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爷爷”:大学蹭课6年学画
2019-09-10
古稀之年去当“旁听生”
绘画是袁东湘从小的爱好,早年曾学过一段时间,但由于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并没有系统地学习。
高中毕业后,袁东湘入伍。1957年,回到地方两年的袁东湘考取了重庆大学电机系(现电气工程学院)。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重庆某军工厂上班,一直到1994年退休。儿女出国学习工作后,给父母在北碚状元府第小区买了套房。随后,袁爷爷和老伴龙文华婆婆从观音桥搬到西南大学附近。
袁东湘开始重拾绘画这个爱好。他曾想报个绘画培训班或去老年大学,可试听了几节课,总觉得缺少学习氛围。于是,古稀之年的袁东湘萌生了当个“旁听生”的念头。
2009年年底,在老伴龙婆婆的陪伴下,袁东湘走进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听他说明来意,接待两人的马遥教授很是佩服,当即同意袁东湘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来画室画画。
就这样,袁东湘开始“上学”了。他每天坐10站公交车到学校,再步行上到6层楼的画室。因为低楼层的本科生画室人多,他不想打扰别人,所以选择顶楼人相对较少的研究生画室。
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晒,只要画室开门,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只希望能安静地画画
2015年,有媒体报道了袁东湘在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蹭课6年学画画的事,这个“老学生”开始走红,同学们尊称他为“学霸爷爷”。
说起这个“老学生”,在美术学院工作的清洁工谭大叔,马上停下工作侃起来:“大热天儿也来,大冷天儿也来,只要研究生有课,肯定有他。”
美术学院研究生刘艺第一天到画室,就碰到了袁东湘,开始还以为他是位老师。知道他的故事后,刘艺说:“袁爷爷‘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我们不能荒废自己的青春。”同学杨文空也很受感染,“很庆幸有这样一位‘爷爷辈’的同学作榜样”。
“单从作品来看,袁东湘的绘画水平只相当于学生参加艺考前,也就是说入门级。”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付念屏说,“但感动我的是他的执着,我经常拿老人的例子勉励学生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新闻报道满天飞,老师同学关注多,而袁东湘的生活平淡如常。
早晨8时半到校,中午12时多回家吃饭午休,下午3时再到学校,5时多“放学”回家。他的作息规律而简单,跟其他学生的没什么两样。
“画室没有人我是不进的,得遵守规定。”学院的研究生为了方便他来画画,还专门给配了把画室的钥匙,但他从来没用过。
这天,袁东湘来画画,画室里有一个同学,其他人都上课去了。袁东湘一边准备画板,一边随意跟这位同学聊天。由于画画需要久坐,同学特意为他换了一张有软垫的椅子。
袁东湘有一个笔袋,里面装有铅笔、炭笔、圆规、美工刀、削铅笔用的刀片,一样样小心地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好。随后,他随手拿出3本作品集,都是油画作品,而他画的却是素描。他来回翻了好几遍,差不多花了5分钟,才选好一幅人物画像准备临摹。
要动手画了,袁东湘起初似乎有点紧张,嘟着嘴,吹着没什么响声的口哨,翘起腿,拿著铅笔在画纸上描。但很快,他停下了口哨,画室里只剩下铅笔摩擦画纸“沙沙”的声音。
一笔一画,(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除了手,这位老人的身体纹丝不动,保持着翘腿的姿势。从面部轮廓,到眼睛细节,再到阴影部分,最后写上日期,大功告成,驾轻就熟。
这幅画,袁东湘大约一个半小时就画成了,以前有时候他得画上两个多小时。“画画时最专注而且开心,我只希望能安静地画画”。
谈起一些媒体的采访时,袁东湘有些生气。
“有一些媒体还叫学生扶我下楼,走一步拍一步,最后送我上车。我腿脚又不是有问题,又不是不能自己走!”他觉得,以“学霸爷爷”的身份走红后,反而带来了麻烦。
“一些老朋友还打电话过来问,说‘这个老袁,这么老还不安分’。”说到这里,袁东湘原本挨着沙发靠背的身子一下子坐起来,原本平静的表情显得有点激动。
袁东湘觉得自己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大的报道价值。“我只不过是一个老人,喜欢画画,这跟有的老人喜欢打麻将是一样的。虽说我到大学学画画,坚持了6年不容易,但没有必要搞这么夸张。”
最大的愿望是办画展
记者跟随袁爷爷回到家中。在书房门口,就立着一块画架。
龙婆婆指着一摞约20厘米厚的画纸说:“他这几年画的画都在这儿了,基本上都是肖像。他画的王刚,我觉得最像。”对于老伴每天去学校学画画,龙婆婆很理解,也很支持。龙婆婆身体不好,经常要去医院。为了不耽误老伴学习,她经常一个人去医院。
学画6年,也给袁爷爷带来了不少改变。以前袁爷爷的性子急,没说几句就要发火。现在,龙婆婆能感觉到老伴有耐心了。此外,老师和学生对他俩都很好。龙婆婆住院时,画室的学生时常去医院探望,帮她拿东西、扶她下楼……前不久,还有画室的学生打电话来报喜,说自己考上了南京一所高校的博士。
这几年,袁爷爷送走了一届届的研究生,也结识了一个个新面孔。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袁爷爷的画架还在那,学生们对他的敬佩和关心也始终没变。
龙婆婆有个愿望,虽说老伴的画作远远达不到展出的水平。她仍然希望老伴再努把力,争取以后有机会办一场个人画展。
(摘自搜狐网 2015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