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要灵 动作要勤 方法要精

2019-09-10许家权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方法

许家权

摘要:突发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突发新闻的采写也充满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为完成一个突发新闻的报道,要求记者具备更多的采访能力和经验。

关键词:突发新闻;现场采访;方法

突发性新闻,从其字面意思来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以进行新闻报道的事件”,通常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从其性质上来看,它更多的偏向“事件性新闻”一类,具有及时性、不可预料性和有影响性等特点。某地突然发生一起车祸、某小区突然发生坠楼事件、某工厂突然发生爆炸、某街道突然发生一起杀人案件……这些都是突发性新闻常见的表现形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突发性新闻呢?首先,不妨先来看看一篇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

凌晨5点,合肥紫竹苑小区一名女子坠亡

今天(8月7日)凌晨,合肥宿松路紫竹苑小区,发生一起悲剧,一名女子不幸坠亡。

“今天早上5点钟左右,我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巨响,以为是楼上什么东西掉下去了,出来一看发现有人跳楼了。”同小区的一名大妈介绍,当时出来看的人都吓坏了,立刻就报了警,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没多久,辖区民警和120急救人员就赶到现场,经初步检查,该女子已无生命体征。

“前些天还见到她,之前因为患了大病身体一直不好,没想到今天却坠楼了。”死者家属称,死者姓范,今年60余岁,家住该小区c区—住宅楼9楼,之前连生两场大病,身子一直不好。

目前,辖区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

这是笔者在《安徽商报》2019年8月7日报道的一篇非常普通的突发性短新闻,当时在接到消息后,笔者立刻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突发现场,期间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到现场后,得弄明白死者多大了?在什么地方坠的楼?什么时间(左右)坠的楼?为什么会坠楼?简单几个问题明了后,一篇稿件的报道便有着落了。

但是,对一名突发新闻记者的考验往往不在于写新闻稿件中,而在于事件现场。例如在上述坠楼事件中,笔者到达现场时,坠楼地点已被家人和官方封锁控制,并且死者亲属情绪激动,现场采访的难度较大。采访遇到阻力,作为突发新闻采写的记者,怎样能让其家人(尽量选择第一信源)开口说话?怎样能够撇开你新闻记者的身份?怎样在现场拍摄第一手照片?这些都是突发新闻记者需要考虑的事情。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突发性新闻报道方法。

一、突发新闻贵在“短、平、快”

“短”是指文章短、视频短。一篇新闻报道的基本成功在于,读者看到了报道后便能够基本在脑中回溯事件画面,而突发新闻相对于一般的非事件性新闻报道,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时效性,抓住时效性,把握好事件的“六要素”,即使稿件报道篇幅短小,也照样不失精。

“平”是指新闻记者平常要有习惯、有准备,要有能随时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能力。笔者认为,优秀的新闻记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采写技巧外,还要有一种随时能下笔的态度,这与平常习惯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晚上下班回家看到路上发生一起突发事件,作为突发新闻记者,你得能尽快把握好第一手信息材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工具组织成稿,并及时发布。

“快”主要着重于稿件的传播上。众所周知,新闻是具有时效性的,突发性新闻更是要把握好时间,一个突发事件采访完成后,记者要能迅速组织成稿,并在第一时间内把稿件面向社会传播出去,而这对记者的挑战也是非常巨大的,你得能够快速赶往现场、快速沟通采访、快速组织成稿、快速对外传播。

二、现场采访要“灵活”“多变”

新闻人一定要快。出于警方等第三方对现场的封锁,突发新闻记者一定要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以求获得完整的现场信息。如果没能把握好时间,记者此时就需要化身“灵活”,旁敲侧击获得报道所需信息资料。

“灵活”主要指思想活、选人活、沟通活。新闻记者如果在赶到现场时,发现案发地点已被官方控制的话,出新闻报道就得另辟蹊径,寻找其他的信息来源。一般我们将信息来源分为三类,与案发人或相关的家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第一负责人、受害者、直接经手的官方人员等是直接信源;参与事件的群众、目击者、负责人的上司是间接信源;間接参与事件的群众、与受害者或嫌疑人有关的亲戚朋友等是模糊信源。当你难以打人事件内部时,多种信源的选择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信源是最关键的信息,因为被参访者的缘故或其他原因导致记者无法获得确切消息,记者可以从间接信源或模糊信源着手。例如在上述坠楼案件中,笔者到达案发现场时已经不能进行第一现场报道了,而且出于对记者身份的保护,灵活伪装尤为重要。笔者当时看到该小区一栋楼下摆了花圈,但因为无法靠近(不好靠近),这时候就得从第二信源或第三信源着手了,先出一篇简单报道,介绍一下基本情况,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深入,后续可以在第二、三时间段内进行追踪报道。

果然,笔者在一个路口找到了合适的信源目标,一群大爷和保安在谈论该事件,静悄悄地插进去,等着合适的时机附和几句,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出于死者为大,如果能够落下几滴眼泪会更好。之后,笔者找机会单独与小团体里的意见领袖接触,化身为死者的楼下邻居。一路上“打亲情战、演亲情戏”,进一步破开与信源目标之间的隔阂。通过察言观色很快获知采访对象的身份——为死者的堂弟(间接信源)。基本信息已获取,稿件随后便推出来了。

在这里,报道突发新闻一定要记准一点:脑袋要放活一点,越是重要的事件里,就越不能把自己当成一名记者。记者要想获得一手材料,就尽量化身为被保护好的一方,是一名群众,一名站好队伍的真心朋友。

三、稿件采写要“花样活”“有人情昧”

很多人觉得,突发新闻的报道只是简单的“六要素”介绍,其实一名记者在报道时也可以“玩”出很多花样,这里的“花样”既指稿件风格的多样性,又指稿件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警察同志,我们家的狗突然发疯咬人了,我年纪大,打不动,你们快来帮帮我!”某月某日,某地公安局接到辖区居民求助热线称,……这样的导语开头是非常富有趣味性的,稿件的标题和导语可以成为读者继续读下去的依据。再例如,2019年暑期,合肥市一动物园内出现大猩猩出逃案件,一时间众多媒体记者都在客观说事,但有一位记者在初步报道突发事件后,立刻追文一篇一一以大猩猩的口吻讲述自己“越狱”的情况,这篇报道直接从当时的众多新闻里脱颖而出,这是一位突发新闻记者值得深思的地方,新媒体时代下,为何你的报道没有他的报道浏览量多?受众最想看到的是什么你是否把握住了?

现如今,传播媒介一改再改,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叫——“拿起手机,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记者。”报纸已经不是社会传播媒介上的领头羊了,电视也逐渐被边缘化,人们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公众号、刷刷客户端、刷刷微博,很快便能够了解时事热点,因此,突发新闻记者更要注重多渠道传播,要把握好各大媒介报道的优势和不足,以求达到最佳社会传播效果。

众所周知,报纸媒体一般是每日出版一次,通常是在晚上或者是早上发布,相较于公众号、媒体客户端等而言,明显不占优势,但报纸的综合性和说理性相对而言更多一点。所以突发新闻记者在进行报道传播时一定要选择好渠道,什么样的稿件该在什么媒介上发,什么样的稿件在什么媒介上适合群众阅读。在笔者看来,媒体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门户网站等一般为突发性新闻报道的主战场,记者要第一时间在上面发布稿件,之后有深层次的报道或者是系列报道等,酌情在报纸、期刊等上扎营。

综上所述,各个媒介都有其自身的优势,突发新闻记者要能够分析好事件报道的主次,发挥好各媒介的特长,做好社会舆论的指向标。

关于新闻报道的人情味,笔者在此简单说明一下。一般而言,新闻记者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记者是看客,是记录事实真相的人,自然在稿件采写中也不能带有感情色彩,这样而言,笔者还要强调稿件编写要有人情味,那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结果自然不是,任何一篇新闻报道,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稿件,都不能缺少人文意识,人文意识在传播学领域所表现的是大众对所接触的信息中获得人性化满足和人性关怀的心理需求。如果媒体记者对一个事件只是冷冰冰地报道,那么受众便会觉得,在这个事件中,媒体是置身事外的、没有人情味的、冷漠的,尤其是在灾难性的新闻报道中,更要有人文关怀。

新闻稿件是面向社会的,媒体是源于社会但并不高于社会,他们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媒体人要贴近群众,稿件里不能出现记者的立场和态度,但人情味是可以有的。比如,在一场天灾人祸中,你得让读者透过文字看到媒体的关怀态度,这对突发新闻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更要注重這方面的意识,让社会信任媒体。

总之,突发新闻记者与群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各突发新闻事件也不断地要求记者朝着良态化发展。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记者,该如何进行“软沟通”“软文字”和“软报道”,该如何做好社会舆论的指向标,该如何报道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稿件,这是值得每一个新闻人去思索考量的。

猜你喜欢

方法
变快的方法
学习方法
认识方法用好方法
掌握方法,直面高考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