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视角下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分析
2019-09-10王芳芳
【摘要】广西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加上国家战略的支持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带来了机遇,也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英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本文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视角,对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材料进行分析,提出其英译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建议,力求得到自然流畅的译文,实現翻译服务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交际翻译;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
【作者简介】王芳芳,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方向。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7KY13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关注。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还要将国外优秀文化“引进来”,离不开翻译这座沟通桥梁。正如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教授提到的:“目前,就翻译界而言,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化的时代。从过去的‘译过来’(把外文翻成中文)到现在的‘译过去’(将中文译成外文),中国文化备受重视,翻译的文种也倍增。”
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催化剂和媒介,文化的交流离不开翻译,文化的进步更需要翻译。在中国建立国家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这一大背景下,翻译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的机遇与挑战
广西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以壮族文化为主要代表。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活动的开展,广西在中国—东盟经济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壮族文化也日渐被东盟国家认知与接受。国家对广西与东盟国家交流战略地位的肯定,更为广西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机遇总与挑战同在,广西因区内经济发展的限制、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等原因,在广西文化尤其是壮族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也面临着挑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将不利于广西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也将不利于广西世界知名度和形象的建立。
三、 交际翻译理论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彼得· 纽马克在他的《翻译问题探索》中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观点。其中,语义翻译是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译文在语言形式上接近原文,再现源语的语境意义。交际翻译的理论核心是译文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交际翻译从译入语读者的需求出发,提倡用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习惯的翻译方式传递原文信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译者以译文读者为导向,关注原文信息的再现,为译文读者排除交际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
纽马克指出,无论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都应视原文文本类型而定,语义翻译适用于具有表达功能的文学文本,而交际翻译则适用于以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本文研究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材料来源多为博物馆宣传资料、网站及书籍中对广西文化的介绍,属于具有信息功能及呼唤功能的文本,因此本文选择从交际翻译理论视角来探讨广西壮族服饰文化的英译。
四、交际翻译视角下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错误分析
1.单词拼写错误。单词拼写规范当属翻译中最基本的要求,交际翻译要求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及语用习惯,而在笔者收集到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材料中,就出现将“印染工艺”的译文“dyeing”写成“dying”,“花纹”的“pattern”写成“patten”,读者看到这样的译文不免会一头雾水。
2.大小写混乱。英语中对单词大小写有着严格的规定,特定场合的大小写有着特殊的含义。一般情况下,英语标题需大写实词的首字母。在笔者收集到的材料中,就出现了同样场合大小写混乱的情况,如:凤蝶银钗Silver Hairpin With Swallowtail,其中的介词with属于虚词,首字母应小写;黑地四蝶几何纹壮锦Brocade with Four Butterflies and Geometric designs on Black Cloth,其中designs是实词,应大写首字母。大小写不规范的现象会给外国游客留下工作不负责、翻译不严谨的印象,不利于文化交流。
3.译名不统一。译名不统一的现象在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中并不鲜见,这会造成读者理解混乱,不利于广西壮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介绍壮族常见的背带心时,就出现了“central part of a sling”和“strap middle”两个不同译名。背带是壮族人民用来背孩子的工具,根据牛津词典,strap 的解释为:A strip of leather, cloth, or other flexible material, used to fasten, secure, or carry something or to hold on to something,可见strap 并不能解释“背带”的功能。而牛津词典对sling的释义则是A pouch or frame for carrying a baby, supported by a strap round the neck or shoulders。可见用“sling”翻译“背带”一词才能使译文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
4.误用汉语拼音。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汉语中有些文化意象在英语中存在空缺,在翻译时需采取音译法,借用汉语拼音将其译为与英语相近的发音。但笔者发现有些译者为了省事或是高估了英语读者对汉语拼音的熟悉程度,翻译时存在误用汉语拼音的现象,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壮族服饰展厅的前言介绍中就出现了:宋《桂海虞衡志》Records on Guangxi(Guihai Yuheng Zhi) of the Song Dynasty;明《天下郡国利病书》Merits and Demerits of Kingdoms and Prefectures(Tianxia Junguo Libing Shu)。这两个例子均为中国古代书名的翻译,译者在书名英文翻译后增加了括号和汉语拼音,对那些对汉语一无所知的英文读者来说,这些汉语拼音无疑就是天书。按照英文书名的书写规范,译者可将以上英文书名斜体,译文读者可快速识别出信息内涵。作为一名帮助两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译者,必须树立“内外有别意识”,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翻译时充分尊重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再现原文信息。
5.语法错误。刘宓庆教授曾指出:“语言方面的问题常常是思维方式派生衍化出来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语言表达的明显不同。英语重形合,有着严格的语法要求,汉语重意合,语法较灵活。但有些译者在汉英翻译时,忽略了汉英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译文中出现较为混乱的语法错误。如:壮锦五彩花背带心A Zhuang Brocade Strap Middle with Color Flower Patterns,该译文中color对应原文中的“五彩”应作为介词修饰名词“花”,因此color的词形要由名词变形为形容词,按照英文语法规则,应为colored。又如:男子“着短衫”,妇女“下围花幔”。The men wear short gowns and the women have petterned skirt.译文中前后单复数出现了不一致的语法错误,“男女”的英文都是复数,但“短衫”用了复数gowns,而“花幔”skirt却是单数,应为复数skirts。
6.表意错误。交际翻译尊重源语的形式,翻译要以译文与原文在对应读者中获得相同的阅读效果为前提,它更关注的是原文信息的传递、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以及译文读者的接受性。译者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时,应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才能为译文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建立良好的交际条件。
在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中,这样因忽视文化及语言差异而造成的表意错误不在少数,如:双狮滚绣球壮锦Brocade with Double Lions Playing a Ball。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壮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寓意,译文中单用一个ball不能体现这一特殊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博物馆展品介绍内容及篇幅的限制,译名不宜过长,笔者认为此处“绣球”可译为Embroidered Ball,帮助读者了解这种“球”的特殊之处。又如:动物花蝶刺绣背带心Central Part of a Sling with Embroideries of Animals and Colorful Butterflies。译文中把“花蝶”翻译成Colorful Butterflies,但是对应的展品上指的是有动物、花、蝴蝶刺绣的壮族背带心,该译文存在表意错误,应改为Central Part of a Sling with Embroideries of Animals,Flowers and Butterflies。
7.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是汉英翻译中常见的现象,因译者生硬地套用中文表达方式进行字对字的死译造成。如:各民族因生活环境、歷史传统、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相异,其服饰样式和风格也各有特色、别具风格。The diversity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living environmnet, historical tradition,customs, habits and aesthetics creates various, characteristic and impressive costume patterns and styles.很明显,字对字的死译得出的译文表达冗余生硬。从交际翻译的角度来讲,译者需深刻理解原文信息,翻译时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力求译文流畅自然。笔者认为该译文可改为:Diversity of ethnic groups in living environmnet, traditions, customs, and aesthetics creates characteristic and impressive clothing styles.
五、对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质量提升的启示
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中的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对壮族服饰文化正确信息的传达,还可能会造成读者对壮族服饰文化的错误理解,不利于壮族服饰文化的宣传,更会阻碍广西文化对外交流。要提升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质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提高译者素质。译者是翻译工作的主体,译者的综合素质关系到翻译的质量。译者应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自我学习,扎实汉英语言功底,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翻译能力。同时译者还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翻译时多方查证,反复检查,避免错误。
2. 加强质量监控。一个译文从出产到最后面向大众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译文最后的质量,因此做好外宣翻译除了提高译者本身的素质,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作。如印刷部门不只是单纯地复制粘贴,也有检查译文的责任;监管部门也应定期排查翻译问题供译者及时修正;还需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组建专业的翻译团队,保证翻译力量。
六、 小结
翻译是文化的载体,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媒介,是不同民族顺利开展交流和合作的保证,翻译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地区和民族的形象。广西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积极有效的文化外宣策略,可促进广西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提升广西的世界知名度。壮族服饰文化是广西壮族文化的精髓,做好广西壮族服务文化英译工作,可在广西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添砖加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友义.“一带一路”和中国翻译——变革指向应用的方向[J].上海翻译,2017(3):1-3.
[2]刘春阳.从交际翻译角度看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误译[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91-93,97.
[3]沈炜艳.从外宣资料英译中的常见错误看译者应具备的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87-290.
[4]翁明菊.功能对等视角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探究——以苗族服饰翻译为例[J].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7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147-153.
[5]杨运,周杰.“一带一路”视域下从目的论看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以《贵州手工印染》(节选)英译为例[J].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7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34-43.
杂志排行
校园英语·月末的其它文章
- What is Quality of Life? In what differentways can think about it
- The Tracking of the Evolu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
-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 Identity
- Developing Venmo Scan in Store Serv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in Feudal Society- Analysis of Raise the Red Lantern
- Comparison of two performance versions i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Op.14 no.1, 1st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