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生态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优化分析
2019-09-10刘运起侯世伟
刘运起 侯世伟
摘要:本文对基于经济生态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优化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经济生态圈与环境设计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原则,最后提出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关键词:经济生态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念;原则;创新优化策略
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一个热门的行业,尤其是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它更彰显了突出的艺术与生态价值,因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基于经济生态圈的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格局,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基本理念,而如何在此前提下提升设计效果,值得思考。
一、经济生态圈与环境设计概述
(一)经济生态圈
经济生态圈的概念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而提出的,它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多重目的。所谓生态圈经济,即是指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共识的背景下,以全球范围内的全产业链合作为基础,政府、企业、投资者、消费者、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一个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圈”,进而在提升全社会经济发展总值基础上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在现代社会,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其落脚点在于打造更优质的生态环境。由于环境设计必然要处理好功能和美学、人与自然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冲突关系,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建筑的实际性能需求、其自身的可重构性等加以把握,根据建筑工程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做出科学的规划,对当地的水体、山地、林木等加以构思,使工程与之和谐共存,进而实现人文与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不仅如此,还要考虑环境设计为人服务的宗旨,在降低工程建设的环境污染系数与资源消耗量的基础上,改善建筑的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体验。
(三)生态文明观与环境设计关系
如前文所述,不科学的环境设计、盲目的工程开发与建设,会导致生态破坏,因此设计师需要对自然、人文景观和群众生活保持均等的关注与关怀。认识到生态圈经济大势与具备生态文明意识的设计师,无疑能打造更为优质的、更具可持续性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一)以人為本
由于环境设计必然要以人的需求与体验为导向,因此设计师就必须具有人文意识,利用现代科技与当代环保理念,打造更具精神享受的美好环境。具体来说,设计者要对自然环境中所存在的诸多生态要素进行全面了解与综合运用,将其与人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打造外观优美、极具生态价值的宜居环境。在材料、工艺等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然资源,利用绿色天然材料对室内外环境加以设计、装修,进而达到节能、环保、健康的目的。
(二)绿色环保
在生态经济圈模式中,考虑绿色环保是必然要求。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可以使得环境设计借助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效果,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打造美丽环境。且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简约主义蔚然成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以参考这样的理念与模式,尽可能降低对多种复杂材料的消耗,打造简洁、明快的视觉效果,使人更好地得到放松——将绿色植物移入室内、用天然材料装饰室内,都能起到良好的节能环保目的。
三、基于生态经济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土地资源成为工程建设的基础资源,而土地资源紧缺也构成了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基于生态经济圈对环境进行设计,就要求设计人员对当前现有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和面积大小等做全面的把握,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编制出科学的设计方案,对主体工程进行合理安排,同时通过构建小草坪、小花圃等小规模工程,对土地进行充分利用,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
(二)对景观形式进行合理规划
现阶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城市或地区发展水平的一大标志。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景观形式极其重要,关系到环境艺术设计的环保功能能否实现。因此,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艺术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进行合理规划,摒弃一些成本高、耗能高、占地面积大的环境艺术设计。比如喷泉是环境艺术设计常用的元素之一,在进行喷泉设计时,很多设计人员盲目追求所谓的壮观,设计出一些占地面积大、耗水量大的喷泉,与现代生态文明相背离。设计人员设计喷泉时,应当对周围的环境、人流量等情况进行调查,设计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喷泉,避免水、电等资源的浪费。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基于经济生态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优化的探讨,意义重大。效果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生态圈经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二者概念及其彼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态经济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策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对景观形式进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 任远;基于经济生态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优化分析[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年10期
[2] 孙频;任雷鸣;煤运大改:一个企业在时代里的体温变化[J];山西青年(新晋商);2008年09期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