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为文本解读打开一扇窗
2019-09-10邱允丽
邱允丽
摘要:拓展阅读是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与课内阅读相关的内容,与课内阅读一起构建起更为丰满和立体的人、事、物、景、情,为师生解读文本打开一扇窗,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语文素养更丰厚。开展拓展阅读的策略有:课前拓展,搭建支架,聚焦整体把握;课中拓展,激发情感,强化深层理解;课后拓展,追本溯源,注重迁移运用。
关键词:拓展阅读整体把握深层理解迁移运用
拓展阅读以课内文本阅读为依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无缝衔接,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拓展阅读不等同于课外阅读,它是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与课内阅读相关的内容,与课内阅读一起构建起更为丰满和立体的人、事、物、景、情,为师生解读文本打开一扇窗,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语文素养更丰厚。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提出拓展阅读策略。
一、课前拓展:搭建支架,聚焦整体把握
课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并阅读与课文作者、写作背景、主要人物等相关或与文本题材、表述结构等接近的材料,指导学生运用拓展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拉近与文本在知识、情感方面的距离,激发对文本学习的期待。
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如果只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故事,学生很可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匆阅读,浅尝辄止。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正式教学前一周,笔者让他们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中另外三个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独立阅读拓展材料,并在慢慢走近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有大致的了解,形成阅读期待。
教学导入环节,笔者抛出问题:“课前读了三个民间故事,你们觉得这些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不假思索道:“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两个人,一男一女。他们都经历了美好和磨难,都渴望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望,他们不顾一切,甚至牺牲生命。”笔者追问:“课文《牛郎织女》大致的框架与这三个故事比较接近。同学们猜测一下,牛郎与织女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很多学生联系自己课前读过的故事,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善良的人,跟梁山伯与祝英台、范喜良与孟姜女、许仙与白素贞一样。一开始,他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没多久,这种生活就被破坏了。这类故事都是情节曲折,人物善恶分明。”根据学生的总结,笔者板书“情节曲折,人物善恶分明”后,让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从中找到情节发展的线索。有课前拓展资料的支撑,学生很快就梳理出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并用小标题进行了归纳:“与老牛相依为命”“与织女相识成婚”“男耕女织生活美满”“王母娘娘划天河”“天各一方七夕会”。
以后的交流,学生不仅快速理清了故事的情节,还迅速进入了故事情境,感受到了牛郎的勤劳、忠厚和织女的手巧、善良,以及王母娘娘的凶狠恶毒。“善”与“恶”的对立,让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的形象跃然纸上,清晰地树立在了学生心中。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会对原有知识和拓展内容进行双向建构。课前,通过对拓展资料的自读自悟,学生便能由此及彼、由外及内地去推理,让故事情节逐渐清晰,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这不仅为正式教学铺设了路径,更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新一轮的阅读期待。
二、课中拓展:激发情感,强化深层理解
当文本内容在情感的浓度或力度上都不足以打动学生时,教师就可以从激发情感的维度入手,拓展相关的阅读资源,让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以此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如此,即使面对新情境,学生也能较快、较好地搭建起拓展阅读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升华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如教学《牛郎织女(一)》,针对“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牛郎常常把看見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的情节说得更具体”的课后思考题,笔者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所展现的乡村生活场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仅让学生凭借阅读文本去想象牛郎的生活,是有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紧扣“牛郎从小孤苦伶仃”的话题,引导学生从造成牛郎孤苦伶仃的直接原因——父母早逝,延伸到间接原因——哥嫂的冷漠与虐待,启发他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牛郎的孤苦。一开始交流时,大多数学生仍止步于课文提供的信息“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笔者让他们说得再具体一些,他们的发言也无非是“衣服上全是补丁,连鞋子也是破的,脚趾都露在外面”“连床也没有,睡在一层干草上”等。因为从未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学生很难形象地感知牛郎的“苦”。此时,笔者出示了课前准备的一些文字、视频和图片资料,内容涉及古代乡村生活环境,有房屋、陈设特写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阅读完这些拓展资料,学生茅塞顿开,对牛郎的“苦”有了清晰的认知。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有的说“牛郎吃的是残羹剩饭,漂浮的菜叶里都看不到几粒米,即使这样,他还是常常有一顿没一顿的”;有的说“一年四季,牛郎就穿着哥哥穿剩下的旧衣服,连双像样的鞋也没有,更不要说什么袜子了”;有的说“牛郎连个睡觉的地方也没有,只能和牛一起挤在牛棚里,好心的邻居大妈送来一条被子,却又被他的嫂子拿走了”……有了这些认知,学生后面描述“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的情节时,就比较具体了。而这些描述,又为创造性复述打开了思路。
三、课后拓展:追本溯源,注重迁移运用
每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都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栏目,着重指向整本书阅读和课后自主阅读,是课内外阅读沟通的重要桥梁。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学生阅读中外民间故事,意在鼓励他们以文本为中心追本溯源,持续扩大阅读范围,学会迁移运用。教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两次拓展活动:
一是“绘声绘色讲故事”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挑选自己喜歡的民间故事,读一读,讲一讲。可以讲原书内容,也可以讲自己改编创新的故事。讲故事,不是对所读内容的重复,而是一种变相的“再创造”“再生成”“再加工”“再积累”。即使讲原书故事,也要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语气、表情、动作,融入自己的情感,让故事更有吸引力。经历了这场活动,学生对民间故事“口耳相传、善恶对立、圆满结局”的特点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把握故事大意和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是“中外民间故事对比阅读”活动。在学生已经初步领会中国民间故事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告诉学生:“民间故事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除了中国,欧洲各国的民间故事也都精彩纷呈。你们可以跟随小牧羊人,踏上寻找三只会唱歌的苹果的旅途;可以去听伊凡与猫、山羊、绵羊的对话;可以去看狡猾又幽默的列那狐如何捉弄其他动物……在遥远的非洲大地,大家会在闲暇的时候,让一个人来领唱优美的故事,听众则伴以合唱……读完《中国民间故事》的同学,请继续读《非洲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看看中外还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因为课前读了民间故事,又学习了《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学生兴味正浓,一口气读完了多本中外民间故事集。讨论课上,他们畅所欲言:“中外民间故事大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主人公大都勤劳、善良。当然,也都会出现恶毒的人,但这些人大都不得善终。民间故事无国界,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非洲民间故事里动物比较多,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也比较固定:狮子傲慢、蜘蛛贪婪、野兔机敏……”对这一发现,求知欲较强的学生做了进一步探究:“非洲民间故事喜欢写动物,与非洲的地理环境有关。那里的丛林和草原上生活着很多动物,容易促发人们的联想。”……故事对比活动,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深刻。
统编教材提倡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何让一篇文章与整本书乃至其他同类书巧妙融合,是值得思考的话题。作为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深浅与学生的已有水平,紧扣文本,强化教学主题,创造性、适时适度地拓展;要能抛“薄”引“厚”,引领学生在感悟文章“篇”的魅力之余,生成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进而有效勾连“篇”和整本书,深入领会作者纯熟的表达技巧及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让学生透过拓展阅读这扇窗,尽览窗外的无限风光,最终得到语文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金环.拓展阅读: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J].教学与管理,2013(7).
[2] 黄少清.拓展阅读,提升语文综合能力[J].名师在线,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