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邦的待人之道

2019-09-10何更生张功

关键词:待人用人刘邦

何更生 张功

摘 要:刘邦因为善于用人而取得成功,其待人之道包括:以宏大抱负吸引人;在看透人性的前提下知人善任;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和精彩绝伦的用人技巧。刘邦的待人之道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善于用人”的注释。

关键词:刘邦;识人;用人;待人

《汉书·高祖本纪》记载了发生在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的一场君臣对话:刘邦问大臣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大臣王陵回答说: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刘邦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刘邦善于用人,是他击败项羽的主要原因,学术界对此论证颇多,但如何善于用人,却鲜有提及,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此略作分析。

一、吸引豪杰的宏大抱负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胸怀理想的人,要将他们纳至麾下,必须用宏大的目标吸引他们,而刘邦就是一位具有宏远抱负的人。刘邦年轻时作泗水亭长,在一次去咸阳公干时,碰到秦始皇出巡,看到威严整齐、气势宏大的出巡队伍,他脱口而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1]以做皇帝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大气度,大理想。在社会意识中弥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通过建功立业,实现远大抱负的人当不止刘邦一人,而刘邦的这一宏大抱负,成为此后凝练人心、吸纳豪杰的核心元素。

有大理想才会有大担当。秦末天下大乱,沛县父老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邦,大家准备推举刘邦为沛令时,刘邦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讓刘季。”[2]刘邦面对众人的推举,看到的是天下大事,关注的是沛县的安危;而萧何、曹参关注的失败后如何脱身,两种追求,高下立判。刘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承担起为所在武装集团谋求出路的责任,这才是大理想下的大担当,这也成为刘邦宏大事业的起点。沛县父老选择刘邦,就是基于刘邦为沛县武装集团前途和地方社会安危着想的个人抱负。对刘邦而言,这是一次被选择,但起因却是刘邦的宏大抱负切合了地方武装集团的利益诉求,是沛县武装集团自动投身刘邦麾下,丰沛集团成为刘邦日后成就大业的基础力量。

符合社会需求的大理想使刘邦获得了“长者”的赞誉。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怀王部署分兵攻秦,“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3]“长者”即德高望重之人,在反秦武装集团中,刘邦获得“长者”的评价,核心在于他解天下苍生于倒悬的宏大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仁爱百姓、不滥杀无辜,深得百姓拥戴是其基本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长者”是对刘邦待人之道的最高赞誉。与刘邦截然不同的是项羽获得了“剽悍猾贼”的评价,而根据在于项羽作战“所过无不残灭”的屠杀做法,“剽悍猾贼”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轻视,对地方社会的人财物的毁灭性破坏,在项羽的内心是对武力的崇拜,而这与先秦以来流行的“仁者爱人”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意识相悖。在对他人的态度上,刘邦的做法与流行的社会意识一致,而项羽则相悖,这恐怕也是刘项二人结局迥异的根源所在。这同样是一次被选择,被选中的原因则是因为刘邦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长者”形象,这一形象使刘邦获得了反秦武装集团成员发自内心的认同,也为从众多军事将领中脱颖而出并走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刘邦不计利害得失,慨然应诺,西向攻秦。刘邦进入咸阳后,在攻打宛城时,宛城守将下属陈恢建议刘邦:“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4]刘邦很快接受了陈恢的建议,接受了宛城守将的投降,并且封刚投降的宛城守将为殷候,继续镇守宛城,由此解除了西进咸阳的后顾之忧。战国以来,随着郡县制的推行,职业官僚队伍逐渐形成,秦统一六国后,广大地区的社会治理所依赖的也是众多的文武官员。对于官僚个人而言,通过向政权贡献自己的智力,完成地方治理任务,由此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官僚对政权的“忠诚”度因此下降,基于这一理解,投降和接受投降本身所受到的道义谴责也随之下降,对投降者而言,无非是换一个上级,继续为新政权效力,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对于受降者而言,则是获得了一位熟悉情况,能力符合要求的地方社会的治理官员而已。刘邦手下有大量降将,就是基于推翻暴秦,解民倒悬的宏大抱负,摒弃个人仇怨而做出的人才选择。反观项羽,始终纠结于秦楚仇恨之中,在待人方面陷于仇杀的泥沼难以自拔,最终死于垓下。

刘邦进入咸阳后,很快废除秦的苛法,约法三章,对关中百姓说:“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5]因为解民倒悬的大理想,才会有西向攻秦的大担当。大理想、大事业、大担当才能吸引大人才。韩信、彭越、英布、叔孙通、陆贾、张仓等等,就是因为刘邦的大事业而自愿追随,竭尽全力成就刘邦的大业。

二、知人善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才也一样,各有特长。政治家“知人”的核心是对人才的特长有清晰的把握,按照问题需要的人才类型加以使用,则是“善用”的关键。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的“知人善用”,是成就大业的关键。萧何原来为“沛县吏”,很早就与刘邦熟悉,是沛县起兵时的核心人物之一。刘邦对萧何的任用也是基于战争过程的检验实践。但张良和韩信则不同,对他们的重用最能体现刘邦透察人性的“知人善任”。此三人虽是旷世奇才,但若没有刘邦的知人之智,恐怕也会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默默无闻,而刘邦也难以实现其统一天下的丰功伟业了。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祖上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散尽家财,寻得力士 ,伏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刺秦失败。“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张良多次为他人设谋,但均不被采纳,唯独刘邦对之言听计从。何以如此?从张良一生为刘邦的设谋来看,两人在推翻暴秦这一点上有共同的志向;张良信奉道家理论,敬畏生命,心念苍生,这一点与刘邦“长者”的追求高度一致。刘邦称帝后,一度曾想废太子,吕后派兄弟吕泽请张良设谋,张良说“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6]四人即商山四晧: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张良的谋划看似不着边际,但却切中刘邦待人之道中最核心的考量所在,即在重大决策时关注天下民心向背,并自觉顺应,这是刘邦和张良在待人之道上最为契合的地方,也是我们理解刘邦倚重张良的原因所在。因为有了以上三点契合,尽管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也不会影响刘邦对他的信任与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反秦战争爆发后,韩信投奔项梁,后归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刘邦到达汉中封地后,韩信逃亡被萧何追回,刘邦接受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献“汉中对”,在分析了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后,指出“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殘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7]刘邦之所以“大喜”,并从此对韩信言听计从,是因为他们两人对项羽的看法高度吻合;在推翻暴秦,解民倒悬的目标上高度一致;对刘邦集团本身的优劣判断相同。所不同者,刘邦没有化解的方案,而韩信贡献了《汉中对》,奠定了此后楚汉争雄的基本方略。从《汉中对》中,刘邦看清了韩信的抱负与才华,毅然将军事指挥大权委托于韩信。项羽、刘邦对待韩信的不同态度,导致了此后两大军事集团的不同结局,而造成这一局面的起点却在两人不同的待人之道上。

刘邦的“识人慧眼”使他看透“人性”,用智慧解决对手利用“亲情”的挟制。春秋战国以来,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为了保持彼此的同盟关系,往往互派子侄为人质,一旦有违背盟约的行为,人质就会遇到危险。而人质的存在,也确实限制了政治集团的活动,成为彼此制约的一种筹码。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父亲被项羽俘获,两军在广武对峙时,项羽为迫使刘邦投降,“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8]项羽“奇货可居”的盘算彻底落空。之所以会做出“为天下不顾家”的决断,是因为刘邦深知项羽本性深处的“妇人之仁”,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刘邦而言,若因为父亲就此投降,不但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父亲也难免受到牵连,与其束手就擒,还不如断绝项羽的念想。在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亲情往往成为双方手中的筹码,善加利用,能实现某种亲情的增值;使用不当,则亲人也难保全。刘邦就是洞察了这一点,在其与项羽抗衡和此后的国家治理中,没有发生因亲情而废国事的事件。汉帝国建立后,有人告发刘邦女儿鲁元公主的丈夫张敖谋反,吕后规劝刘邦,张敖是自己的女婿,必然不会谋反,刘邦说一旦张敖谋反成功做了皇帝,还能缺少女人吗?直到案件审查清楚,张敖才得以获释。

刘邦的“识人慧眼”使他能够脱出以貌取人的藩篱,不拘一格用人才。刘邦称帝是在洛阳,据《史记·刘敬列传》记载,刘敬原名娄敬,“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輓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刘敬说刘邦曰)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9]迁都是何等大事,但刘敬说出了迁都关中的充分理由,刘邦并未因为人微而以其言轻,而是聚集大臣,会议讨论,再经张良谋断,当天便决定迁都。戍卒一言,帝国迁都,刘邦识人之智慧在此显现无疑。

三、通过成就他人理想而换取忠诚

刘邦一生做得最出色的,便是正视部下的利益诉求,并毫不吝啬地满足他们,使得许多当世枭雄都甘心为他拼死效命。最后的结果是:每位追随者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刘邦”。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过程中,追随刘邦“取天下”的豪杰们,面对不知何时到来的死亡威胁,只有给他们实现自己裂土封王、实现融化富贵之人生理想的舞台,才激发出无穷的潜力,使他们团结在刘邦的周围,坚持和他走下去。刘邦对韩信、黥布的做法最能说明这一点。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派人对刘邦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时,项羽大军正围困刘邦于荥阳(今河南荥阳),看到韩信使者带来的书信,刘邦又惊又怒,大骂韩信说:“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这是油然而生的愤怒,但经过张良、陈平的解释和劝说,刘邦很快醒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刘邦直接封韩信为齐王的做法,最大限度地蛮族了韩信的要求,由此换来了韩信与彭越等人分进合击,最终击败了项羽。很快改变了楚强汉弱的战场局势,垓下一战,项羽败亡。秦自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其他六国也存在裂土分封的制度。韩信就是在这一历史传统的之下提出的封王要求,这是韩信最大的政治追求,刘邦满足了韩信的要求,先成人,后成己,就是刘邦对待韩信封王诉求时的处理原则。韩信后来评价刘邦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这就是韩信为什么会被陛下所擒的原因。”韩信的总结是深刻的,见识也是高明的,其核心在于刘邦为豪杰之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实现他们各自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建立大汉帝国的宏图伟业。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今六安县),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在黥布的内心深处,裂土封王成为他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后来跟随项羽,因为战功卓著而封为九江王。在楚汉之争开始后,黥布则采取了保存实力,坐观刘项成败的策略,刘邦深知黥布的态度,“汉三年,汉王击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随何曰:‘臣请使之。’”[10]刘邦为何有此感叹,是因为他深知黥布只想裂土封王,一旦目标实现,就不愿再为项羽效力。关键是晓以利害,使之明了当下之形势,黥布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已然得罪项羽,一旦项羽腾出手来,黥布的下场可想而知,要想保住王爵,必须选择刘邦,一起推翻项羽,才能免遭项羽毒手。随何领会了刘邦的意图,一番游说,黥布随即弃楚归汉,刘邦得到有力的外援。黥布初见刘邦时,“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11]《正义》“高祖以布先分为王,恐其自尊大,故峻礼令布折服。已而美其帷帐,厚其饮食,多其从官,以悦其心:权道也。”这一戏剧性的画面,正是建立在刘邦对黥布所思所想的深刻洞察之上的,黥布“大喜过望”是因为得到刘邦一样的待遇,而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

忠诚的反面是背叛,刘邦在楚汉之争及后来的平叛活动中,多次派人用重金收买敌方阵营将领。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期间,“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而死。”[12]用金钱离间敌方阵营,乃是基于对人性贪利的考量,大多数官僚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考虑,在遇到重金收买时,往往会背叛自己的阵营。这是官僚队伍职业化后经常发生的事情。秦灭六国时就使用过重金收买敌方阵营文臣武将的做法,而且效果理想,刘邦再次使用,亦收到奇效。高祖十年,代相陈豨叛乱,刘邦亲率大军平叛,“闻豨将皆故贾人也,上曰:‘吾知所以与之。’乃多以金啖豨将,豨将多降者。”[13]再次使用金钱收买,同样收到理想效果。忠诚在官僚队伍专业化时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刘邦对忠诚于自己集团的人士,则是礼敬有加。《史记·季布列传》载:季布是楚人,为气任侠,有名于楚。曾为项羽部下,多次击败刘邦。项羽集团灭亡后,高祖悬赏千金追捕季布,民间敢有舍匿季布者,罪及三族。季布隐匿朱家之家为奴,朱家知道季布身份后,对负责追捕的官员说:“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14]即职责所在,是忠诚于自己集团的表现。这一说辞打动了刘邦,不但赦免了季布,还任命其为郎中。

四、精彩绝伦的用人技巧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充分发挥人情关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之精彩绝伦的用人技巧,使他最终得以化险为夷。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深交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季父”,也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而张良对项伯有活命之恩,《史记·留侯世家》说“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当项伯知道项羽要攻打刘邦,而替韩王送刘邦的张良正在汉军中时,就“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刘邦听到这一消息时,立即抓住机会,为项伯“奉卮酒为寿”,并“约为婚姻”,结成儿女亲家,而且一再解释“不敢倍德”,“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都是为项王管好关中,并非要对抗项王。对项伯的结交,换来了第二天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的巨大回报。挖掘张良与项伯的“施恩”与“报恩”关系,危难之际深交项伯,使之愿意回护自己,这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二是巧用张良。鸿门宴上刘邦与张良对面临的危机做了开诚布公的分析,由此建立了两人之间的互相信任。此后,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而且要求张良“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张良当时的身份是韓王部下,并非刘邦集团的人员,即使项羽发现刘邦逃跑,张良也不至于受到惩罚,结果如刘邦所料,张良为刘邦脱逃赢得了时间,化解了眼前的危机。从借用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到委托张良善后,充分体现了“恰如其分”的利用人际关系和个人身份的巧妙。

三是尽用樊哙。哙和刘邦都是沛县人,早年就追随刘邦。鸿门宴上樊哙带剑拥盾、撞倒卫士、嗔目项王、饮斗酒、啖生彘肩,赢得了项羽的尊敬,被称为“壮士”。樊哙当面解释了刘邦所为的原因,樊哙的解释得到项羽的赞赏:赐坐、赐酒、与一生猪腿。一个屠狗出身的武人发挥了出人意料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樊哙列传》中说“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谯让”即责备。刘邦充分发挥樊哙“莽夫”的作用,也是鸿门宴化险为夷的重要原因。

刘邦作为政治家的待人之道既表现在为自己阵营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也表现为对敌方阵营人才的态度和做法。刘邦“待人之道”的核心是依据自己集团政治需要和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的需要。以此为依据,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引为知己,言听计从,张良即属此类;为追求裂土封王、富贵荣华而投身本集团者,刘邦给他们实现理想的机会,在实现各自理想的过程中完成自己追求的大业,韩信、黥布即属此类;当亲情遇到“大业”时,刘邦以大业为重,不受世俗观念的羁绊,往往出其不意,化险为夷;对敌方阵营人员金钱收买的做法,也是其待人之道的内容之一,这是刘邦洞悉职业官僚通过服务政权实现个人政治、经济诉求这一特征,设计出的待人方案。刘邦的待人之道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汉书》卷1《高祖本纪》.

[2] 《史记》卷8《高祖本纪》.

[3] 《史记》卷8《高祖本纪》.

[4] 《史记》卷8《高祖本纪》.

[5] 《史记》卷8《高祖本纪》.

[6] 《史记》卷55《留侯世家》.

[7]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

[8] 《史记》卷7《项羽本纪》.

[9] 《史记》卷99《刘敬列传》.

[10] 《史记》卷91《黥布列传》.

[11] 《史记》卷91《黥布列传》.

[12] 《史记》卷8《高祖本纪》.

[13] 《史记》卷8《高祖本纪》.

[14] 《史记》卷100《季布列传》.

猜你喜欢

待人用人刘邦
日子
日子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季札挂剑
《群书治要》论用人:战略定位与导向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大腹便便
为什么叫“一把手”
“离任用人审计”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