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服装风格考察
2019-09-10王一琳
王一琳
一、调查背景
魏晋时期的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构建了追求自然美的审美风格,形成一种充满情趣、向往自然优雅的人生态度。随着形而上学的兴起,士人们不仅注重自然的外在美,而且追求精神自由之美,这是文人对腐败政治和肮脏社会现实的斗争和否定。这些新的审美观念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暴,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时尚风格,服装风格。因此对人的评价不再局限于道德品质,还转向对人的外表、衣着和精神气质的评价。由此可以总结出魏晋时期服装的主要特点多为粗服乱头,褒衣博带,飘忽欲仙。但对六朝的衣着概述多见于文献记载,因此本次课程以六朝服装风格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出土文物研究,对魏晋服装风格上做出考察。
(一)调查对象
南京市六朝博物馆。
(二)调查目的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魏晋名士优雅洒脱风流不羁的风度与其他国家的名士有所不同,六朝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以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朝代为主题的博物馆,馆中藏有大量出土文物,对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风貌以及文人风流非常有参考意义,希望通过考察南京市六朝博物馆,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韵,服装风格,学习如何将古代服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法: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六朝服装风格,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资料研究分析六朝风格和现代女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定性调查法: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六朝服装风格并取得相关资料。
二、六朝博物馆概况
南京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汉府街,与总统府毗邻。馆内有大量考古文物和资料,布置了六朝帝都、千古风流、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个展览,并在负一层保存了建康城墙和六朝时期建设的大型排水设施。系统地描绘了六朝建康城建设的兴盛和发展以及六朝的都城规模和布局。
三、考察主体
实地来到六朝博物馆,博物馆的大厅非常简洁,主题明确。一进大厅,便能立刻感受到光影的变化。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写有六朝名称的彩带上,使六朝博物馆不像传统的博物馆那样死板严肃。本次考察刚好赶上了南京市博物馆与六朝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古道今承—张清雷玉雕作品及南京市博物总馆藏玉器联展”经过了解张清雷是当代南京玉雕行业的代表人物。其玉雕作品以返朴为主旨,走汉玉风格,又博采明清工艺,兼用南北之长。张清雷的创作是在古人基础上简化,作品形态或怒吼,或低鸣,或奔放,或嬉戏展现出古韵新貌。在简明大气,融入现代美学造型的背后,彰显琢玉者的品性,对学习如何将古代服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非常有借鉴意义。
二层展示了六朝时期的陶俑,男女老少形态各异,陶俑的造型印证了文献资料里描绘的六朝时期的人物服饰特点,宽袍大袖,上俭下丰。女子的着装服式对襟,领与袖装饰边缘,腰间围着围裳,使腰部趋于内敛,充分展示了六朝时期人民日常生活状态。二层按照瓷器、塑像、书法三个主题布置展品,为观众呈现了魏晋物质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三个侧面。六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但由于这个时期战乱频繁使得流传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碑刻和墓志铭,展示的书法中名人墓志占了很大的比例。
三楼最值得关注的是竹林七贤的错板拼图,与南京博物馆馆藏的竹林七贤画像砖比多了一分现代感。错版的“竹林七贤”拼砖画上的线条的流畅,无论是人物的动作神态,还是衣纹的描绘,都张弛有度、十分生动。最后来到的是负一层,映入眼帘的是红墙上的瓦当,每一个瓦当上都有不同的花纹。有的是几何纹,花卉纹,还一些人面纹的瓦当,表情神态各异,六朝博物馆的LOGO便是由人面纹变化而来的。负一层还有以文物展现的魏晋时期社会生活样貌,食用的散、足下踏的木屐、出行的仪仗、日常饭食、剪刀、熨斗、饰品应有尽有。最具有参考意义的就是六朝时期的“衣物疏”衣物疏是中国古代一种丧葬文书,记录了死者随葬物品的清单,其中包括衣物的名称,种类,数量等内容,可以直观的展现六朝时期的衣食住行。
四、展厅布局分析
展馆布置充分体现了六朝风尚,充满艺术感,展厅设计凸显园林风貌,移步换景。还巧妙运用了现代科技的光影,不仅仅可以参观陈列的文物,各个展厅的装修布局都是不容错过的风景,灵活运用古韵的光影,屏风和隔板,白布为纸,竹影作画,塑造出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充满意境。游览展厅仿佛穿过古门来到了六朝时期,与古人共赏这一轮明月。
五、展品分析
六朝博物馆中的一些展品对于确认六朝服装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是负一层所展示的六朝衣物疏以及衣物饰品鞋履的文物,以及二层展示的六朝人物陶俑,画像砖等。从六朝衣物疏中可以看到六朝时期人民衣物的大致风格,而六朝陶俑系列更是研究六朝服饰文化的重要例证。
从六朝衣物疏以及出土文物上看,随葬的服饰用品大多数是墓葬主人生前用过的,但有绝大部分是各色纸制作而成的代替品,所以并没有流传下来许多的具体衣物,只能从现存的不容易损坏的钗环木屐中看出六朝人的生活情趣。从画像砖上看,刻画的人物衣服线条流畅,大袖口不收缩而宽敞,衣身宽松,被刻在墓室的砖上,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趣味,以及对悠闲自在,回归自然理念的认同,体现出一派飘飘欲仙,率性而为的文人风貌。从陶俑上看,尽管年代久远,一些经典的衣饰特点仍然清晰可辨,并且从画像砖的二维转向三维的展现,可以观其服装形制是没有添加任何装饰手法的舒适飘逸,随意放纵,女子多为交领,上俭下丰,头戴冠,男子袖大过半身。西晋以后少数民族上衣下裤逐渐流行,较之汉族服制更为轻便。传统来讲,衣襟左掩还是右掩是区分中原地区及周边民族的一种方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典籍记载那样,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民族和文化的相互借鑒与融合,左衽或右衽已经不是区分胡服的主要标志。
六、总结
六朝文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群体。他们的文人风度与当今人们想要脱离快节奏生活,拥抱平静生活的精神不谋而合。关于魏晋时期服饰的研究和创新应用并不多,资料显示,魏晋时期服饰艺术的概念模糊,具体形制不明确,这可能与当时民族服饰大融合以及战乱有关。六朝博物馆的馆藏虽不如南京博物馆的多,但贵在精,专注于展示六朝风格的展品,并着重展现六朝的风貌。所以本次考察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服装文化有借鉴意义,而且对探索魏晋服饰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也很有作用。在这次考察中,我了解了六朝文人的精神形象,学习了贝氏建筑移步易景的设计手法,并且学会了如何将古典元素应用于当代设计的设计手法,对于今后的学习实践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