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项目教学法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9-10温灵吴丽莹梁凌
温灵 吴丽莹 梁凌
摘 要: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输出具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是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工作室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创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也能为学生将来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工作室项目教学法训练的同学,在毕业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水平普遍高于其它同学,他们毕业之后也完全有能力独立创业。
关键词:工作室;项目教学法;创新思维能力;文传影视工作室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模式——以大学外语类、管理类、艺术类学科为例”(2017SJG05)阶段性成果。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借鉴发达国家成果经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但创新能力仍然不足,许多核心知识与技术仍依赖发达国家的输出。我国若不尽快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则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创新也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中逾千次提到“创新”一词,他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1]。影响青年人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个人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输出具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成为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式死板、缺乏实践环节等问题,难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应有的释放与发展。在这种僵硬、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育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无法胜任社会工作,这样的教育模式也导致了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现象。我们应该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与改进,探寻能够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新闻学专业文传影视工作室为例,探讨大学工作室项目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优势。
二、工作室项目教学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通过实践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美国创造学之父亚历克斯·奥斯本认为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水平可以经过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提高,而这种训练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却是非常稀缺的。教育应该允许学生有犯错与冒险的机会,他们的好奇天性与探索精神和自身的禀赋才会发挥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才能先以潜能的形式随身携带,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激发出来,例如“建造房屋,才能成为营造者,弹奏竖琴,才能成为琴手”[2]。由此可见,实践在整个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工作室的意义
大学工作室是学生的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加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实践,有利于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工作室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可以适当弥补课堂实践不足的缺陷。
以笔者指导的文传影视工作室为例,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创作与项目制作。学生可以参与工作室老师主持的省级、校级项目,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参加比赛、完成校级项目。学生参与工作室实践有利于积累自身实践经验与成果,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老师指导工作室有利于提升教学业绩和科研成果。工作室既可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
(三)付出与收获
学生需要投入大量课余时间参与工作室的项目制作,老师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指导与培养学生,学校则要提供工作室场地和购置设备、办公器材等。工作室设备比普通教学设备更专业,并且主要由指导老师负责管理,工作室学生申请使用工作室设备的流程比申请使用普通教学设备的流程要简化。
文传影视工作室文创产品项目成果展示
三、以项目教学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方式
(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步骤
文传影视工作室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主要由三个步骤构成: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
激发创新欲望主要分为拓展视野和激发灵感两方面。拓展视野包括观看艺术展览、欣赏优秀作品、进行专题调研等,目的在于开拓眼界、提升审美水平。激发创新灵感包括感性和理性两种思维方式:感性思维注重直觉和想象力,主要根据个人对事物的直观感受作出联想,让灵感闪现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灵活性、无定向性特点。理性思维则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条理性、判断性等特点。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再通过理性思维对闪现的灵感进行筛选,综合考虑其价值与可行性,便能梳理出成熟的创新方案。
培养创新思维涵盖技术、哲学、经验三个层面。技术层面指基础技术训练,包括完成创作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例如完成摄影创作要掌握拍摄、灯光、后期制作等知识与技能。哲学层面指对深度意识思维的培养,即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哲学、美学相关书籍,拓展其思想广度与深度,提升其人文素养,锻炼其哲思能力,使其在看待事物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经验层面指让学生基于所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定期创作,以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并积累创作经验。英国怀特海教授(Alfred North Whitehead)认为培养,与保持被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时,教育者应该使被教育者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即不要陷入僵化的思想,并通过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循环的发展,最终使受教育者养成一种专业领域“完美意义上的风格”[3],即在经验层面达到成熟。
创新方法运用分为发散、整合、细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基础才能建立起来。发散阶段主要运用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发散思维亦名扩散思维或辐射思维,指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具有灵活性、多感官性特点,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力,尽可能地提出创新点;批判思维指对既定事物进行合理、全面、深刻地思考,鼓励学生打破既定思维,进行多方验证,形成辩证思考的习惯。整合阶段即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创新点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现有零散、琐碎、无条理的创新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清晰的思想脉络。细化阶段即在整合阶段的基础上对思路进行提纯,深度解决细节问题,对各种细节的可能性进行预判,要求学生具备充足的经验与风险把控能力。细化阶段相比发散、整合两个阶段,需要更冷静、更深入的思考。
(二)从创作训练到项目制作
由于工作室不同年级学生成员的状态各不相同:大一、大二学生课业繁重,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承担重要工作;大三学生实践能力与经验较强,且课业压力相对较轻,能承担重要工作;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实习等问题,参与工作室实践的时间精力有限。因此,工作室指导老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施行不同的培养方式:注重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培养,重用大三学生,尊重并理解大四学生面临毕业的忙碌。
文传影视工作室对大一、大二学生采用创作、展示交流、总结经验三个环节构成的循环训练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求他们每个月完成一组创作,并公开展示作品。工作室公开展示作品的方式有网络展示、小型分享会两种方式;网络展示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作品,并获取观众的评价与建议;小型分享会则是公开活动,人数一般控制在三十人以内,以方便交流和培养新成员。学生完成创作后会在老师的建议下将作品投稿参加合适的比赛。
工作室大三学生可以承担正式的项目制作,他们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校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于他们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申请项目的通过概率较高。一个校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制作周期一般是一年,项目组除了以大三学生作为主持人,通常还会带上几位大一、大二的学生作为组内成员。
(三)培养效果评估
笔者为了评估文传影视工作室项目教学法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向本专业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81份问卷,其中在校工作室学生19名,已毕业工作室学生5名;在校非工作室学生47名,已毕业非工作室学生4名;工作室指导老师6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校工作室学生中,85%创作频率为至少两周一次,40%遇到场地、设备、方法困难,60%有开创或参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的經历;已毕业工作室学生中,60%仍从事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20%自主创业。在校非工作室学生中,仅有18%坚持至少两周完成一次创作,100%遇到场地、设备、方法困难,19%有开创或参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的经历;已毕业非工作室学生中,70%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0%自主创业。指导老师中83%认为工作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于非工作室学生,他们评估工作室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比例为48.5%。受访的所有在校工作室学生和已毕业的工作室学生中,94%认为工作室项目教学使其创新思维能力有明显提升,并且表示接受工作室项目教学使其实用技能、作品质量、组织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也能为学生将来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工作室项目教学法训练的同学,在毕业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水平普遍高于未经过训练的同学,他们毕业之后也完全有能力独立创业。
笔者总结,创新创业项目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尤为突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创新创业项目属于商业项目,以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出发点,以盈利为目标,因此学生在制作此项目时必须提升自身专业水平;2.从项目构思到项目运营,学生们参加项目制作的整个过程,因此能够从中积累很多实践经验。
四、结语
虽然文传影视工作室项目教学法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指导老师经验不足、师生时间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如工作室指导老师都是博士、硕士毕业之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企业从业经验,对市场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制作时容易造成低效率、资源浪费;老师平日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指导学生,学生的学习课业也紧张,要抽出大量课余时间参与工作室项目制作也很困难;学生在加入工作室之前接受的学校教育偏于理论,实践经验不足,即使有些课程包含实践环节,却因为班级人数多、指导不充分、器材不充裕、时间不充裕等原因,导致其实践水平不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7-28.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赵晓晴,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4.
作者简介:温灵,硕士,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哲学美学、摄影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吴丽莹,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梁凌,硕士,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