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是灵魂的抵达

2019-09-10张淑清

旗帜文摘 2019年9期
关键词:纸质心灵农民

张淑清

我是一名农村女子,我们姐弟三个,我是老大。父亲是朴实憨厚的庄稼把式,没读过几天书,靠侍弄土地给人打短工养活一家人。但父亲酷爱读书,他自生产队劳作回来,隔三岔五会变戏法似的,掏出一本小人书,有画面有文字的那种。吃了饭,午休时间,父亲歪在被垛上看。等父亲上工走后,我们轮流翻看,那些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常常赚取姐弟的泪水和欢笑。我记得父亲借来几部长篇《艳阳天》《红楼梦》等,都是原版的线装书,闻着墨汁味儿就忘了饥肠辘辘。我喜欢上阅读,最要感谢的人便是父亲。

那时候,乡里有一家图书室,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就学会骑自行车,约伙伴去图书室借阅图书。父亲虽然是斗大字不识一箩筐,却舍得捏出几张皱巴巴的散发汗味的毛角票子让我们办借读证。

借来读物,每每守着一窗夏日的蛙鸣,一地皎洁的月光,坐在土炕上,撑一盏煤油灯夜读。

阅读成了一种习惯,哪天不读就丢了魂似的,睡不著觉。农村的生活单调枯燥,我深深牢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关于读书的至理名句。

想来自己倾情一生的写作,也是在閱读中开始的。

田间地头,傍着桑阴学种瓜。劳累了一天,能使心灵安静下来,读书是唯一的选择。灯影底,一杯菊花茶,一本书,墙边鸣唱的蛐蛐,半敞开的纱窗,溜进来的风轻轻吹动的页面,那份天籁令人充满无限的惬意与幸福。

以至于这种对阅读的执念,到了碎片化阅读、手机承载所有信息的时代,依旧在我的心底安然地生长。

原来一直把城市当作诗歌与远方,渴望通过读书蹚出这片沉重的土地,没想到我最终还是嫁给了村庄。不过,我的阅读习惯不曾改变,加上农村也实现了柏油路,路路畅通,村村都安上了电话和电脑线路。我用稿费买了一台电脑,写作更方便了。手机和电脑连线,建了QQ和微信。如此一来,不仅走出了村庄,与外界接轨,文章也是雪花般满天飞舞。2017年年末到现在,我已发表四百多篇豆腐块儿,这一切归功于平时的阅读,以及日累月积的创作练笔。在大部分人恋上手机阅读的今天,我仍坚持纸质书刊的阅读。我的床头总是摆放着一摞书籍,每年锲而不舍地订阅几种杂志报纸,《小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散文选刊》,等等。我和爱人都是农民,他常年在外打工,撂下土地和老人孩子需要我照顾。我养鸡养猪,伺候老小,侍弄田地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写字。

阅读是灵魂的抵达。我粗浅地感受到,一天的光阴中,如果不读上一会儿书,写点笔记,我是十分寂寞的。乡下的岁月,春华秋实,记录下岁月的点点滴滴,通过阅读努力提升写作能力。阅读的范围广了,视野也开阔了。以前很纠结自己的农民身份,千方百计地想摘掉农民的标签。有次去参加市电视台举办的散文大赛颁奖典礼,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方问我,作为一个农村女人,你能把文学梦变成现实的成绩,靠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阅读。几百名参赛作者,只有我是农民。我获得了大赛特等奖,五千元的奖金。那一刻面对台下涨潮般的掌声,我眼含热泪,对我农民的身份没有了厌恶,甚至觉得自豪。

阅读是灵魂的抵达,也是让一个人内心充盈、山高水长的筹码。阅读纸质书籍,心灵更沉实,仿佛与作者在进行一场促膝交谈。字里行间绿着撰书人的思想平原。多年前,一家人守着一盏如豆的灯晕,共同读一本书,脉络间流淌的全是书香与亲情的暖。

一个成功的作者作家,离不开阅读这个桥梁。在全民化手机阅读大背景下,我行我素,坚守我的纸质阅读,用心灵书写我的人生。好在,付出必然有收获,在村庄的大街小巷,在那个叫南河屯的地方,我成了唯一一个靠写作赚生活费的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 张琳琳

猜你喜欢

纸质心灵农民
耕牛和农民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指导小学生纸质阅读的研究
农民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电子疲劳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心灵小语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