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这样的学霸
2019-09-10深海水草
深海水草
让我们来评选一下,谁是“学霸”这个词儿在古代的最佳代言人?
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都会觉得:这是一道送分题嘛!
学霸第一梯队:状元、榜眼、探花。学霸第二梯队:进士、举人、秀才。无论现代还是古代,当学霸都得以考试名次论英雄不是?
其实,在古代,还有一个学霸群体隐藏得很深,他们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古代的学霸帝王们。
首先要介绍的,是大家很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他先是设立了“文学馆”,招揽天下的名士,还从这些人才中选出了十八个最牛的,号称“十八学士”,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唐贤臣房玄龄、杜如晦都入选了。
唐太宗常常和这些人讨论学问,商谈政事,也吟诗作赋。他自己觉得非常受益,于是又建了一个“弘文馆”,藏书20万卷,也可以招纳文士讲经论道。这些做法都大大提升了唐太宗的学问功底,也奠定了初唐文化蓬勃发展的基础。
而宋朝皇帝里最重视学习的,要数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俩。这对兄弟学霸的特点是:自学能力特别强。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专门下诏号召天下子民给皇家图书馆献书,并且给予优厚的奖励。他灭了南唐以后,第一时间把李后主的藏书都运到京城来扩充图书馆,充分满足了自己的阅读爱好。
作为武将出身的皇帝,宋太祖读书的时候画风是很霸气的。据说有一天他在看书的时候恰逢暴风雨,一道雷打下来把书桌给劈了,但宋太祖拿书的手连动都没动过。
同样的,宋太宗赵光义也是个读书狂人。他命人搜集从汉朝到宋初的各种文字,编纂了一套长达1000卷的巨著《太平御览》。
这套书编成之后,宋太宗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看三卷,就算因为处理政事耽误了,也一定要补上进度。结果他只用了一年就把《太平御览》通读了一遍。
身边的大臣都有点儿看不下去了,提醒说:“陛下啊,您要注意身体,这么没白天没黑夜地读书太辛苦了。”
宋太宗却说:“只要打开书本阅读,就一定能获益,读书辛苦吗?没觉得呀。”
看看这种精神,今天我们常用的成语“开卷有益”就是这么来的!
在清朝的皇帝里,最有名的学霸就是康熙帝了。讲道理,这位爷就算是跟古往今来的全部皇帝PK学问,保守估计拿个前三也不是问题。
他不但每天坚持早读,而且只要一有空就召见儒臣给自己开小灶讲课,晚上还要自学,经常用功到深夜。
康熙帝不仅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科学也很有兴趣。他专门任命了一批“外教”,也就是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他讲授天文历法、几何学,甚至是火炮术,每日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学得不亦乐乎。
更牛的是,康熙帝几乎每一科都棒棒哒!他曾经组织编绘了当时科学水平最高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写过一本科学著作《几暇格物编》,还发表过一篇科学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他还在宫里做化学实验,建实验室,推广金鸡纳霜和种牛痘,还研究培育了一种红色的杂交稻,产出美味的“御苑胭脂米”。
如此彪悍的学习力,简直羡煞旁人。很多人都好奇康熙帝是如何做到十項全能样样精通的,请看学霸康熙帝分享的学习经验:读书要读120遍,背书也要背120遍,每天写字1000个以上,保你成绩好!
围观群众表示瓜子都吓掉了:这个学习强度,我等凡人果然只能仰望啊。算了,与其仰望钦慕,还不如多看一会儿书呢。
可见,做皇帝难,做一个学霸皇帝更难。古往今来的学霸皇帝们都不是一天学成的,需要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勤奋和努力。
所以说啊,当我们面对学习想偷懒的时候,不妨看看古代这些学霸皇帝的养成之路。连皇帝都这么励志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附:清朝皇帝课程表
早读时间:早上五点。
热身练习:骑射弓箭。
列祖列宗语录学习:《圣训》《实录》。
语言学习:蒙语,满语,汉语。
另有书法、诗词歌赋等若干课程。
这么重的课业负担,不亚于高考了吧?