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康星思想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2019-09-10刘莹英
刘莹英
摘 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威斯康星思想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目前普遍认可的高校三大职能的确立。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处在高等教育结构中间层的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要求,“威斯康星思想”所代表的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非常契合。因此,从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发展以及实践该思想的美国州立大学实践中汲取营养,对回答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如何转型”、“转向哪里”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事和价值。
关键词:威斯康星思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一、“威斯康星思想”产生与内涵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普遍认可的高校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三大职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高校社会服务这一重要职能的确立不得不与已存在百年的“威斯康星思想”联系起来,这一思想形成于美国,进而影响到全世界高等教育,已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一)“威斯康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之初,主要受到欧洲传统大学办学思想的影响,主要是私立的、宗教教派主办的院校,其目标是“为上流社会培养青年绅士”。然而,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国土面积的扩大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古典大学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机构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在这浪潮的推动下,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法案之一——《莫雷尔土地赠与法》简称《莫雷尔法案》。
根据《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依据各州拥有的国会议员人数向各州赠予数量不等的公用土地,每州的一名议员可获赠3万英亩的土地,由出售此种土地或土地证券而获得的款项,建立永久性基金,资助和维持至少一所学院,该学院不能排斥科学和古典学科, 还需要开设军事课程,但其主要课程必须按照各州议会分别规定的方式,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法案通过后,以农工专业为主的州立大学得到迅速发展,被统称为“赠地学院”此后,在包括1890年通过的第二部《莫雷尔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法案的推动下,截止1922年阿拉斯加大学建立为止,美国一共有69所增地学院,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不仅有农业、机械等专业的院校,更是发展成为了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①。
其中,成立于1848年的威斯康星大学是增地学院中的成功典范,而其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威斯康星思想”则流传百年,成为现代高效社会服务职能的指导思想。
(二)“威斯康星思想”的定义
“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Thought (或称为“威斯康星理念”)的定义流传最为广泛和生动的表述是:“大学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the boundaries of the University are the boundaries of the state.)”威斯康星大学的范海斯校长等多人都对威斯康星思想有类似的描述,但这个描述更像是一个标语而不是一个有用的定义解释[1]。
而在更为细致的分类中,“威斯康星思想”的定义包括强调政治维度和强调大学服务州的两个类别。Jack Stark在《Wisconsin Blue Book》(1995—1996)一书中,对“威斯康星思想”定义描述为:“我建议将威斯康星思想定义为大学对国家的直接贡献:以办公室服务的形式向政府提出有关公共政策、决策信息和运用技术技能的建议,以及开展能够直接解决那些对本州和促进推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的研究来服务于公民。”
而在1912年威斯康星州立法咨询图书馆主席麦卡锡在《威斯康星思想》一书中,将“威斯康星思想”定义为:进步主义运动下的各种改革,最重要的部分是大学所进行的各项活动。
随着进步主义运动的结束,威斯康星思想的政治维度定义逐渐褪色,而大学为州服务的定义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在实践中,威斯康星思想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威斯康星大学应该服务于州的各项需要;其次是本州要为大学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威斯康星思想的边界也在不断的拓展,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提供与时俱进的指导。
(三)“威斯康星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目前公认的高校三大职能,并非同时出现的。早期高等教育主要的着眼点是讲授高深的知识,传递文化,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柏林大学的成立,这标志着高校除了教授高深知识外,另一职能——发展科学研究的职能的确立。而“威斯康星思想”对高等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影响,便是促使大学逐步走出象牙塔,使高校成为承担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元统一体。同时,威斯康星思想中不论种族、性别、年龄而对公民进行教育的理念,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开辟了先河。
除此之外,在威斯康星思想发展的漫长历史以及不断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内涵阐述中,对高校如何进行社会服务也进行了理念和实践方面的示范。
二、“威斯康星思想”的發展历史
威斯康星思想的诞生、发展与美国威斯康星州和威斯康星大学密不可分。虽然一般意义上对“威斯康星思想”的起源以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的成就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纵观该思想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威斯康星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大概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积累阶段(1848年—1903年)
“威斯康星思想”的产生与威斯康星州的发展和威斯康星大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威斯康星大学是老牌增地学院之一,成立于1848年,受惠于《莫雷尔法案》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威斯康星州在成为美国第30个州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州立大学的渴望,并在1848年7月26日就签署了法案批准成立威斯康星大学,对于威斯康星大学的主要职能,威斯康星州于1859年立法规定:“大学应当首先使用于大众的需要,其课程指导需要尽可充分地满足最大多数公民的需求”。[3]在威斯康星大学发展过程中,通过教师担任政府办公室职能的形式,参与本州商业法规的起草、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等方式体现出其政治维度的社会服务职能,并切实的利用知识资源帮助本州公民解决农业、机械和生活中的各类重要问题而体现出其服务本州的职能。
威斯康星大学历任校长均不同程度和层面的践行了“大学服务于州”的理念,例如首任校长拉托普就认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是“这个年代智力财富的存放处和发送员——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对现在的探寻——财富通过沟通和交流的特殊过程得以增加——财富必须通过大学分配而得以集中”;[4]第二任校长亨利·巴纳德主张“改造美国的高等教育,改变高等教育中贵族式的高雅神秘和脱离群众的倾向,以促进美国社会趋于工业化、都市化和世俗化”[5]直至第六人和第七任校长约翰·巴斯克姆和汤姆·钱柏林对这一理念进行了继承和新的含义的赋予,并以建立农民培训机构、加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联系等措施贯彻了“大学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这一理念。
虽然这一时期并没有“威斯康星思想”这一表述的出现,但是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各项领域和工作中,已经表现出教师积极投身于社会实务,将大学知识传递给本州居民,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威斯康星思想”的萌芽和积累时期。
(二)形成推广阶段(1904年—1955年)
通過威斯康星大学历任校长、教师、公民和社区的努力,人们对大学教育应该在校园之外影响和改善每个人生活的理念有了普遍的认知。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充分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由此提出“威斯康星计划”,拟向全州各领域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推动州政府经济发展。这项计划因主张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使高等学校的职能扩展并趋于完善,具有跨时代的思想意义[6]。
此后,1912年,威斯康星州立法咨询图书馆主席麦卡西出版了《威斯康星理念》一书,并在本书中正式提出了“威斯康星思想”这一专有名词,标志着“威斯康星思想”的正式形成和威斯康星大学这一教育理念的明确表述。并且麦卡锡从大学进步主义下大学各项运动和大学对州的服务这两个角度对威斯康星思想进行了定义阐述。
在这一思想明确被提出后便获得了各方利益主体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将以威斯康星思想为代表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与传统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并列,构建和完整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责体系。
随着制度与环境的变化,威斯康星思想中政治维度的作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其核心更加明确为:“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并且通过大量精英人物如埃德温·维特、亚瑟·奥特迈耶、威尔伯·科恩、罗伯特·兰普曼等人的努力,将威斯康星思想推广到威斯康星州的各个领域以及美国其他地区。
(三)充实调整阶段(1956年—21世纪)
随着威斯康星大学的发展和影响力的增加,先后成立了密尔沃基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威斯康星大学、帕克赛德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并组成了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系统,其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是旗舰学校,在各个学科和领域均享有盛誉。在发展过程中,威斯康星思想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例如全球化浪潮、知识传递模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州产业转移等,但这并没有使得威斯康星思想消逝或者褪色。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代表,通过战略规划和各项措施,丰富了威斯康星思想,并不断强化和赋予它时代精神。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现状及发展需求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根据隶属关系不同可以划分为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尤其是随着1999年扩招之后,我国高校教育体系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在高等教育圈层结构体系中,由里到外第一圈共有10所院校(C9联盟加中国科学院大学),其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第二圈是除第一圈10所院校外的其他“985工程”院校,共29所,其目标是建设成国内外高水平的知名大学;第三圈是除“985工程”院校外的所有“211工程”院校,共73所;第四圈为老牌本科院校,即在1999年之前具有本科招生资格的院校,共435所,这类院校目前大多数拥有硕士学位授权,少数院校甚至还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第五圈为新建本科院校,在1999年以后通过创建、升格、转设或合并而来,主要进行本科生教育,一般没有研究生学位点,这类院校在本科院校中数量最多,2015年达到673所(包含独立学院283所);第六圈,也是最外一层,为1341所高职高专院校[7]。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主要是圈层结构中的第一圈和第二圈的高校。而在高校中占比更高的则是通常研究中提到的“地方本科院校”是指老牌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这两类,主要是圈层中的第四层和第五层,截止2015年有共计1108所②。
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普通高校中的大多数,绝大部分的高校本科生就读于这些院校,它的发展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情况。但是,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地方本科院校处于高等教育“中心—边缘”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承担了大量的学生培养、人才输送的责任,但是缺乏足够的认同和资源的支持。同时,为了迎合国内对精英教育的追求偏好,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呈现出脱离自身特点,努力向名牌高校看齐的情况。而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缺乏准确定位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有需求的市场人才供给不足,但又有大量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在1999年进行了高校扩招之后,地方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班的发展起来,为我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以数量快速增加为标志的高等教育粗放式发展,越来越暴露出一些质量问题。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比较明确,而数量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夹心层,往往定位模糊,在精英教育思想影响下,自觉不自觉都向实施精英教育模式看齐、靠拢,都沿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前进,这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等诸多问题,极大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8]。
2. 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自身的现实选择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大量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的时候,往往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通常选择设置成本低和所谓“热门”的专业,缺乏自身特色,也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定位多数追随名牌大学,但是又缺乏内涵建设、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的支持,造成了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又缺乏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操作的本领,在劳动力市场上被评价为“眼高手低”。长此以往,院校在竞争中会爆发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影响到院校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而全球科技发展、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地方对本地本科院校的重视和支持,也给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培养既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的现代技能训练人才,寻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定位于高層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利用地缘优势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明确自身定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要求,也是其实现自身发展,实现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价值的内在要求。
四、“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欧洲古典大学为代表重“教学”、德国柏林大学为代表“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以及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并最终是为服务社会而存在”的三个阶段。
“威斯康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美国和全球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理念成为美国实用主义在高校职能当中的体现,它适应当时威斯康星州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需要,提出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新的教育形式,诠释了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并且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这一理念和实践都比较完善,这对今天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一)明确办学“服务地方”的核心精神
威斯康星大学的发展,贯穿着坚持不懈“服务地方”的思想。在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期间,查理斯·范·海斯(Charles·R·Van Hise)曾明确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充分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众多赠地学院的发展,无一例外都秉承了这一办学精神,使得美国地方高校得以健康发展。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建立时间较晚,办学软硬件及各类教育资源都无法与“985”、“211”大学比肩,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是不现实的。学习“威斯康星思想”中大学服务地方的精神,明确“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责糅合在一起,培育自身的特色,为一个明确一致的目标服务,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具体来说,应该借鉴美国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立足本地区的产业经济特点,调整教学课程体系,培育地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开展针对性强的科研活动,解决地区企业行业发展、创新中的问题;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与政府、企业、行业建立联系,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打开服务地方的渠道,争取以服务获支持。
(二)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合作
威斯康星大学在发展之初,就与政府有良好的互动,并且通过专家任职政府办公室等方式,参与州的政策制定等。虽然随着威斯康星州政府职能的完善,威斯康星思想中的政治维度逐渐消退,但是并不意味着州立大学与政府间的合作与互动弱化,而是通过申请政府专项资金、进行州政府关注课题的研究、提供多种社会和企业服务获得政府支持的方式得以继续。与企业和社区的合作更是频繁而深入,使得“威斯康星思想”深入民心。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重点在“地方”二字,落脚点在“服务”二字,而服务对象则是地方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因此,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的合作,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职能实现的主要途径。
在加强与政府合作方面,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的合作,表现在高校学者作为政府“智库”参与政策制定各个过程,将知识转化为政策建议。而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与政府的合作可以由“建言献策”延伸为“解决问题”,例如,城市建设、教育培训、各类信息服务、文化普及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将高校智力运用到政府工作的执行中,成为当地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伙伴。
在加强企业合作方面,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和企业提供实习场所这样的层面,而是应该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目标企业建立深入和良性的合作,包括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共同创办专业和开设课程、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知识产权入股共同开发产品等,努力开发和转化成果。
在社区合作方面,突出高校知识传播公益性的特点,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如威斯康星苏必利尔大学到社区开展健康与人类(如健康知识、健身方法、心理健康等)的教学,以提高民众保健意识[9]。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向当地居民开放体育馆设施、设立流动图书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讲座、函授课程、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如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和志愿者服务等,进行知识社区推广,达到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教育职责,并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
(三)拓宽服务的领域与途径
“威斯康星思想”中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核心理念从未改变,但是在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中,威斯康星思想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发展也是其拥有旺盛生命力的秘诀。莫格里奇中心(The Morgridge Center)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内规模最大,系统最为完善的社会服务机构。中心在2011—2016年发展战略规划中对“威斯康星理念”也做了全新的定义:威斯康星大学的师生应该利用所学知识促进威斯康星州、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10]。
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務地方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服务领域与途径的拓展。首先,积极推动院系优势专业和领域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对其他专业和学科服务地方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拓宽院校服务地方的专业和能力的范围。其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程度上,通过“以服务做贡献,以贡献求支持”的方式,不断加深院校与政府、企业、社区的合作程度,并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获得支持,形成与政府、企业、社区深入、良性的互动。最后,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与国外成功的应用型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是学习“如何更好服务地方”的多样化经验的来源,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合作,从而培养具有全球化思维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拓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五、总结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中,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唯一选择。而从高校圈层和市场需求来看,“威斯康星思想”所代表的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非常契合,因此,从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发展以及实践该思想的美国州立大学实践中汲取营养,对回答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如何转型”、“转向哪里”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注 释:
① 根据王志强.传承与超越:威斯康星理念的百年流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年8月第38卷第4期,59-61;Jack Stark, The Wisconsin Idea: The University’s Service To The State(Wisconsin bluebook by the legislative reference bureau,1995)内容整理而成。
② 数据根据《2015中国教育年鉴》、《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7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3] Jack Stark, The Wisconsin Idea: The University’s Service To The State(Wisconsin bluebook by the legislative reference bureau,1995),102,132.
[2][4] 王志强.传承与超越:威斯康星理念的百年流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4):60.
[5] 王孙禺.从威斯康星大学看美国公立大学的若干社会职责及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2):92.
[6] 张,刘在洲.跨越时代的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15-12,12:119.
[7] 吴红斌,郭建如.高等教育分层系统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困境、优势与出路——基于全国本科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2):75.
[8] 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
[9] 刘华钢,邓家刚,梁远.美国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考察与思考[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3):92-94.
[10] The Morgridge Center for Public Service. The Morgridge Center for Public Service Strategic plan 2011-2016[EB/OL].(2011-5-31)[2016-8-26]http://morgridge.wisc.edu/documents/Strategic_Plan2011-16(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