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对策研究

2019-09-10林信焱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9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实体经济金融

林信焱

摘 要: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金融服务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并且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正常稳定运行的主要核心,一直在对实体经济起着支撑作用,从而在金融与实体经济有效的结合下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实际以金融服务来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脱实向虚、体内循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法使金融服务有效的满足实体经济的相关需求,从而为二者的共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本文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和实体经济的理论概念,并在该视角下分析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金融;实体经济

一、利益相关者和实体经济理论概念

(一)利益相关者

在相关的学者最早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得出了利益相关者的系统理论概念,即能够对相应的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产生影响或者被相应的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在这样的理论概念下,通过在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紧急性以及主动性的角度上分析,利益相关者还可以分成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不断演变,在现代社会当中的利益相关者则逐渐演变成受到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而本文所研究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则主要包括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的企业。

(二)实体经济

对于实体经济来说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在相应的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商品价值总量,指的是人们通过相应的思想活动并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实体经济不仅囊括了实体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还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知识等方面,但是在实体经济当中对于直接以钱生钱的金融活动或者二级房地产市场活动是不包括的,并且在房地产行业当中,对于房地产商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属于实体经济,而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在不属于实体经济。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脱实向虚,货币空转

这一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单位为了自身的发展以及存在的相应优势而获得其他金融企业的投资资金,但是在获得投资资金之后往往会出现不充分利用这些资金来推动自身发展的情况,而是将这些资金用于其他能够快速赚钱的渠道,例如将资金投到股市或者二级房地产市场当中,亦或是先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然后再将这些资金以高利率的形式贷款投资到中小微企业当中,从而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相应的利息差价等,在这些行为当中的资金周转,将会为相关企业带来融资成本加大的后果。除此之外,受到了资金成本自身的趋利性特点的影响,相关的金融企业在面对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受限、企业在谋取效益的能力上逐渐下降、资金成本在实体经济当中的经济收益率逐渐降低的情况时,就会表现出不愿把所有资金成本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而是将其中一部分资金成本运用到相应的金融单位中,从而导致了脱实向虚,货币空转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对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支持。

(二)金融资源配置问题

在社会各种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虽然中小微企业的比重以及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逐渐增加,但是在市场融资方面依然存在着融资贵、难度大的问题。在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大型企业,并且其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占据着很高的份额,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从金融机构等单位获得的融资率却很低,并且获得贷款的利率相对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货币宽松和资金短缺的矛盾。与此同时,在大型企业当中并不缺乏资金来支持自身发展,而其在金融机构当中获取贷款的利率却比较低,中小微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持,而面对贷款难度大的压力往往无法从金融机构当中获得贷款,因此就只能利用民间借贷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支持,民间借贷的方式利息很高,为中小微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从而严重阻碍着中小微企业的有效发展。

(三)金融資源供给不平衡

在国家大力发展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的形势下,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对一些区域的经济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例如钢铁、水泥、煤炭等大型国有企业,并且在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以及间接担保的情况下,这些具有产能落后、亏损面大特点的国有企业不断得到金融资源上的支持,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企业却无法有效的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例如软件开发企业等,这些企业的发展也正是需要给予大量金融资源支持的时候,却往往得不到这些需求的满足,再加上现阶段传统银行对这些高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水平难以有效的评估,使其不能够对这些企业进行贸然的提供金融资源的支持,这些情况都体现出了金融资源供给不平衡的现象,还体现出融资方式单一的情况。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系的建设

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需要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系的建设进行相应的加强,从而保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能够有一个稳定可靠的环境。

对于加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实现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提高融资效率的目标。对于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实际的监管部门在进行相应的金融改革时只考虑到自身的切身利益,而无法以大局观对待这项改革工作,从而缺乏了有效的统筹规划以及顶层设计,因此需要加强对金融新产品以及和联网金融创新异化行为的实时监管,但是在这一监管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监管力度,从而能够实现掌握资金主要流向的同时降低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对这些行为的直接干预。另外,以资金流向为主要目标建立相应的跟踪警示制度,从而能够有效的对民间金融资金等的流向进行实时监测,并对这些资金需要重点流向的领域进行充分的分析,避免出现资金大规模涌入虚拟经济领域当中的现象。

然后是对资本市场进行多种层次的建立,对融资渠道进行多样性的扩展。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时主要是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进行规范,在债券市场的发展上需要进行规范,从而推动社会当中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来开展相应的融资活动,对股票市场的主体结构进行相应的完善,从而不断推进股票发行从核准制之间向注册制转变的进程,这样能够不断满足各类企业当中对股权融资方面的需求。通过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能够促进相应的转板机制的产生,能够对升降机通道和退市机制进行充分的建立和完善,在合理性的机制下有效的提高市场整体的流动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股权众筹融资的方式进行建设并稳健发展,不断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途径和渠道进行扩展,有效发挥中小微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实际作用。

最后是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评价体系进行建立,充分体现资金方面的保障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保障制度进行构建,设置相应的保证金制度,这样就能够使得金融机够以较低的比例将保证金存入到央行当中,当这些金融机构出现资金成本脱离实体经济情况时,央行就会通过收缴其保证金并追究责任的方式来处理金融机构的行为,从而有效的约束了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行为。在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

(二)调整信贷结构,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能够有效的对银行贷款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利益相关视角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在银行贷款服务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对差异化定位进行明确,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相应完善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保障体系,在各类型银行角度上应当对自身的市场定位进行清晰的了解,并且能够对该定位有一定的清晰度,从而能够保证银行当中的各种金融资源能够在高效率、高质量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合理的配置,例如社会当中的大型银行可以对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进行服务投资,中小银行则可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等,这样能够通过对不同银行的规模大小来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且还能够使这些服务过程具有相应的特色。然后是对中小微企业信用征信系统进行相应的完善,通过采取相应的量化考核方式来对社会不同的企业进行相应的信用等级的评价,从而在有效加强诚信系统建设的情况下推动银行金融业务在实体经济当中的支持。最后是对银行信贷结构进行充分的创新改进,在有效结合政府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对银行金融业务各方面资源进行引导和合理化配置,促进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为其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提供稳定的环境氛围。

(三)加强银企之间的合作

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当中财务方面的信息的规范化,在通过相应的专业性机构的协助下,对企业自身的财务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效的提高银行在企业当中的投资可能性,也使得企业财务信息逐渐变得规范化。然后是对相关的企业家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作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之一,企业家的存在无疑会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需要企业家对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进行提升,增强诚信经营的意识,重视企业主管的业务,从而不断促进银企之间的密切合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的分析,能够明显的看出实体经济主体需要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不断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实体经济金融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