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智慧魔盒”:专家解读智慧社会的希冀与隐忧
2019-09-10曾勋
曾勋
数字智慧社会建设日新月异,这是科学判断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隐忧。
当前智慧社会的建设有哪些难点痛点?技术的过度运用是否会物极必反?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对此,本刊专访了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数字治理与智慧城市研究的汤志伟和青年作家、杭州数梦工场研究院执行院长念灿华,“学院流”和“技术流”分别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解读以上问题。
技术带来治理者观念上的“水涨船高”
廉政瞭望: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的建设方兴未艾,目前就全国来说,四川的智慧化建设处在什么水平?
汤志伟:四川几乎是与美国同步开始建设智慧城市的。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川紧跟形势,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尤其是成都,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IBM、腾讯、阿里巴巴等著名互联网企业创造了信息化的环境,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足够的人才储备,成都在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景区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形成了不同层面的标准体系。成都的智慧化建设,也带动和辐射到了周边城市。可以说,四川的数字智慧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廉政瞭望:有的城市走在创新前列,比如对“智慧”的需求早已突破了政务范畴,打破了部门的壁垒和界限,开始提倡制造“城市大脑”。这在技术运用上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念灿华:杭州是智慧城市的典型代表,拿杭州的“城市大脑”来说,它的核心能力有三个方面:全域感知即“看得见”,全域洞察即“会思考”,全域联动即“能行动”。基于城市大脑的全局数据融合计算,可以带来新治理:用极少的人力和大量数据智能完成智慧管理,提高政府、城市治理效率;带来新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老百姓实现办事“最多跑一次”、生活“一码通城”;带来新经济:通过数据聚变,引领产业裂变,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可以说,“城市大脑”就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极致应用。这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启示,首先大数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新的生产资料,成为像水电煤矿一样的基础资源,而且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资源。不同的是,矿产资源总会用完,但数据资源在数字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会在使用中不断实现价值增值。
汤志伟:智慧城市的概念是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2008年提出来的,在美国一些城市进行了试点,也是IBM“智慧地球”项目的一部分,细分下来就是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教育、智慧的能源、智慧的运输等。
常人理解的智慧城市,也许更加倾向于基础通用、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实际上,智慧城市不单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随着5G的运用,物联、无人驾驶等技术会取得质的突破,城乡的孤岛,也会逐渐消失。未来,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彻底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对此都要有预见和准备,做好观念的转变、智能的提升。
廉政瞭望:技术倒逼干部作风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治理者来说面临着哪些深刻的改变?
汤志伟:治理的形式变了,以前主要是线下治理,现在变为了线上线下的协同治理;原来是单向服务,现在是双向的互动,政府可以基于群众的需求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协同发展的社会,就要求新时代的干部,要有互联网思维。我们的干部要学会在线上和线下了解民情民意,正确看待、使用互联网,通过网络挖掘民众需求,为民担当,科学决策。
念灿华:数字技术驱动数字政府的供给侧变革,治理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治理方式从粗放走向精细。从治理主体来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与广泛运用,意味着社会治理不仅仅关乎政府内部,更需要企业、社会等多方协同与配合,将优秀的互联网技术和能力赋能到社会治理中。从治理方式来看,数字技术正在促使社会治理模式从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帮助治理者用极少的人力和大量数字智能完成智慧管理,提升治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对于干部而言,要认识到政府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方位的系统变革。首先是思想理念的转变,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老百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再者这是一场基于数据共享的业务流程再造;然后还有数字政府需要全新运营模式,体制机制要随之发生相应转变。
“我们仍然处在数字时代的草莽时期”
廉政瞭望: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智慧社会的建设还需要注意规避哪些风险,解决哪些难题?
汤志伟:有的地方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过于仓促建设智慧城市系统,之后,由于缺少信息的处理能力,导致软硬件设施的浪费。有的地方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技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国家信息安全造成了隐患。
比如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趋向于以数据共享为途径,打破信息孤岛,推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地域、业务的服务和协同管理。根本上来说,还是“以人为本”,为了便民,使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化,但是,目前在保护数据和公民隐私上,不仅需要不断对技术升级,也需要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
智慧城市提出连接孤岛,将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调作为顶层设计的首要任务。有的地方急于求成,有的地方政府大包大揽,这些都不符合智慧城市建設慢工出细活和开放、包容、参与的特性。
念灿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智慧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数据是核心要素,因此需要特别规避数据安全风险。现在我们仍然处在数字时代的草莽时期,数据误用、数据丢失、数据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要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新安全体系,要从组织建设、制度流程、技术工具及人员能力等多维度统筹规划、建设数据安全能力体系,以数据全生命周期流转的安全管理和防护解决数据孤岛、安全防护割裂的局限性,以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为准则,实现全域安全协同的数据安全建设。
当然,这背后还需要关注管理的风险,网络安全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等监管体系建设同样迫在眉睫。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精细、有效的管理。
廉政瞭望:有人認为,如成都、杭州这样资源较多的大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有较好的条件,而在某些市州乃至一些山区,一些百姓是不是享受不到建设智慧社会带来的成果?
汤志伟:智慧城市的建设,确实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是一个涵盖了全民的民生课题。
智慧城市只是其中的一点,智慧社会的涵盖面非常广,涉及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有的乡镇则根据自身情况,打造智慧政务,村民可以监督干部,共议村务;甘孜、阿坝的一些旅游城市,侧重打造智慧旅游,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随着信息化的推进、顶层设计的升级,村镇与大城市之间最终会协同发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智慧社会。
念灿华:不可否认,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有着更多的资源,支撑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数字技术是一种普惠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循序渐进的。
我们总说,云计算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大数据是这个时代的生产资料,在数字时代,这些都会成为像工业社会中的水、电、煤矿等一样的基础能源。我们也相信,也许当下欠发达地区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会晚一步,但是未来一定不会缺席,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都会融入数字时代的洪流,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
未来方向:
健全风险、效益评估机制和法治保障
廉政瞭望:未来智慧社会的建设方向和图景,会是怎样?
汤志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智慧社会”的概念,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目标。未来我们可期的智慧社会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社会。
任何被感知的东西都会数字化,被运用;智能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数据资源共享、社会共治会成为新风尚;整个社会以无与伦比的默契协同发展;社会创新能力和实践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同时,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智能化也会造福人类;相关的监督体系,推行智慧社会的工程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也将越来越健全。
念灿华:可能大家都会往越来越科幻的方向想象,我觉得所有技术都是用来解决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未来智慧社会越来越像一个有机生命体,智能技术会帮助我们逐渐消除各种城市病,大量空间资源和时间资源节省下来,更加绿色生态,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
人们除了生活在现实世界,也生活在数字世界。这个数字世界真实而坚固,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未来的智慧社会中,政府决策会更精准,城市管理会更高效,城市服务会更加便捷,群众能享受到更顺畅的交通,更公平的教育和更普惠的医疗,企业能实现精准营销,重塑创新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同时,未来的智慧社会也一定会建立起一整套基于数据的数字经济商业规则和法治安全体系,保障智慧社会平稳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