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匠心,东方美学
2019-09-10
琚宾最新设计作品——西塘良壤酒店。纳良庭四边,在精心布局的江南园林游园动线中,琚宾亲自给我做深入讲解,“如何做东方的当代演绎是很大的命题”:目之所及,朦胧迂回的竹编廊道、气氛幽静雅致的回廊一隅、图书室、茶室、琴房、酒吧、楼梯过道的转角处、餐室厢房,甚至每一间客房都巧妙呼应了他所希望呈现的移步易景、一景一情的空间意境。廊道的背后有个故事:酒店进门处对称的回廊,当初琚宾为迟迟找不到恰当的处理手法而苦恼,灵光乍现想起收集了大量中国传统工艺的融材料图书馆,最后选定用竹子手工编织隔断,通过这种材料让中国传统链接当代。那日,午后的阳光透过隔断斑驳地洒在地上,光影流转使整个空间充满温暖的橘色……
本月就是中国的70周年华诞了,我们一直致力于创造并推广中国乃至东方美学的生活方式,在讨论10月刊主题的选题会上,我们也做了一下“反省”——是不是以往主打“东方美学”视觉上很中国,而内容上还是只停留在表面,能否再深挖呢?这几年大家都在提匠心和工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确实是非常值得被关注的,但渐渐也有了被捧得过于高高在上的趋势,怎样才是工艺的未来7如何能更好地做好工艺?这就成了本期的命题。
《Be Original:东方表情》邀请了8位走在独创路上的本土设计师——吴滨、陈燕飞、李思恩、王大泉、陈大瑞、朱晖、杨熙黎和李希米,分享他们独树一帜的声音——东方的设计不再停留于一种视角、一种维度,而是多元化的、去标签化的、立体化的乃至国际化的。而成长于此的设计师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汲取、剥离和提炼,试图将东方基因融入骨髓,并不断地吸纳来自全世界的声音,逐渐形成自己不拘一格的设计语言;《Topic:工艺传承,上下求索》拼贴了不同的机构组织和设计师、建筑师在探索工艺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的发展方向和表达方式:做设计,对于对手工艺有着特别感性认知的王澍而言,成为“一场捍卫人性的战斗”,他在建筑里大量地使用手工和工艺,几万片材料、几万平方米的规模和体量,而非装饰性的用途,这在建筑行业里非常少见, “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如果不用,就一定会完蛋。尤其我用的是最常用的技术,怎样让它保持高度,是手工的基础”;“坚持工艺,其实是一个回归的主题,回到人的本身,回到人对美、对情感、对温度、对自然的寄托。教育背景、地域文化等会造成审美的偏好,但这些会突破这些屏障,让我们思考一些本质的问题。生活富足之后,对精神的追求孜孜不倦,”璞素的设计总监陈燕飞说,空间内,凌宗湧的花艺没有被花器、空间束缚,被陶艺家吴吴宇的器皿所衬托,无所谓流派,无所谓技艺,因循时序,自然而然地共存:继竹、丝、土、铜、纸五种传统工艺材料为主题的研究后,张雷与“融”团队又开始以工艺方法为轴线,继续解构传统手工艺,同样是历时五年的研究,将涵盖榫卯、着色、编织、铸造、打结,今年的主题是着色,张雷的团队跑遍全国,将传统工艺中的制色与上色工艺分门别类考察细致,解构到每一道工序,又找寻工坊制作样本,陈列在新的图书馆由……
本期力图追求“手工感”十足:《Artist:以破而立》介绍隐居海外,独居一岛多年,有“赏石界王世襄”称号的丁文父,将一批剔透秀美的灵璧石“狠心”切割,转化成为一系列当代艺术作品:《 Visit:听黑胶的好奇屋》走访苏航在北京的工作室,他把音乐、标本和设计融为一体,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好奇屋”:《HOME l在杭州家》打開了刘广的新居之门,茶、器、艺伴随每天的生活,美,直抵人心;《Travel》行至西安,曾经的十三朝古都,如今国内外建筑师带着项目拥入这座城,取西安古文化解构再演绎,塑造了新型丰富业态的商业和文化地产,令古城成为闪耀西南的“明珠”……
传统手工艺在当今时代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无从提供一个唯一性的答案,我们只能提供尽量丰富的截面,让你看到不同的土壤生长出来的工艺有着不同的命运,也在慢慢被独具慧眼的设计师们发现全新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关注并了解“中国匠心,东方美学”。
编辑总监 孙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