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驱动武汉市民营上市企业转型升级的绩效评价

2019-09-10周小丹

关键词:转型升级绩效评价信息技术

周小丹

摘 要:近年来,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以及欧美各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情况下,我国民营制造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故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以武汉市和重庆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从经济效益、民营经济实力、民营制造业实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5 个层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下,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绩效不甚理想,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创新产出能力较差。最后针对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现状,从提高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强化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评价

一、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特点

截止到2017底,武汉市共有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15家,分布于七个行业,主要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以及医药生物行业,且都是我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民营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同处于长江经济带沿线中部的省会城市长沙、南昌、合肥、分别有23家、9家、12家,直辖市重庆有16家,可见在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数量方面,武汉市处于居中地位;2017年,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实现平均净利润29438.0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252375.67万元,均高于长沙和合肥,但低于重庆和南昌,同样处于居中位置。但在相对数指标上,即平均净利润和平均营业收入的比值,武汉市所有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该指标达到了11.66%,排名第一,说明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强;在研发方面,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2017年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2662.50万元,仅次于重庆市?19768.30万元,武汉市几乎是长沙市的两倍,表明武汉市的民营制造业业上市企业研发意识还是比较强,并且研发投入的力度也很大;在“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未见一家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但是南昌的2家上市民营制造业企业以及重庆的宗申动力、小康股份、力帆股份和隆鑫通用都榜单有名,这充分体现了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缺少领军企业。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企业数量适中,但增长缓慢、行业分布较广泛、盈利能力较强、研发意识和投入较强,领军企业数量较少。

综上可以发现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在盈利方面和研发投入方面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如何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争取并维护核心地位是当前武汉市这部分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当然,有优势就有不足,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发现,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从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时间只增加了3家企业,增长率最低。而长沙市在这5年内新增18家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是武汉市的6倍多;武汉市存在的另一大不足是领军企业较少,缺少领军企业意味着武汉市民营制造业的整体市场地位不高。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将短板弥补起来,在信息网络技术的驱动下顺利转型升级,提高整体实力,是当前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面临的另一问题。

武汉市民营制造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评价武汉市制造业民营上市企业的绩效,有助于武汉市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动态掌握民营企业转型的进展和成果、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应该改进的地方,对于提高民营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一定地位能与发达国家抗衡的先进民营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重庆市和武汉市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同处于长江经济带沿线中部,发展民营制造业的基础相差不大,各方面比较相似,且重庆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整体实力比较强,所以本文以重庆市作为对比城市来评价武汉市。以武汉和重庆2017所有的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转型升级进行绩效评价,探讨影响武汉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以及和重庆市企业的差距,并对武汉市企业转型的绩效进行评价。

要准确的对企业转型升级绩效进行评价需要设计的指标数量较多,但有些指标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在众多的影响因子中提取主因子进行分析评价,即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又可将众多关联的因子转变成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

根据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民营经济实力、民营制造业实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指标,构建信息网络技术驱动武汉市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转型是否成功關键指标之一是经济效益是否有提升,本文采用净利润、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占本市GDP的比重作为经济效益二级指标。虽然衡量盈利能力的一些财务指标诸如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也可以评价经济效益,但是分子分母的相对大小会影响结果的大小,会扭曲企业实际的经济效益。销售收入占本市GDP的比重可以评价企业对本市GDP的贡献,从而评价企业在本市的经济地位;转型是否成功还要看企业在所有民营企业以及民营制造业中的地位,本文以是否入围中国民营500强和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来评价企业在国内的实力地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鉴于要做数据分析,所以将入围和未入围转化为数字“1”和“0”以便数据分析;信息技术驱动转型最重要的是看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本文在创新能力方面设计的指标数较多,将创新能力区分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能力,前者更多评价的是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对待创新的态度,后者更多的评价企业有效创新的能力。以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企业研发人员数作为创新投入能力的二级指标,以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和专利授权数作为创新产出能力的二级指标,没有采用诸如新产品数这类指标,而是采用官方平台有公告数据的指标,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具体指标如表1

(二)实证过程

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本文使用的是SPSS18.0软件,采用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对收集的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得到的结果为:KMO值为0.651,并且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Sig.=0.000,小于0.05。说明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2. 提取公因子

从表2可以看出,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是前2个因子,且前2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5.359%。因此,我们可以用这2个公共因子代替原来的10个指标,对信息网络技术驱动武汉上市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绩效进行分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因子的提取,对大部分指标信息可以进行解释,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

根据成分旋转矩阵,F1在民营制造业实力(X5)、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X7)、国家专利申请数(X8)和国家专利授权数(X10)具有较大的公共因子,所以F1因子更侧重体现民营制造业的实力和其创新产出能力。F2在研发投入金额(X6)和研发人员数(X9)具有较大的公共因子,所以F2因子评价的是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力

3. 主因子得分与综合绩效得分

通过SPSS18.0软件计算出的各公司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如表3所示。综合绩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F=(FAC1_1*68.189+FAC2_1*17.170)/85.359

其中FAC1_1和FAC2_1分别表示第一个和第二个主因子;68.189%与85.359%的比值代表第一个主因子占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17.170%与85.359%的比值代表第二个主因子占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

2017年武汉和重庆31家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具体见表3。

三、实证结论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是重庆的力帆股份、小康股份、隆鑫通用、重庆钢铁和宗申动力,综合绩效得分别为3.70、1.74、0.91、0.69、0.33,同时也是综合绩效得分大于0的五家公司;而排名后五位的公司中有四家是武汉市的,他们分别是马应龙、海特生物、智飞生物和宏发股份,分别为-0.35、-0.36、-0.36、-0.48。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市所有企业转型升级的综合绩效得分均小于0,说明武汉市上市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整体比较差。

对于衡量创新投入能力的F2因子,武汉市企业得分情况较好,排名前十的企业武汉有五家,分别是人福医药排名第一、宏发股份第四、华灿光电第八、高德红外第九、鼎龙股份第十,得分分别为3.27、1.35、0.09、-0.05、-0.08,得分大于0的企业有三家,说明武汉的企业还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只是创新产出能力还有所欠缺。值得关注的是人福医药,创新投入能力得分达到3.27,在这3家企业中排名第一,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得益于创新意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公司综合排名是第六名。

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是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下,企业成功转型的重要表现,在本文中,体现民营制造业的实力和其创新产出能力的F1因子权重达68.189%,是衡量上市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最重要指标。通过观察该因子的得分数值,我们发现武汉市的公司排名仍然靠后,得分大于0的只有凡谷电子,排名前15的企业中,武汉企业只有5家,仅占武汉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武汉民营制造业企业创新产出能力不足,转型不甚理想。

四、促进武汉市民营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拥有核心竞争力可以让企业在和竞争对手的竞赛中取胜,所以,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制造业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想要获得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过硬的技術。但是武汉市许多民营制造业企业由于各种限制而缺乏独立开发甚至是选择、应用技术的能力。要拥有过硬的技术必须要有创新能力作为支撑,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必须提高创新产出能力,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鼓励武汉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制造业企业进行合作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或是鼓励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民营制造业企业成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联合攻关、协同作战,以提升其创新投入的产出能力。对于民营制造业企业自身而言,想要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一应该继续保持在研发投入方面的优势,吸纳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并且要善于发现领域和市场,实时的进行创新。即企业技术创新一要关注市场需求,善于发现和挖掘“蓝海”,还应与时俱进,淘汰过时或即将过时的技术,利用自身优势,合理规避创新风险。第二要注重发展企业的信息化技术,让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步骤,从定位市场到产品的设计研发,再到产品的销售等,整个价值链都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从而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对于民营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虽然武汉市政府在近年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由于一些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企业对政策的认识和解读不足,没有充分的去享受扶持政策给民营制造业企业带来的好处,而且由于人们的思维惯性,无法改变自己偏见,民营企业仍会遭受到来自于政府面和制度面的种种歧视。所以武汉市民营制造业上市企业近五年来的增长率较低。因此,政府制定政策要坚持因地制宜,着眼政策的创新性,突出政策的操作性,政策要适用于武汉民营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强化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一是评估现有政策。由发改委等综合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全面梳理现有民营制造业发展政策,并客观评估其实施效果,切实查找政策实施的问题和短板;二是政策整合设计。在梳理评估的基础上,应该由工商联牵头,准确把握武汉民营经济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提出政策整合方案,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坚决废除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不合理规定。要顺应本土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需要,消化吸收外地经验教训,真正敢为人先,制定出台有利于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真金白银”政策。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引导完善相应的服务支撑体系,包括技术服务、会计与财务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服务,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等。

(三)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武汉制造”发展瓶颈之一就是产业链的不完整。对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可以立足于本地的优势资源来打造主导产业链,围绕对主导产业链建设支链,横向纵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具体就是分四步走,第一步,促进集群要素集中化;第二步,拉长产业链;第三步,增粗产业链,第四步,扩散产业链,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引导武汉市民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没有雄厚产业基础的区域,企业应当以研发为中心,聚集创新要素,通过研发技术产业化、研发服务全球化,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各产业环节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在进行产业集群的规划时,要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围绕领军企业和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来打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民营制造业。具体做法是,眼光不应局限于国内市场,而应放眼国外,找到民营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国家产业布局和本土优势定好自己的产业方向然后进行研发。研发之后再大力推进研发成果产业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力争有所突破。各级政府要搭建富有效率的转化平台,让科研成果都有资本去实现,让科学家和企业家能更好的结合。同时,政府部门应引导完善支柱产业链投资,依托武汉光电子、汽车、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化工等支柱产业,“借风起舞、乘势而上”,发展先进民营制造业企业。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育龙头企业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提升民营制造业企业整体素质,加快培育一批跻身中国500强的本土民营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与信息网络进行深层次的结合,使网络技术实和各环节深度融合。为实现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渗透,首先,相关部门可以鼓励拥有大数据、云计算优势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开放性的制造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制造业的数据等资源的共享,政府部门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从制造业互联网平台得到更好的产业服务。其次,企业应该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设计研发环节进行改造、创新并且不能停止对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改变传统的以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链思维,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客户和消费者动态的消费习惯,保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随时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真正的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还可以利用资本的催化作用,鼓励制造业积极实现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積极去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赖朝安,龙漂.信息网络技术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J].海峡科学,2018,(4):28-31.

[2] 周祥.基于工业4.0的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8,(10):25-26.

[3] 杜传忠,杨志坤,宁朝山.互联网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6,(6):19-24,31.

[4] 张伯旭,李辉.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机制和路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2):87-96.

[5] 何军.互联网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J].信息化建设,2015,(1):60-62. [6] 汤达礼.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84-87.

[7] 张继良,赵崇生.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绩效、问题与对策[J].调研世界,2015,(12):3-7.

[8] 王玉燕,林汉川,吕臣.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5):123-127.

[9] 祁明德.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绩效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5,(12):68-71.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绩效评价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