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节约大量资源、能源和土地 玻璃瓶再利用重回视野
2019-09-10刘国伟
刘国伟
今年8月,国内有关部门对《啤酒瓶》国家标准报批稿进行再次审查,并在啤酒瓶使用期限和可回收瓶质量检测规则等方面进行讨论,新标准中不再规定回收瓶的使用期限,而是规定回收瓶的质量指标达到相应的要求即可重复使用。这场持续了近20年的酒瓶子国标修订拉锯战再次把公众目光引向一个值得关注的环境问题:玻璃瓶循环使用现状如何?世界其他国家又是怎样回收利用玻璃瓶的?
玻璃容器回收意义非凡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能力的提升,玻璃制品在废弃物中的比重与日俱增。废玻璃回收的令人头疼之处在于其难以通过焚烧等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如何对其进行再次利用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课题。
根据2012年欧盟委员会公布的一份资料,把原材料加工成玻璃耗费的能量为2.671吉焦/吨,而把碎玻璃熔化后加工成玻璃制品仅需1.886吉焦/吨。如此算来,每吨碎玻璃加工为玻璃成品要比用原材料生产玻璃,减少315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减排效应可观。令人称奇的是,玻璃天然的物质构成决定了经过多次回收后熔化再造出来的玻璃,品质仍然不会下降,完全符合各大玻璃生产商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即便回收后不再造玻璃,碾碎后的玻璃和其他材料混合,用来加工成混凝土铺设公路,也是近些年来的应用热点,这些打破传统的应用会显著减少废玻璃对垃圾填埋区的占用。
在塑料食品容器的普及大潮中,玻璃容器依然巍然屹立。多年来,人们早已为玻璃容器构建出了回收再利用的成熟路线。可乐玻璃瓶和啤酒瓶等被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后,又被大批量循环使用。
据统计,每生产一吨玻璃,需要消耗约1.1吨各种不可再生原料,再加上约140升的燃油或等比的其他能源。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出发,食品玻璃容器的回收循环再利用是最有意义的方式。
玻璃瓶循环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能源,而且大量的废弃玻璃瓶被运到垃圾填埋场,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企业自主回收玻璃瓶,再加以循环利用,的确是最值得提倡、推广的行为。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玻璃容器的回收做得很不错,其具体做法既有共性也有特色,下面就把各国回收利用玻璃容器的做法加以介绍。
押金制度是玻璃瓶回收的关键
今年刚好成立100周年的“玻璃包装研究所”,是北美洲一家玻璃容器贸易组织。该组织提供的信息显示,对玻璃容器实施押金制度的国家,其玻璃容器平均回收率超过了63%,而没有实施的国家仅有24%。更值得一提的是,有机构还认为,前者提供的直接工作机会是后者的11到38倍。截至2018年,英国《卫报》披露约有38个国家施行了押金制度。在现实执行中,这些国家的玻璃瓶回收押金制度的建立有早有晚,在技术保障、回收等细节上也有差异。
早在1991年,德国政府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包装废弃物的法律《避免和利用包装废弃物法》。按照该法要求,生产商需要履行回收废弃产品的责任。为此,德国自2003年起立法通过了押金(德语称之為Pfand)制度,即顾客在买饮料时要多交一点押金,当顾客喝光饮料后将瓶罐(包括玻璃材质)扔进回收箱后就可以自动取回押金。具体而言,根据玻璃瓶的情况,押金数额从0.08欧元到0.15欧元不等。一般说来,一箱20瓶装的啤酒瓶的押金可能超过3欧元。为从技术上便于公众参与回收,德国几乎所有超市都安装了能够精确辨识饮料瓶罐的回收机,识别范围很广,便于分类和循环再利用。德国的押金制度运行得较为成熟、严密,为欧盟乃至欧盟以外的许多国家提供了示范。
1977年6月,英国玻璃制造商联合会主席斯坦利·雷斯将“瓶子银行”(玻璃瓶回收中心)制度引入南约克郡。这种供公众投入废弃玻璃瓶的回收点如今在英国约有5万多个,通常设在购物中心和家庭垃圾回收场附近,每年回收玻璃瓶约75.2万吨。但有数据显示,英国仅回收50%的玻璃容器,远低于瑞士和芬兰的90%,押金制度推广上的迟滞可能是一个原因。2018年,英国政府披露将在全境对包括玻璃、塑料和金属材质的酒水饮料容器施行押金制度,未来英国的玻璃瓶回收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另一个欧洲国家冰岛,早在1989年就开始推行玻璃瓶押金制度。克罗地亚和芬兰分别在2006年和2012年开始实行玻璃瓶押金制度,每个瓶子的价格大致在0.1美元左右。澳大利亚的押金制度始于2012年,北部地区走在前面,其他地区陆续跟进,目前每个瓶子0.1澳元的价格较为常见。此外捷克、丹麦、爱沙尼亚、匈牙利、以色列、挪威和瑞典等国家也有效地实行玻璃瓶押金制度。
北美洲玻璃瓶回收喜中有忧
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玻璃瓶回收最终得以开展则经历了较长时间。最先启动这项工作的是育空地区(1992年),然后是西北边境(2005年),安大略省(2007年),阿尔贝塔省(2009年)。在此过程中,玻璃容器和其他可回收废物一并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和利用。
在美国,俄勒冈州是第一个施行玻璃瓶押金制度的州,该州政府于1971年对每个玻璃瓶收取5美分的附加税(2017年增加到10美分),之后押金制度推广到其他9个州。近年来数据显示,在这10个州中,瓶子(包括各种材质的瓶子)回收率最高的是密歇根州(94%),最低的是夏威夷州(68%)。这些玻璃瓶既有来自人们送到回收点换取押金的,也有居民垃圾分类后由垃圾清运公司定期收上来的,还有志愿者在公共场所捡拾的,以及一些低收入群体拾荒的。
以纽约州为例,该州1982年6月制定、1983年7月正式实施饮料瓶罐回收法。凡是销售碳酸软饮料、苏打水、啤酒和其他麦芽饮料,以及葡萄酒产品和不含糖(包括调味或营养强化剂)的水容器的(包括玻璃、铝或钢质等金属或塑料瓶罐),只要容积低于3.78升(1加仑),每个都要征收5美分的附加税,同时设立回收站点,人们在回收这些容器的时候,可以收回这笔钱。
据加州政府回收网站统计,2016年各种玻璃瓶罐销售了32.2亿个,回收了23.1亿个,回收率达到了72%。
2015年美国环保署有报告称,啤酒和软饮料瓶的回收率有41.9%,酒类瓶子是27.5%,其他食品瓶罐的是15.1%。
总体算下来,美国玻璃容器的回收率只有33.2%。这个数字显然比较难看。具体原因可能是商业运营上的低成本策略所致。
具体来说,虽然90%的美国人希望对废玻璃实行回收,但一个废弃物回收系统要长期运行,还是要在经济上划算。同样体积的玻璃瓶重量是塑料瓶和铝罐的10倍左右,单人工费、运输费和税费等成本就远超后者很多。近几年,国际能源价格不升反降,生产玻璃瓶的原材料价格跟着走低,很多回收公司由于不再有利可图而被迫退出了市场。
这方面印第安纳州的格林斯卡尔镇为我们提供了例证。当地2017年11月1日起不再回收玻璃瓶,居民们除了把玻璃瓶丢进填埋场别无选择。西弗吉尼亚州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无奈局面。这一问题在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的许多城市也普遍存在。所以,各国只有出台更完善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才能最终提高玻璃瓶的回收率。
我国香港玻璃樽回收稳步推进
我国香港地区习惯将玻璃容器笼统地称为玻璃樽。香港每天产生的玻璃废弃物约有300吨,每年多达10万吨。但长期以来,其中只有10%会被回收再造。玻璃废物以玻璃樽为主,其商业价值低,回收成本高,通常会被弃置于填埋场。由于玻璃樽体积较大又属于惰性物料,不会被自然分解,长期弃置会对填埋场造成巨大的负荷,这对寸土寸金的香港十分不利。最近三四年来,特区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香港当地也早有玻璃樽押金制度。顾客在小卖店买玻璃樽饮品后,老板会向顾客收取少量钱作押金,待顾客享用后再退回押金,这个习惯在当地被称为“按樽”。目前,通过这种押金制度回收的玻璃樽已经很少了。所以,特区政府开始积极推行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力图治标又治本。通过落实“污染者自付”的原则和“环保责任”的理念,生產者责任计划要求制造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须分担回收、循环再造、处理和弃置废弃产品的责任。该计划有助于相关各方把废玻璃容器循环利用转废为材。
在2010年成功试运行了屋苑(相当于大陆所说的小区)玻璃樽回收计划后,香港立法会于2016年5月通过《2016年促进循环再造及妥善处置(产品容器)(修订)条例》,以修订《产品环保责任条例》(第603章)和《废物处置条例》(第354章),为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订立法定规管框架。在有关修订生效后,经营分发玻璃樽装饮品业务的制造商和进口商须登记成为登记供应商,把本地市场分发或耗用玻璃樽装饮品的容量定期向环保署呈交申报,并保存相关记录,还要缴纳容器循环再造征费。
2017年至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在公开招标后已委聘合适的玻璃管理承办商,提供便捷的区域性废玻璃容器收集及处理服务。根据合约,玻璃管理承办商须在所负责的区域内建立回收点网络,以便收集在工商业处所(例如酒吧及食肆)所产生的玻璃容器;与区内的“绿在区区”项目协调合作,为住宅楼宇及屋苑提供玻璃容器收集服务,还要安排妥善重用废玻璃容器(包括回收及重用)或转化成可再用物料(如建筑物料),以及推行公众参与计划,以鼓励市民将废玻璃容器送交承办商回收处理。
如今在香港街头,各种宣传画和小贴士把玻璃樽清洁回收四步曲讲得清清楚楚:先移除樽盖,倒清剩余,简单清洗,最后轻放到住宅屋苑、政府设施等处的玻璃樽回收桶里。由于香港特区政府执行有力、宣传到位,有关服务展开后,2018年回收废玻璃容器总量较2017年增约45%,餐饮处所回收点增加了3倍,整体住宅屋苑玻璃容器回收点也增至1500多个,增长显著,有效培养了市民的玻璃容器回收意识,共同推广了良好的回收习惯。
(本文写作中参考了玻璃容器研究所、现在回收、英国《卫报》、《金融时报》、美国环保署等网站的信息,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