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2019-09-10周莹燕
摘要: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完善,但与一些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现状,和对一些先进外资银行的风控理论、管理方法的调查分析,试图寻找一些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的方法,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简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在2008年之前都要大大高于国际同业的平均水平,信贷风险居高不下,我国监管当局也一直采取种种措施力求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额与相对额。在不懈的努力之下,我国商业银行自2008年以来,力克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波动、地震等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使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有了大幅的降低,已经处于业界公认的较低风险的水平。
(1).不良贷款水平不断降低
作为考核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良贷款,一直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近几年经过不懈的努力,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不良贷款的绝对数与相对数都有较大降低。
(2)结构性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凸现
近年来,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正在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即贷款对象集中化、贷款行业垄断化,例如以我国的支柱行业——房地产行业为例,向商业银行借款已经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从1999年开始房企开发一个项目所需资金的20%以上都是由银行来提供,并且比重逐年上升。房地产投资绝对额也是连年快速上涨,银行的放款速度亦明显高于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今年4月份以来,由于房地产调控新政的频频出击,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预期不明,使得银行信贷经营波动风险增大。而信贷门槛的不断提高,一旦外部环境收紧,或者房地产销售资金回笼速度减慢,部分高价拿地过度依赖信赖杠杆的风险型的资金链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安全性将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3).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现状
近几年来,存款的活期化和贷款的长期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问题,存贷款期限差距逐年加大已是商业银行不能忽视的问题,存贷期限差距拉大的结果是直接增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由于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而贷款期限的延长,使遵循谨慎原则和一向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积累了更加巨大的潜在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信息的不对称是银行在信贷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称,双方在信贷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 “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当银行与借款者签订了贷款协议后,委托代理关系随即形成。在这种关系中,通常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是借款人,而相对的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就形成了。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结果就是”逆向选择风险”。它发生在信贷关系形成之前。而由于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造成他人损失的”道德风险”,则发生在信贷关系形成之后。这种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形成的信贷关系,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使得商业银行信贷活动风险与收益并存。
(2)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信用水平由于其收入的波动而相应改变。当取得借款后,一部分借款人由于收入的减少或暂时失业等原因,导致了不能按期偿还借款,或者虽然有还款能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故意拖延还款,导致银行贷出资金遭受风险。而目前我国央行的征信系统尚未完善,借款人的一些信息尚未完全纳入,所以尚无法借助其进行信用调查。在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之前,银行很难对借款人的资信做出全面且可靠的衡量。另外,由于存在借款人收入的不透明问题和不完善的个人征税机制,导致了对借款人的财产和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其信贷信用等资信状况,银行还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3)融资主体行为的有限性。在现实中存在着三种融资方式:谨慎的融资行为;冒险融资行为和”庞资”融资行为。金融主体由于各种主观需求而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如果从资金的安全性方面考虑,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谨慎的融资方式;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一般会倾向采用冒险的融资方式;伴随着投资情绪的高涨,冒险的融资方式的滥用,不断增大的信贷需求,信贷规模快速膨胀,最终导致企业投资成本逐渐加大,直接导致了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投资者选择“庞资”融资的方式,即前期融资产生的利息由后期筹集的资金弥补,借新债偿旧债。我们知道现值与长期利率为反比率关系,当长期利率上涨后,资产现值应声下降,投资将会变得无利可图。而此时投资者无法获得与其投资的高风险项目相应的收益,很有可能无力偿还债务,对银行来说,贷出资产将会面临不可回收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
随着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扩大了银行业务范围,加强了抗风险能力,績效考核机制的完善。但是每年依然有大量不良贷款无法收回,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内外部环境是造成缺陷的客观因素。首先是内部体制不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采用老旧的定性分析技术,而定量分析技术落后。在内部控制上,容易犯的一些错误比如理解和认识存在不一致、组织架设不合理、部门牵制不够、控制管理缺少独立性等。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信贷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审慎基础的会计制度、缺乏现代化的监管信息系统、问题银行处置方式非市场化等。
第二,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制约着商业银行发展风险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作为信息数据流通量巨大的银行,更加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早期的系统软件是由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各有一套维护和开发方式,因此难以互相兼容。即便是现在,银行对于其软件的研发投入相比其他业务支出少的可怜,管理层亦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银行很难应对现今极其多变的IT和商业环境,难以有效处理海量的客户数据和满足复杂的来自业务一线的需求。
第三,信贷风险的分散管理,使得各个业务部门缺乏沟通,我行我素,没有很好的协调统一进行管理,导致了决策效率和决策能力低下,各项决策不能及时落实,因而不能在风险暴露前识别和化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初步实现了客户数据、交易信息的融合,但纵观这种粗放、初级且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的简单融合,将会给信贷风险的度量增加新的难度,而且难以应用相对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与计量方法。
二、我国商业银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企业资信评估测算体系
要控制银行信用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首先要做的就是评价借款人资信状况。全面的借款人资信调查报告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决策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依据。所以银行应加强信用风险评价和测算方法的研究,尽早发现高风险的贷款。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信贷风险分析方法是以主观分析为主的定性分析法,例如专家分析法,这些分析方法的局限表现为缺乏量化标准,且主要依靠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考查的因素不全面等。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依据现有的理论方法和客观环境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估测算系统。
(二)加强对国家各种调控政策的研究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直接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包括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因此银行应当密切关注各种国家经济、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变化,依照政策导向办事,坚持政策为导向,来防范风险的发生。根据国家各项行业政策的变化,加强信贷投放的跟踪分析和授信后管理,控制对应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加强风险监测,规范贷款操作,将”压力测试”引入风险管理,未雨绸缪制定应对危机的策略。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第一,授权审批与内部稽核制度的相互配合;第二,规范信贷业务操作制度;第三,完善信贷市场退出的途径。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设立信贷委员会批准制,限制授权权利,权利义务相对统一明确,并且保证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完善非现场稽核制度。将信贷审批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分离,由专业人员负责,并加强贷后的控制与监督,确认资金的使用流向。最后当信贷退出需要选择合适的机,一般来说信贷退出比較适合的时机是在借款企业由成熟期转向衰退的临界点,因为此时企业贷款形态通常为关注类,企业亦容易寻找新的信贷资源,退出成本相对较低。
(四)实行风险分类管理,改进风险管理流程
由专门的风险管理控制部门和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将所有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和实时监控,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一般可以以下分类进行分级管理:由高级战略管理层负责最高级的总体的风险控制;内部稽查与审计部门则负责中高层及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控制;流动性风险则交由资产管理委员会通过财务部进行控制;另外,重大的授信业务的信用风险控制应独立出来由信用审查委员会统一负责监管。
在风险流程管理上,应对目前通行的”四级经营、四级管理”流程进行改革,该流程管理方法存在诸多的弊端,所以应通过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调整,实现风险管理的垂直化、扁平化,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五)坚持风险导向原则加强业务监管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中,必须坚持对风险的实时监控,充分发挥银行的监管和内、外部审计作用。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对公及零售业务,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新形势下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一些风险隐患存在,审计评估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盲点和空白。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可以在年度审计计划的安排上,应侧重于公司贷款和零售贷款上。对一些内控较差、或者内控状况下降、风险隐患较高的借款人,商业银行在审计时,可对授信业务进行一些专项审计,或者考虑进行交叉形式的现场检查审计。要协调前、中、后台的配合,针对重要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明确审计程序、最大程度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邓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0期:pp.51-52
[2] 李炬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0年,第2期:pp.81-82
[3] 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刘大远,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6期:pp.38-39
作者简介:周莹燕,(1990-)女,本科,江苏苏州,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单位:东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