?飘向曾经对我呢喃软语的那片云头吗?还是飘向那一缕带着世俗的芬芳的炊烟?炊烟下那个惊恐的女孩,你是否愿意为我竖起一块小小的墓碑?鲜血裹挟着愤怒喷涌,难道我傲然一生最后赢得的只是一次辉煌的陨落?
叩问
这是一片丛林,密密的枝叶间挤进些许澄澈的月光。我试图扑腾翅膀,可羽翅已不听使唤,身体也已无法站立。寒气令伤口上的血迹凝结,受伤的翅膀已毫无知觉。一狠心,我啄下了它——我容不得丝毫的残缺,却注定已是一只残鸟,不再是大漠的主宰。
一只慌慌张张的野兔叼起了那块断翅,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只留下一丝嘲弄的气息。此刻,这个昔日的弱者也已不再把我放在眼里,周围的草木簌簌地抖落了月的华光,而对于这近旁的王者不屑一顾。
我属于哪里?我的灵魂将皈依何方?
涅槃
我知道,即便是再辉煌的英雄,最终铺在他面前的也只是死路一条。既然无法逃避,不如勇敢接受。我集聚仅存的一些力气,循着气息,开始血与肉的重归路程。身后留下模糊的血迹,与砂粒和在一起,被徐徐风干……
回首,我俯瞰山下,玉兔已近西落,金乌即将东升,我攀上巉岩——太阳升起的地方。
氤氲的水汽即将散去。我将断气的野兔扔在一旁,冷笑一声,慢慢啄开了我的伤口,舒心地站成桀骜不驯的姿势,任意识逐漸模糊……
……
我相信,来年春天,百鸟会对着一尊竖立着的残缺的白骨感叹。因为这里曾居住着一个传说,任何苦难都将成为成功者幸福的回忆。
我属于天空,我属于大地,我属于巉岩……我庆幸,在闭眼之前,我能又载一眼光辉入梦,重新踏向新遥远的生命的征程……
[思路分析]
文章细腻、生动、诗意地描绘了一只大漠孤鹰的死亡之旅,但是作者着力点不是悲剧氛围的渲染,而是悲壮气概的升华。由遭人突袭,到叩问生命,再到追求生命的涅槃,层层递进,展现出英雄垂暮时的心路历程。尤其是结尾处,采用留白式设计,给读者一个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对这只沙漠之鹰的未来充满想象,让人有理由相信:勇敢者终将涅槃——不必是肉体的再生,必定是精神的传承!想想传说中的那些“涅槃”者,不正是如此吗?
[成果巩固]
以最简洁的文字表现最丰厚的内容,这是任何一位写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开放式结尾”便是能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恰如断臂的维纳斯,留给人无限的构想和想象,无形中增添了作品令人信服的力度。学生在自己的记叙文写作中适当运用这种方式,在结尾处适当留白,借助于暗示、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表现出你本想表达的意思,一定会使你的文章受到“不着一字,尽显风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