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院子到秦岭深处
2019-09-10白原远
白原远
1938年,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吴运铎才只有21岁,那时,他冒着曰机轰炸,从武汉辗转到了新四军修械所去造枪。
吴运铎到了皖南后,见到了新四军的兵工厂,就是一所普通的農家院子,墙角搭起棚子,用作锻工间。而枪托修理间,只有一些木工使用的简单工具。
就是在这样的兵工厂中,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造出的步枪不断运往前线。“虽然这里一切都很简陋,但是,它比大冶的大矿山,比武汉的近代化工厂还要可爱,因为这是我们工人自己的。”一天,工厂里来了一名穿草鞋、军装的外国妇女,原来是国际友人史沫特莱,她要了一支新造的步枪,在小坡上埋一块钢板,举起枪连开三枪,子弹都从钢板中穿过了。当史沫特莱参观了造出这支枪的农舍中的兵工,她惊叹自己从美洲到欧洲,到过很多国家,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兵工厂。
当年,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前线作战。在一次检修土枪实弹射击时,土造枪管突然爆炸,炸伤了吴运铎的左手。
自此之后,他又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都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次受伤经历在《把一切献给党》也有记录:“第二天,我被送到军司令部后方医院,医生给我挖去腐烂了的肌肉,沿着踝骨挖了一个月牙形的大洞,足有半个菜碗口大。”
今天,和平鸽早已放飞多年,以话剧《秦岭深处》主人公周大军为代表的一批军工人却依然常年埋首在秦岭深处,为了“秦岭飞狐”研制成功的梦想。通过中国工人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秦岭深处》话剧文字本,可以深刻感受到和平年代军工人非凡的情怀。
在“秦岭飞狐”的试验中,导弹突然中途停下了,只有人工拆下导弹,才能查明故障。但导弹引信已经解锁,弹头装满炸药,稍有动静就会爆炸。在这生死关头,所有人的内心都是矛盾的,但向死而生的决心都是那么坚定。周大军主动承担起了拆弹的任务,他不仅英勇无畏,胆大心细,而且通过手机留下了自己的遗言,希望后来者继续“秦岭飞狐”的研制。
剧本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取材却源于鲜活的生活和积累。在秦岭深处的这座兵工厂里,你看到的再也不是周大军等某个个体,头脑中涌现的是军工厂里一个个生动的军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