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本心,致良知——王阳明的心学与人生

2019-09-10王维依

初中生写作 2019年11期
关键词:阳明心龙场圣贤

王维依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后世尊称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创立阳明心学。

王阳明12岁时问书塾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答“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不认同,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一番对答,说明少年王阳明志在成为圣贤而非显贵,这一志向指引了他的一生求索。

31岁前,王阳明屡试不中,久居余姚乡里,潜心佛老,自言“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后内赖天性觉悟,外得益友启发,重尊儒学,再次立志“必为圣人”。

35岁,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遭太监刘瑾迫害,贬斥贵州龙场,困境之中王阳明参悟儒学经典,终于体悟“吾性自足”,始论“知行合一”,史称“龙场悟道”。

为官期间,王阳明先后出任吏部主事、都察院御史、江西巡抚,官至兵部尚书。他仁政爱民、平乱缉盗,政绩累累、战功赫赫,后世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是本心存良知,良知即天理,圣人的追求是“致良知”,“致良知”的方法是“知行合一”,用他的四句教言概括,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留给后世的诗文语录众多,《王阳明全集》共三十八卷,后世截章取义,歧见纷出,而能践行者甚少。阳明心学的主旨是教人做圣人,因此具有较强的道德理想主义,自明以降,“一生俯首拜阳明”的门人弟子众多,可真正能做到去私欲、致良知者几无。

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正如康德所说,使人敬畏的,只有头顶星空和人心中的道德法则。内心里,我们一直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但欲望、惰性、意气往往导致我们没有那样做。知行合一,就是在“事上练”,时常自省自诫自励,坚持多做对的,少做错的。做圣人难,而践行陽明心学易。

猜你喜欢

阳明心龙场圣贤
“知行合一”的当代价值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境随心转是圣贤
大数据视域下阳明心学主题挖掘及作者发现研究
阳明心学的现代性意蕴
修身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