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形态的传播方式对民国新女性艺术的推动
2019-09-10周宇超
周宇超
摘 要:民国时期新女性艺术的崛起离不开现代形态的传播方式的影响和推动:首先,美术期刊成为了宣传女性艺术的重要载体;而美术社团作为民国女性画家群体兴起的重要标志,对民国女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现代化的美术展览模式是促进女性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综上,从传播学的角度解析民国女性艺术传播的具体内容,探究民国女性艺术的传播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艺术;传播;美术期刊;美术社团;美术展览
20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方面是社会制度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下文化艺术的转型。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艺术形态,始终都处于动荡不安、矛盾纷出的状态。首先,随着民国时期“女性解放运动”和“兴女学运动”的兴起,新式女子学堂在中国各地络绎兴办。昔日被传统封建礼教禁锢的她们受新思潮的影响,如今可以迈出双脚走出闺阁,甚至踏出国门,在寻求新思想拯救国家的同时探索西方现代绘画技法,这是中国女性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壮举。其次,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留日人员的增多,日文书籍报刊被翻译从而引入中国。通过王国维、刘师培、鲁迅等人的主导,以及在李叔同、梁启超、蔡元培、黄宾虹、邓实、姜丹书、何香凝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美术”“美术博览会”等词汇和概念随之引入国内,并通过开设美术学校、创办美术期刊、举办美术展览会等途径传播,逐渐被社会接纳。随着社会的变革,知识女性逐渐觉醒,开始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艺术领域就是其中之一。她们在学习美术课程的同时,还在促进中国美术发展方面与男性艺术家做出了同样积极的贡献。综上,外部的推动加上内部的变革需要,从而总结出民国时期女性绘画传播的三种方式。
一、美术期刊对民国女性艺术的推动
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美术期刊也呈现出向现代性的转变。民国初期新式书店、出版社的日益涌现,以及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的引进,共同促进了近代画报、画刊事业的繁荣。同时西方女性思想进一步提高了美术期刊在传播女性艺术中的作用。在此期间,美术期刊作为民国女性画家艺术思想的重要传播载体,成为了连结女性绘画爱好者的纽带。民国美术期刊中的女性创作者一方面探寻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与边界;另一方面也在尝试厘清男性艺术与女性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她者”的视角介入美术期刊之中,在东西方艺术的交错、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转变、男性与女性绘画艺术的差別之中,探索民国女性艺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定位。
民国时期,女性画家通过美术期刊传播女性艺术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女性画家可以参与学校创办的官方美术期刊,如蔡威廉曾先后参与1928年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编辑出版的《亚波罗》(Apollo)、1931年杭州西湖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出版发行的《亚丹娜》等美术期刊;其二,女性画家也可以参与美术社团独立创办的美术期刊,如顾青瑶参与发起了由“上海中国书画会”发行出版的《国粹月刊》,潘玉良先后参与了“上海艺苑研究所”编辑的《艺苑》、“摩社”出版编辑的《艺术旬刊》以及“中国美术会”发行的《中国美术会季刊》等。而女性画家在美术期刊中传播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女性画家经验谈
1929年4月10日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正式开幕,《妇女杂志》第十五卷第七号为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号。其中专辟女性艺术家专栏,介绍了民国著名的24位女画家,她们是潘玉良、唐蕴玉、吴青霞、蔡威廉、冯文凤、杨雪玖、陈小翠、金启静、金耐先、洪景漪、吴畹兰、陶粹英、梁天真、蔡绍敏、李酉、周丽华、杨缦华、吴佩章、王伊茹、方君璧、方匀、方于、翁元春、王祖蕴。并发布了多篇有关女性艺术的文章:金启静《女性与美术》《艺术世界性的过去和将来》《艺术途上的彷徨者》、陶粹英《女性发育美与人体美书法》、潘玉良《我习粉笔画的经过谈》、唐蕴玉《寸感》、俞慕韩《艺术的删略》、裘练吾《与吴佩璋女士谈艺术》、顾青瑶《金鸳鸯印室赣游小记》等。此外,还刊载了12幅女性画家的艺术作品:何香凝《崇山积云》、李秋君《湖肪延秋》、杨雪玖《枫林策杖》、李酉《自然风景》、蔡威廉《肖像》、何香凝《虎》、梁天真《郊原》、唐蕴玉《静物》、金耐先《孩童》、潘玉良《灯下卧男》、蔡威廉《自己写照》、冯文凤《隶书对联》、顾青瑶《青瑶印存》、王静远《中山先生像》和《女像》。是年,真善美女作家号中也发表了多篇女性画家的创作经验谈,分享了其在绘画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与感悟,包括关紫兰《水仙》、翁元春《静物》、潘玉良《黑女》、方君璧《李女士像》、方于《人像》、唐蕴玉《清影》等文章。
如前所述,女性画家对于其学艺经历及思想观念的阐述,以及对女性艺术现状的反思和女性艺术发展方向的考察,都为民国美术史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首先,民国时期的女性画家已经开始思考女性与社会、女性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并且受到西方女性思潮的影响,她们意识到中国女性画家群体的崛起,要从女子的权利解放着手,争取与男性自由平等的教育权利,才能摆脱依附男性的附属地位,以此寻求经济独立与人格独立。金启静在《女性与美术》一文中论述了女性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女性有美术天赋之特殊本能”“女性美具有消减暴戾的福音”。金启静基于对西方维纳斯、圣母、天使等女性形象的解读,在西方女性形象的对应和参照下,探求女性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立审美与艺术才能。同时,金启静还在文中论述了社会、女性、美术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我国女子不幸受到了礼教的束缚,不能以女性自身的审美观念表现艺术,无形中淹没了很多的天才”[1]。因此,金启静认为中国女性艺术的崛起,首先需要获得教育权利的解放,获取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地位。另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尤其在“科学崇拜”的历史语境中,美术领域也出现了“西方主义”和“传统主义”两种不同艺术取向的阵营,而女性艺术则在这场艺术观念的交锋中逐渐崛起,并形成了自身独特且先进的艺术观念。
其次,女性画家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看法和见解。金启静在《艺术世界性的过去和将来》一文中,详细地阐述了西洋绘画与中国绘画之间的异同点,并且提出了具有“融合主义”特征的艺术观点。金启静认为,东西方艺术并没有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是二者在表现方法和文化艺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西洋美术是“自然的表现物,是现实主义的表现物,美学的趣味多于哲学的趣味”,而中国的美术是“象征主义的,或是超自然主义的,哲学的趣味多于美学的趣味”,更多追求绘画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境表现。最重要的是,金启静早已意识到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中国近代艺术在取法西方绘画技法的同时,中国美术同样也影响着西洋美术的现代化转变。因此,金启静提出近代世界艺术的发展将会打破国家、性别的障碍,成为走向“世界性”的“人类”艺术。金启静这种对于东西方艺术的见解,极具现代意识,完全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国粹主义,倡导东西方艺术融合发展。这也证明了女性对于美术具有的天赋和才能,以及对于美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感应。除此之外,女性画家也发表了系列有关绘画创作经验的文章,如陶粹英《女性发育美与人体美书法》、潘玉良《我习粉笔画的经过谈》、唐蕴玉《寸感》等都是创作经验谈。用自身的学艺经历与创作历程来解释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的现状,揭示了中国女性艺术所具有的勃勃生机和与时俱进的潜力,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激励民国时期热爱艺术的女性,还从侧面鼓舞了民国女性挣脱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和传统文化性别上的羁绊。使新时代的女性努力追求独立自由的灵魂,争取女性画家群体在艺术领域中的话语权,并促进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变革。
(二)刊登女性画家作品润例
伴随着民国初期政治与经济的转型,女性画家对于绘画的态度从以画自娱、耻于示人的消极态度转变成为积极推广绘画作品以求争取经济独立的乐观态度。女性画家希望通过经济独立来打破封建家庭中固有的不平等地位,使得自己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在美术领域中,书画润例成为了民国时期女性画家改变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她们通过期刊、展览、拍卖会等形式,积极推销自己的绘画作品。虽然面临着男女润例不平等的市场销售环境,但是这能使她们在经济上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附,进而推动近代新女性艺术的发展。
20世纪初,美术期刊的涌现,不仅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而且成为女性画家群体集体发声的重要舞台。女性画家书画作品润例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其一,女画家对于书画润格的收费具有详细的分类说明,根据绘画题材类型以及书画尺寸的不同计算收费。1922年杨雪瑶、杨雪玖姊妹在《神州吉光集》第一期中刊登其书画润例:“花鸟、山水人物堂幅六尺十元、五尺八元、四尺六元、三尺四元,横幅加半,屏条减半,扇册一元,书法、楹联三四尺二四元五尺三元六尺四元……”[2]顾飞在《中国女子书画会特刊》第四期中刊登了山水行书的润笔费用:立轴、屏条,每尺四元;中堂,每尺六元;尺页、扇面,每件四元;横批,每尺五元。其二,民国时期女性画家书画作品的交易一般通过第三方中介进行交易,包括各大笺扇庄、书局、学校、茶楼等。1926年10月2日白玉琴在《申报》上刊登了其书画润例费用,明确指出其书画代理人是世界书局总厂的睢瑞华:“女书画家白玉琴自廉润以来求者踵至,现已期满仍照原例收件:‘仕女画列’堂幅三尺五元每大一尺加三元,屏条全堂四帧三尺六元点景三倍人物例同;‘山水卉画例’堂幅三尺四元每大一尺加二元,屏条三尺五元四尺八元;‘昼例’与仕女画例同对联三尺三元六尺八元;‘金石例’牙章每字一元,石章每字半元。其收件处为大连湾路世界书局总厂睢瑞华君及北福建路九思里第二家云。”[3]1926年11月16日周炼霞在《申报》上刊登其书画润例费用,其书画代理事宜全权交托于各大笺扇庄以及多位代理人:“女画家周炼霞,自今春画以来,各处求者颇众,其师壶叟,以女士术自精酬应极繁,拟将原润略增,藉示限制。兹闻在年内,仍照原例收件,花卉翖毛,堂幅三尺四元每大一尺加二元,屏条照堂幅减半,横幅每方尺二元,手卷同、扇册每件二元,山水人物加半青绿工细仕女佛像加倍,各大笺扇庄及世界书局总眭瑞华君、邮务管理局徐荷公君、中华艺术大学谢玉鹃女士、爱国女学唐六小姐、均代收件云。”[4]其三,女性画家书画润例的制定,不仅由书画本身的价值决定,而且还要综合女画家多维度的信息确定书画作品的最终定价。而影响润例定价的因素包括其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师承及推荐人等。如1927年尤韵泉在宁波、上海举办个人展览时,张贴了一张收费明细清楚的一则告示:“尤女士韵泉善绘事,笔意苍劲,直写胸中丘壑,不落前人窠臼,求之今巾帼之作实不多见,同人等爱为订润例如下:堂幅八尺六十元,五尺三十元,四尺二十元。横幅与条幅同,屏条照堂幅减半。单条每尺三元,卷册每尺五元,扇面每件五元。附则:劣纸不收,点景加倍,润资先惠,约期取件。介绍人:何香凝、黄宾虹、经亨顾、张善子、蔡元培、王亭、周峻、张大千、王褀、汪亚尘收件处:宁波南郊宁波中学、江东邮东小学、日新街艺林真赏社”[5]。由上可以看出,尤韵泉的书画作品润例远高于女性画家的润例定价,不仅是因为尤韵泉纯熟的绘画技艺,而且也受到了其社会关系的影响。尤韵泉是画家倪怡德的妻子,其书画作品经何香凝、黄宾虹、蔡元培、张大千等名家推介,因此润格的定价远高于杨雪瑶、杨雪玖姊妹的书画润格。
综上,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在推动近代女性艺术和近代女性经济独立层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润例的制定和传播唤醒了女性画家的经济意识,提高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促进女性画家群体的崛起与发展。虽然女性画家的书画润例与男性画家书画润例的定价相差甚远,但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比作品的明码标价更具有意义。另一方面,书画润例的刊登是女性画家实现艺术自由的初步尝试,美术期刊不仅推动了近代女性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女性解放的进程,在近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崛起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宣传女性绘画群体的艺术活动
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不仅作为女性画家艺术观念与作品润例的传播载体,而且还具有广告宣传、活动预告的传播功能,比如刊登美术院校的女子招生广告、女性美术社团活动的预告,甚至专辟有美术展览会专栏推介女性画家及其艺术作品。美术期刊通过刊登女子美术学校的招生广告,来扩大女子美术教育信息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女性逐渐认识到自身解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城东女学曾多次在《申报》上刊登开办暑期女子书画补习会的通知,请专家教授毛笔画、花鸟画、人物画、山水写意画的信息;1934年6月12日的《申報》刊登了中国女子书画会开设函授科的报道:“中国女子书画会创立虽仅数月,会务进行颇为顺利。如第一届书画展览,亦于日前在宁波同乡会举行三天,博得社会一致好评,结果殊属美满。该会为传扬我国固有艺术起见,除广征全国艺术界同志入会,互相切磋外,复有研究社之组织,刻先设立函授科,其科目有书法、诗词、国画、油画、金石五科,已推出教授十人,分任各科,计冯文凤(书法油画)、陈小翠(诗词)、顾飞和鲍亚辉(山水)、丁筠碧和张又芬(花卉)、吴青霞(人物)、周炼霞和余静芝(仕女)、顾青瑶(金石),分甲·乙·丙·三组,学费每科五元,同时兼习他科,学费照加,闻章程现已印就,需要者可向本埠海宁路八百九十号该会函索。”[6]其次,美术期刊是美术社团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媒介之一,广泛传播女性美术社团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活动的最新讯息,以此提高女子美术社团的社会知名度和活跃度。1934年4月29日成立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是在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感召下自发成立的女性绘画社团。中国女子书画会成立不到两个月,便于6月2日举办中国女子书画会第一届书画展览,盛况空前,引发了社会媒体的竞相报导。当时的《申报》《玲珑周刊》《图画晨报》等都对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美术活动作了多篇多次的报导,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国民认知度。在1934年6月5日的《申报》上是这样描述此次女子书画展览的盛况:“中国女子书画会第一届书画览,自二日开幕以来,三日间往参观者达万人以上,来宾参观后,无不啧啧称许,均谓女子作品,有如此优美丰富、得未曾有。洵艺术界之盛事,所陈书画,如冯文凤、杨缦华之书联屏幅,几被争购罄尽,馀如丁筠碧、于吟詹、作静芝、鲍亚晖、黄映芬、陈小翠、李秋君、顾青瑶、顾默飞、江亚南、吴青霞、张时敏、唐冠玉、虞澹涵、庞左玉、樊诵芬、杨雪玖、杨雪瑶、谢应新、单德源、包琼枝、周霞、周湘云、徐慧、谢月眉、张又芬、何怡如、金秋生、宋若婴、姚新华、朱志贤、张坤仪、何香凝等作品,么不精美,有不么之价值,故亦被定去十之七八,以第一届展览有此成绩,殊属难能。该会已于昨日下午七时闭幕,闻明年今日,将开第二届展览,预料经此一番观摩,必亚有长足之进展,此后国内女作家闻风加入者,定必与日俱增,该会前发展可预卜也。”[7]
综上可知,美术期刊作为现代形态的传播方式,是民国女性艺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期刊本身具有的中介性与传播性特征,推动了民国时期女性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使之成为民国女性美术史历程中不容忽视的传播形式之一。首先,美术期刊是东西方女性思想和艺术观念的传播平台,从而促进了民国女性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美术期刊是传播女性艺术的主要载体,通过推介女性画家、刊登女性画家书画润例和艺术活动讯息,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女性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女性画家的加入。其次,美术期刊成为了女性画家沟通交流的中介平台,是女性画家群体与女性受众的交流媒介,也是女性画家群体与男性画家群体艺术思想交锋的平台。与此同时,美术期刊也见证了民国女性绘画崛起、发展、壮大、消亡的发展轨迹,并且与美术社团、美术展览形成了同步、同生、同长的互动关系。
二、美术社团对民国女性艺术的推动
民国时期知识女性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团体兴起、社会交往范围扩大和女性读者群的发展。在性别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知识女性逐渐认识到团结奋斗的重要性。因此,女性画家的结社活动日趋频繁,通过组织各种团体凝聚力量,采取集体行动,争取自身权益。在美术领域中,女性画家参与美术社团或创立女子美术社团都是民国新女性艺术群体崛起的标志之一。同样,女性美术社团的兴起、发展、盛衰,也反映了近代女性艺术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女性绘画与男性绘画、女性绘画与西方绘画的碰撞与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美术社团是近代女性艺术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代社团文化变迁的缩影。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以文会友”的传统,成员之间因志趣相投,所以聚集在一起寄情谴性,直抒胸臆。但是女性画家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牵制与管束,多沉浸在闺阁的艺术天地之中、纵情于笔墨之上,鲜少有结社的活动出现。直到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西方社会学以及社团理论的传入,以及女性观念的变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画家的艺术活动也日渐活跃起来。相较于古代文人结社活动来说,近代美术社团更趋向于规范化和现代化。首先,女性美术社团是由个人或学校组织的一种进行美术活动的群体组织,其中的成员是由从事绘画创作、美术教学等与美术有关的人所形成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其次,女性绘画群体长期以来处于“失声”的历史语境中。如果想要在艺术领域中发声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便要将女性绘画群体集结在一起,通过美术社团的展览、研究、创作等艺术活动,争夺属于新女性群体的独立话语权。此外,美术社团与画家的绘画风格是紧密相连的。美术社团中的女性画家因为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相似而自觉聚集在一起;相反,她们也依赖美术社团的存在,进行绘画的创作以及艺术观念和艺术作品的宣传。美术社团虽不同于绘画流派,但是却反映了该团体的艺术风格,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取向。总之,近代女性美术社团是由个人或学校组织的正规的社团机构,有清晰的社团规章制度以及社团宗旨,规定了社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内部分工明确、职权分明。同时,美术社团也有自己的量化准入门槛,是在传统文人结社的基础上汲取欧洲沙龙与日本画会的组织经验,实现了近代美术社团的转变与发展,也带动了女性艺术的发展,在民国新女性艺术的崛起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根据目前笔者搜集到的以女性画家为主要成员的美术社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现将笔者查证搜集到的女性美术社团按照成立日期顺序整理如下表:
社团名称 成立日期及地点 社团属性 女性画家成员
北京女子图画研究社 1919年10月成立于北京 综合女子美术社团 李文华
天马会 1919年8月成立于上海 综合 吴杏芬、翁元春、张红薇(张光)、李秋君、张时敏、韩步伊、唐蕴玉、吴淑娟、李祖韩、荣君立
晨光美术会 1920年成立于上海 西画 陆景兰、杨雪瑶、杨雪玖、吴杏芬、张时敏
中国画学研究会 1920年5月29日成立于 国画 张红薇、洪怡湖、孙诵昭、徐聪佑、王叔晖
白鹅绘画研究所 1924年成立于上海 西画 何志贞、何爱贞、刘韫玉、徐雪琼、林惟辉、胡电青
艺术运动社 1924年成立于法国巴黎,1928年随社员迁回国内,更名为艺术运动社,社址定于杭州 综合 蔡威廉、王静远、程丽娜
天津女子图画研究社 1924年11月1日成立于天津 综合女子美术社团 辛芬培
素月画社 1925年创立于上海 综合 顾飞、杨雪瑶、杨雪玖
寒之友画会 1929年1月9日 何香凝、李秋君
西汵書画社 1926年成立于杭州,前身是“怡社” 石伽庆、范石庵、钱仲则、邵始庵、邵逸庵、庞蔚霞
湖社 1927年成立于北京 国画 唐石霞、洪怡湖、徐聪佑、杨琴湖、李绘秋、温式如、傅宗文
艺苑绘画研究所 1928年11月1日成立于上海 西画 潘玉良、金启静、李秋君、唐蕴玉
蜜蜂画社 1929年成立于上海 国画 张红薇、吴青霞、李秋君
中国画会 1931年成立于上海 国画 李秋君、吴青霞、荣君立
南风社 1932年举办美术展览 孙多慈、金有斌、张玉清、郑阿梅
中国女子书画会 1934年4月29日成立与上海 综合性女子美术社团 冯文凤、李秋君、陈小翠、顾青瑶、杨雪玖、顾默飞(顾飞)、唐冠玉、虞澹涵、陆小曼、吴青霞、包琼枝、丁筠碧、徐慧、余静芝、周炼霞、鲍亚辉、谢应新、谢月眉、杨雪瑶、庞左玉等数百人
中华独立美术协会 1935年1月成立于在东京成立 现代艺术 杨荫芳、曾奕
集芳画会 1935年成立于北京 胡絜青
中国画苑 李秋君、荣君立、吴青霞
香港女子书画会 1938年成立于香港 综合 周世聪、张育芝、冯文凤
由上表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女性绘画群体的大量涌现是推动近代女性艺术发展壮大的标志,它不仅改变了女性画家独立绘画的艺术状态,而且女画家们以社团的群体形态积极活跃在艺术领域之中。女性画家通常是美术社团的发起人,或是在美术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一改女性长久以来被定义的艺术参与者的附属角色,并于1919年组建了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女性美术社团——北京女子图画研究社。此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在“传统派”“融合派”“折中派”激烈碰撞的美术革命语境中,各种研究中西绘画的社团纷纷成立。因此,女性美术社团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交融中孕育而生。相较于男性美术社团的庞大体系,民国女性美术社团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女性美术社团的建立标志着女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美术展览对民国女性艺术的推动
中国近代美术展览的兴起,起初是通过留学生的移植而进入中国,使得中国古代具有私密性质的书画雅集的美术交流形式转变成具有公众和商业性质的美术展览形式,改变了传统艺术品的视觉观看方式,使美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推动了民国美术史的近代化进程。美术展览作为民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日本游艺会展览模式以及欧美博览会模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并适合本国艺术现状的美术展览模式。此外,美术展览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形式,在与学校组织、美术社团组织以及美术期刊组织的互动宣传中,成为了民国时期大众了解美术的一种重要方式。
1922年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美术展览是普及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须有一定的建筑,每年举行几次,如春季展览、秋季展览等,专征集现代美术家作品,或限于本国,或兼征他国的。所征不全陈列,由组织审查委员选定。陈列品可开明价值,在会中出售,余时可开特别展览会,或专陈一家作品,或专陈一派作品。也有借他国美术馆或私人所藏展览的”[8],其中肯定了美术展览所具备的商业销售性质。随着民国时期女子美术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批职业化的美术创作群体。而在中国美术展览会的萌芽时期,也催生了女性画家的商业意识。女性画家通过美术展览的传播形式扩大了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再加上美术期刊以及社会名流的推崇和引介,使其书画润例得到了极大地提升。1924年杨雪瑶、杨雪玖二姊妹于在北京中央公园举办书画展览大会,一时间誉满京城,求画者接踵而至,不得不提高润例价格,便于1925年5月13日在《申报》上刊登了更加详细的书画润例:“杨雪瑶雪玖之书画润例,雪瑶雪玖杨白民先生之女公子,也毕业于城东女校图画专科,后学于名画家王一亭先生。雪瑶专攻翖毛花卉,雪玖专攻山水人物,出入于八大石涛瘿瓢之间时,贤如清道人吴硕石,咸称为后起之秀。去年在北京中央公园开该女士书画展览大会。颇为识者所鉴赏,三日之间售云书画竟达百有馀件之多,一时洛阳纸贵誉满都城。兹以求者日众不得不加,以示限制特代订润例如下:翖毛花卉、山水人物堂幅八尺十六元六尺十元五尺八元四尺六元三尺四元,横幅照上加半屏条照堂幅减半,炕屏每条二元手卷册页每尺一元,书法楹联三四尺二元五尺三元六尺四元,斋扇四元扇面一元。收件处南市花衣街竹行衖城东女学。”[9]美术展览的举办是影响女性画家书画润例定价的因素之一,并且美术展览的举办,本身就是对画家创作风格和艺术作品的一种认可,而美术作品的销售情况又间接反映了画家的社会地位及艺术涵养。
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十年”时期,政治和经济的相对稳定促进了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其中,随着美术院校的建立、结社活动的活跃、美术期刊的发行以及女性画家群的集体发声,美术展览中的女性“声音”渐起波澜。女性画家广泛参加由国家或各地方政府组织的官方性质的展览、教育机构组织的成绩汇报展览、博览会中的美术展览、社团组织的展览、国际文化交流性质的展览,或举办个展和联展、慈善性质的展览、商业性的陈列展等[10]。
首先,官方舉办的美术展览能够起到艺术引领的作用,女性画家参与其中,可以旗帜鲜明地树立起女性艺术的风格。1929年国民政府举办的全国首届美术展览,不仅担负着继往开来的责任,而且还具有促进“美育”、融合东西方艺术的重要使命,是近代中国首次举办的能够包容不同艺术风格、不同美术流派、不同美术群体的综合性美术展览。在这次美术展览中女性画家“集体发声”,何香凝的《山水》、李秋君的《丛竹木石图》、潘玉良的《落寞》《歌罢》、蔡威廉《肖像画》等女性画家的作品参展。之后,《北洋画报》刊载了一篇名为《女画家蔡威廉女士》的文章,评论家殷淑氏是这样评价蔡威廉之画的:“蔡女士的肖像确是一鸣惊人!试观她那自画像,着色多么深实,用笔多么潇洒,线条多么单纯,结构多么劲健!蔡女士的艺术,虽尚未臻造极之境,但纵观其近作已为艺坛放一异彩,若能本其沈毅之天才继续工作,并放笔触上更加以豪放之精神,则其将来之造就诚非吾人所可意料,而目前所不可忘者,即为西方肖像术之真艺已突现于东亚!”“肖像术在中国今日,诚为难能可贵,如蔡女士者,询不可多得之奇材也。”[11]可见女性画家在全国美术展览会上的惊艳表现,她们无异于当时的一股新兴艺术力量。
其次,民国时期的女性画家积极走出国门,通过参加国际美术博览会等美术展览快速进入国际市场,也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为国内女性绘画群体的艺术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1910年安徽女画家吴杏芬(吴淑娟)所作花卉、山水画参加意大利罗马国际博览会,作品被意大利王后购藏;1915年金静芬所画《肖像》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青铜奖;1924年方君璧的作品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她被称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作品《吹笛女》被1924年度的《巴黎美术年鉴》刊作封面刊出;1926年潘玉良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上获金质奖;1927年其油画习作《裸体》获意大利国际美术展览会金奖,关紫兰作品《水仙花》参加了1927年的第十四回“二科会美术展览”,此后她的作品多次入选日本前卫的“二科会美术展览”;1930年丁鑫参加比利时莱奇万国博览会,其国画作品获得了金牌奖;张荔英也在1930年至1947年的十余年间,在巴黎参加了多次沙龙展,其“艺名久久闻名海外”;1933年“湖社”画会的洪怡湖的工笔《花卉》参加了柏林中国书画展;1936年吴青霞作品参加加拿大温哥华建城五十周年中国文化艺术展并获荣誉奖。中国女性画家通过参加国外美术展览会,可以使中国艺术逐渐走向世界,并能开阔了自身的艺术视野,深入了解西方艺术的发展趋势,启发自身的绘画创作灵感。而中国女性画家在国外美术展览中获奖,更是增强了中国美术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国内的女性画家群体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掀起一大批女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潮。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艺术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女性艺术的崛起正处在东西方艺术激烈变革的时代。民国时期新女性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不仅在社会上引发了共鸣和波澜,而且在国际上也促进了中国艺术的传播。美术期刊、美术社团与美术展览三种现代传播形式随着留学生群体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近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民国女性艺术的影响尤为重大。而民国女性画家群体就是乘着西学东渐的东风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变。
本文从“美术期刊”“美术社团”“美术展览”三种传播途径,阐释了媒介对民国女性艺术崛起的传播与推动作用,初步展现了民国女性艺术的传播途径和内容。笔者认为,现代形态的传播媒介对民国女性艺术的推动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语境中转变和进化的结果。媒介不仅承担了西方女性观念的传播,而且成为了推动民国女性艺术发展的传播载体。而“美术期刊”“美术社团”“美术展览”这三种传播途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可以确定它们在民国时期女性艺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可以展现女画家群体在中国美术史中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启静.女性与美术[N].妇女杂志,1939-11-07.
[2]神州吉光集[M].上海书画会,1922(1).
[3]白玉琴女士廉润期满[N].申报,1926-11-23.
[4]女画家周炼霞[N].申报,1926-11-16.
[5]陶咏白,李湜.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119.
[6]女子书画会设函授科[N].申报,1934-06-12.
[7]女子书画展昨日闭幕[N].申报,1934-06-05.
[8]美育实施的方法[N].教育杂志,1922.
[9]杨雪瑶雪玖之书画润例[N].申报,1925-05-13.
[10]吉春阳.中国近代美术展览的历史考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1(6):79-87.
[11]女畫家蔡威廉女士[N].北洋画报,1929-06-18.
作者简介:周宇超,山东大学(威海)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国女性美术史。
编辑: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