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生命的本质

2019-09-10凌瑞亮

广告大观 2019年9期
关键词:耐受性干细胞调控

凌瑞亮

摘要:DNA理论在解释缤纷复杂的生命现象时愈发体现出其局限性,生物脑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疑难的生命现象,比如生命起源、癌变、衰老、遗传物质...泛滥的实验室操作有可能产生一些危险的因素,生物脑学说能为此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命调控中心;性状稳定

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生命,无可否认一定具有“脑”的特点;而电脑,以着多个集成电路和导线的组合,加以特有的程序,一样可以表现出缤纷复杂的“脑”的特点。笔者经过多年深入的研究发现,在生命体中一样存在着一个类似于电脑的网络系统,无论是高等的生命形式,还是低等的细菌、病毒。

1 DNA理论在解释生命现象时的局限性。

1.1.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而DNA的碱基只有四种,用仅有的四种碱基的“排列”来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勉强的。

1.2.DNA的双螺旋结构仅为DNA存在的空间形式,其结构本身与DNA的生化性质并没有什么关系,DNA的生化性质只体现在碱基的排列上。因而可以说DNA作为大分子,只具有大分子的一级结构,而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空间构象,而这一点与生命的复杂性是相对立的。

1.3.没有DNA的生命体(如红细胞、血小板等)却依然体现出生命现象,DNA理论陷入了困境。

1.4.DNA理论中的“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决定多肽链的空间构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比如朊粒感染。

*宏大的人类基因组草图,只是对蛋白质一级结构遗传信息的阐明,而基因的碱基序列只占全部DNA碱基序列的一小部分;而其它大部分的碱基序列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生化意义,它们的存在只是起到了一个降低“因微生物感染而侵入到基因”的概率。

*DNA在生命进化中的历史意义是:大大加大蛋白质的合成速率,使得高级别生命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2 蛋白质具有构建“生物脑”的资格。

(1)蛋白质的成分相当复杂,二十种常见氨基酸、少量不常见氨基酸,以及一些辅因子。

(2)蛋白质具有相当复杂的空间构象,不仅有二级、三级、四级结构,还能构建更加复杂的空间构象系统,在此特称为蛋白质的“超级结构”。

(3)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系统是蛋白质承载“生物性程序”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4)蛋白酶是一切生化反应的直接执行者。

3 生物脑的构建。

3.1.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构建单位,因此细胞的生物脑是最基本的生物脑形式。在细胞核的核骨架上镶嵌着许多个颗粒结构,这些颗粒结构的本质为蛋白质;各个颗粒结构借核骨架蛋白质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就是细胞的生命调控中心,特称为细胞的“生物脑”。在这里,每一个颗粒结构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集成电路”,多个“集成电路”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电脑”便是细胞的“生物脑”.因为生物脑具有脑的特点,如果颗粒结构局部受损,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细胞生物脑的功能。

另一方面,细胞生物脑通过“核骨架——核纤层——中间丝”系统和细胞质内的酶蛋白相连,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在这里,细胞质内的酶蛋白可以看作是辅助的集成电路,它的局部受损不会影响到细胞生物脑的整体功能。

*核骨架上的“颗粒结构”体现细胞生命调控中心的证据。

(1)DNA复制与RNA转录的关键酶都与核骨架有特定的结合点。

(2)只有锚定于核骨架的基因才有转录活性,成为成为常染色质;不与核骨架相连的基因因不被细胞“生物脑”使用而成为凝集的异染色质。

(3)一切生命体均具有“生物脑”,即“蛋白质纤维——颗粒——蛋白质纤维”系统,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细菌、病毒等。

*蛋白质链索的电阻值研究。(核骨架、核纤层、核孔复合体、中间丝、细胞间“缝隙连接”)

(1)蛋白质链索的电阻值与构成链索本身的蛋白质的活性密切相关。生物脑级别越高的细胞,链索蛋白的活性越强,蛋白质链索的电阻值越低。如神经系统,链索蛋白活性最强,蛋白质链索电阻值最低,以实现“多个细胞间功能的同步”。当链索蛋白衰老时,活性会下降,电阻值会增大。

(2)当细胞生物脑活性丧失时(即细胞死亡),活性越强的链索蛋白的活性丧失的速度越快。如神经细胞链索蛋白的活性丧失得速度最快,骨骼肌细胞链索蛋白活性丧失的速度最慢。

3.2.组织、器官的构建——更高级生物脑的形成。在细胞与细胞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缝隙连接”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多个细胞生物脑能够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生物脑A——核骨架A——核纤层A——中间丝A——缝隙连接——中间丝B——核纤层B——核骨架B——生物脑B

(1)对于一般的组织器官而言,各个细胞生物脑虽然紧密连接在一起,单并没有构建成更加高级的生物脑形式,只是相当于多台电脑连接在了一起,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功能。但局部细胞生物脑的受损不会影响到细胞生物脑群的整体功能。

(2)对于神经组织而言,各个细胞生物脑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更加高级的生物脑形式。“更高级生物脑”它的存在是以多个细胞生物脑的联合体为物质基础的。若局部细胞生物脑功能受损,就会严重影响到“更高级生物脑”的功能。

4生物脑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的探索。

笔者在很早以前就发现,生物界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普遍的规律——生物脑级别越高,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越差;生物脑级别越低,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越强。

4.1.对于同一个生命体而言,神经组织级别最高,对缺血耐受性最差;一般的组织器官级别居中,对缺血有一定的耐受性;皮肤和骨骼肌等组织级别很低,对缺血的耐受性却很强。

4.2.对于不同的生命体而言,越高等的生命形式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越差,越低等的生命形式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越强。人是最高等的生命形式,人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最差,包括对环境温度大幅波动的适应能力,冬眠的能力,对食物缺乏的耐受性等;一般的动物和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较强的;细菌、病毒和朊粒是非常原始的生命形式,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卻是极强的,尤其是朊粒。

5 对最原始生命形式起源的探索。

5.1.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逐渐地进行推导:细菌,病毒,朊粒,三肽,二肽……然后呢?是甲酰胺,而不是氨基酸。甲酰胺脱去一分子水即成为最原始的生命形式——HCN。酰胺键和CN三键是最原始生命的载体。

5.2.每一种生命体都存在两种生命形式,一种是生命力相对无限的“生殖性程序”,另一种是生命力相对有限的“体程序

”。高等生命形式中二者是相互分离的,而在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中,二者却可以是合二为一的。

5.3.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并不存在起源的问题,它们是相对“永生”的,有能量即可进行生命代谢,没有能量则进行长期的休眠。

由此可以推导出,宇宙中存在生命形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太阳系内各天体理论上都应该能发现生命所存在的痕迹,只不过——在条件适宜的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最终进化出了欣欣向荣的高等生命形式。然而,地球也会衰老,最终将会解体;到那时所有高等形式生命都将会灭亡(除非迁居至其他星体),而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将会被抛向太空,继续寻找它们新的宿主……

6 生物脑学说对一些重要的生命研究课题的解释。

6.1.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形成。信使RNA只能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而无法决定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的最终来源为,细胞生物脑,或者是核糖体的活性,或者是内质网中起加工修饰作用的蛋白酶的活性。

*人工的方法只能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只形成于生物性的程序。

6.2.在胚胎构建过程中,细胞分化的实质为:在细胞生物脑内输入不同的程序。当然这一过程需要以细胞生物脑的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为物质基础。

6.3.在“体外克隆”实验中所谓的“卵细胞胞质具有‘去分化’功能”的实质为:卵细胞生物脑内具有分化为胚胎的程序。成功的“克隆”实验,必须在“吸除卵细胞DNA”的过程中保持卵细胞生物脑的完整。

6.4.意识是什么?和“意识”有关的神经中枢即“意识中枢”是身体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意识是以“意识中枢”中所有神经细胞生物脑的联合体为物质基础的特殊的程序化的电现象。

*很重要一点,“意识中枢”中的每一个神经细胞之间必须以“缝隙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若“整体”为多个,则会产生“多个人”,“多个人”利用了“一个身体”的资源,比如连体儿等。

*人的“意识中枢”极有可能只在大脑的单侧建立,而大多数人为左侧。以进化的角度来看,“意识中枢”极有可能在额叶前面的脑皮层建立。

*对于同卵双生儿,当然他们是“两”个人,尽管他们的“意识中枢”生物脑极为相似。然后,随着“后天”的成长而在各自的“意识中枢”生物脑中输入不同的程序而会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6.5.关于遗传物质,DNA只是遗传物质的一小部分,“生物脑的程序”是更重要的遗传物质。可以形象地作一个比喻,DNA是遗传物质中的“硬件系统”,“生物脑的程序”是遗传物质中的““软件系统”。

*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它的遗传物质的“先天性”来源为受精卵的DNA和生物脑程序;而“后天性”又会不断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神经中枢会努力调节自身体细胞尽可能地去适应环境,而这一切的变化将会以程序的形式记录在自身的生殖干细胞的生物脑内,形成了留给下一代的“新”的遗传物质。

*即使知道了恐龙的DNA,也无法实现“恐龙复活”的神话,因为:(1)DNA代表的遗传信息太有限;(2)恐龙的“生物脑”的信息永远地逝去而无法获得,即使是刚刚逝去的物种也无法复活。

6.6.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的本质为蛋白质感染。

一切微生物皆有生物脑,其本质为蛋白质,其进攻其它细胞的“武器”为活性蛋白质,因此可以将感染的过程看作是微生物蛋白质与其它细胞蛋白质之间的一场“程序之战”。

6.7.细胞癌变的本质是什么?

在每一个生物体的正常细胞内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当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和代谢状态能够受到细胞的有效控制的时候,可以称这样的细胞为“正常”的细胞;当微生物对细胞的正常代谢开始产生出一定程度消极影响的时候,这时便可称这样的细胞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炎症的细胞(即一定程度微生物感染的细胞);当炎症持续发展,微生物不断增殖,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并且有逐渐丧失生理功能趋势的时候,便可称这样的细胞为癌变的细胞。

由此可见,细胞癌变的本质是微生物的严重侵入,导致细胞功能的严重受损以至于最后的功能的丧失。

7 专题讨论:

细胞在分化、增殖过程中,维系“生物脑程序”相对稳定的探索。

7.1.新生个体的一切新生细胞“生物脑程序”相对稳定的维系。

受精卵在胚胎构筑期为总的“设计师”;然后调控形成卵裂球,为“一级分设计师”;卵裂球调控形成内细胞群,为“二级分设计师”...依次形成许多级别的“分设计师”,直至最后形成完整的胚胎。自始至终,受精卵和各级“分设计师”都起着调控的作用,维系子细胞“生物脑程序”相对稳定,减少变异。很重要一点,受精卵的总设计师的调控作用始终都是存在的;其它“分设计师”的调控作用要么始终都存在,要么“中途”转为下一级“分设计师””。

当胚胎形成之后,受精卵的“使命”基本完成,自身移行为生殖干细胞进行自我“平行性增生”;对机体细胞分裂增生的调控转由中枢神经系统来负责,继续维系子细胞增殖过程中“生物脑程序”的稳定。

在胚胎构筑过程中受精卵的位置的推测:受精卵 → 卵裂球 → 内细胞群 → 脊索 → …→ 生殖干细胞

7.2.成体干细胞维系子细胞“生物脑程序”相对稳定的探讨。

(1)成体干细胞生物脑受中樞神经系统的严密调控。

(2)成体干细胞往往以“缝隙连接”形成一个相对的整体,因而成体干细胞生物脑得以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生物脑的集群”,共同维护所调控形成的子细胞“生物脑程序”的相对稳定,如同多台电脑连接之后具有更强大的功能。

*由于创伤等因素大量损失干细胞时,干细胞会进行“平行性”自我增生,而这对于新生干细胞“生物脑程序”的稳定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老”干细胞具有相对稳定的“生物脑程序”,是胚胎期各级“设计师”共同调控的结果。

(3)对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对细胞“生物脑程序”的相对稳定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假若以细胞体外培养进行“人体器官克隆”的话,则更是一个危险的因素,一则如此克隆出来的人体器官生命力很弱,二则克隆出来的人体器官中很可能会有一部分细胞生物脑中会有一些危险的可能会危及到其它细胞安全的程序。

(4)转基因的操作以及多种方式的细胞融合的操作,对于细胞“生物脑程序”的稳定而言都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5)在进化上,无性生殖进化为有性生殖的根本原因是:维系子细胞生物脑程序的稳定。无性生殖是单个母细胞调控形成一个子细胞,母细胞的遗传基因在传给子细胞时,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大一点;而有性生殖是两个母细胞共同调控形成一个子细胞,较不易发生基因突变。因而,级别高一点的生命体都是有性生殖。与此相类似,人类的近亲结婚有可能产生基因缺陷的后代,是由于近亲结婚干扰了两个母细胞共同调控形成新的子细胞的效力。

8 展望:

盲目的生物实验室的泛滥操作,加速了物种的融合,加速了微生物的变异,将会为危险物種的出现埋下深深的隐患。

英国,曾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英国,曾是世界上细胞体外培养、转基因操作、多种方式细胞融合等生物学实验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但同样还是在英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产生了让世人恐惧的怪病——疯牛病。

美国,生物学实验“发达”程度紧随英国之后,但很快也在美国本土产生了疯牛病。

日本,与美国生物学实验“合作密切”,后来也在日本产生了疯牛病。

韩国,与美国生物学实验的合作也是较“密切”的,结果在韩国也产生了疯牛病。

有一种假设,假如疯牛病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那么对于世界人类而言将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因为疯牛病是朊粒感染,是无法治愈的。假如世界生物学实验的泛滥操作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很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产生比疯牛病更可怕的怪病。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幸福荣耀超市)

猜你喜欢

耐受性干细胞调控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捐献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干细胞产业的春天来了?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巴氏醋杆菌核酸修复酶UvrA对大肠杆菌耐受性的影响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miR-29b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胃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